超详细的台湾夜市美食攻略

2018.07.303.3K浏览
庞尼西
+关注

台湾的夜市大概早已经由无数部偶像剧宣传得淋漓尽致,于是想象中的台湾信手拈来便是一通舌尖上的美味,但事实上也许并没有想的那么美好,我想说的是,台湾的美食真的有些言过其实。虽然夜市里的小吃让人眼花缭乱,但是这些台湾人引以为豪的小吃,真的是吃一种弃一种,感觉就是随便一个什么东西在油里面炸一下,一跃就变成各大美食指南上的必吃推荐了。 宁夏夜市是台北去的第一家夜市。抱着走一路吃一路的决心,结果却是夜市从头走到尾,也没有找到几家是真正想吃的,倒是在店铺和便利店之间弥漫着一种很像南宁酸笋的臭味。鼎鼎大名的大肠包小肠实在不敢恭维,吃起来也并没有比看起来好多少,外皮又干又硬,内陷却无比的油;传说中的蚵仔煎就更是一朵奇葩,腥咸之味极度重口,吃了之后只想赶紧吃辣以来掩盖胃中翻滚的油腻感。至于豆乳鸡、棺材饭之流,除了咸以外,真的毫无记忆点。唯一有点好吃的是爆浆芋,看来他们家排队人多也是有道理的。

更为知名的士林夜市,摊贩却一点也不集中,稀稀拉拉的但罗着,有些又聚集在地下。

名声在外的豪大大鸡排,确实强过之前吃过的同类鸡排,肉质鲜嫩、入口化渣,不过也没有太大的惊喜,而且这个队伍也是排得真心久;十全排骨则是夜市之外的推荐小店,不过味道和新加坡的肉骨茶完全没法比,选料也尽是龙骨,中药味重得几乎盖过肉味,实在有些不知所谓。

相比于让人失望的台北夜市,美食指南上推荐的台北小店至少好坏各半。中正纪念堂附近的金峰鲁肉饭就值得推荐,相对于大陆的台式卤肉饭,正宗的台湾卤肉饭,就显得更加简单粗暴,只是卤肉盖着白米饭,但却能吃出一整碗浸润着油香的滋味。

西门町花醉厨房的早餐算是意外惊喜,当时只是在某软件上就近随意选了一家评价较好的餐厅,实际却远超预期,偏西式的烹饪并不拘于固有的口味,看起来小清新,吃起来也是相当的满足。

当然,好的营销总不缺食客,但是吹上天的古早味实在是让人无语。比如永康牛肉面,虽然不大的店铺挤满了食客,但是真的吃不出什么特别的地方。这种脱胎于四川牛肉面的做法,浇头其实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寡淡的味道,甚至都谈不上辣味一说。唯一值得一提是面的牛肉和牛筋用料较好,大概贵的原因都在食材上了。

小S力荐的梁记鸡肉饭倒是不功不过,可以直接看作鸡肉版的鲁肉饭就好,不过搭配的小菜就实在普通,绝对不值得坐那么远的地铁专程来吃。

而对于台湾小吃的总总失望,终于狠心在101选了某米其林包子店,只能说服务还好,比夜市还是要好吃已些,个人觉得蟹粉小笼包>红油抄手>小笼包>酸辣汤>虾仁烧麦。不过鼎泰丰的用餐环境实在一般,虽然身处101这样的CBD,但里面的餐桌、椅子就像80年代的国营餐馆一样。

跳出台北,城市圈以外的味觉会比平淡无奇的台北更加丰富与野生,但是依旧槽点满满。比如花莲的东大门夜市,不仅萧条无比,难吃系数更是有增无减。硕大的夜市由以前花莲的三大夜市共同组成,但这里看上去商家却比游客还多,本身更像一个散乱的乡村集市,走了一圈下来,都没有任何想要买个什么来尝一尝的欲望。

不过花莲的那些老字号小店,还是值得推荐的。比如肉食爱好者最爱的鹅肉先生,真的算是肥瘦事宜、柔嫩多汁,小碟蘸料的辣味也挺足,刚好可以刺激油腻的味觉。

公正包子和来成排骨面则可以作为花莲晚上的夜宵。虽然做法并不稀奇,但是这种传统的饮食诸如蒸饺、肉羹之类,还是需要古早的加持,才能呈现出那种饱满的口感。而来成排骨面则稍显清淡,好在排骨是类似酥肉的做法,吃起来也并不显得腻歪。

不过,花莲我最爱的还是释迦。这种从来没有吃过的水果,不像莲雾、山竹这些的水果给人的陌生口感,相反却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吃起来也是又甜又糯。不过去的时候,台湾因为受台风影响,所以释迦产量非常低,我们都是走了好多条街,才好不容易在一家水果摊买到释迦。

从花莲进入垦丁,饮食也变得和大海更为亲近。热闹的垦丁大街,虽然也跳脱不了夜市的种种,但是气氛已经不再拘泥于古早,创意与颜值并行不悖,就像太平洋的风,走在大街上也有种自由的BGM。一品卤味的制作过程有点像成都的冒菜,当然烹饪的结果并非是川味的麻辣,而是偏甜,但是配合上久违的辣椒,吃起来也非常爽口。

不过垦丁吃海鲜最好的地方却是在后壁湖,骑车稍微有点远,特别是晚上骑夜路,视线不是太好。淡季这里人不太多,推荐的辉哥已经倒闭,只有阿兴的生意还不错。厚切的生鱼片非常饱满,100台币满满的一大盘,吃都吃不完。山苏这种食材倒是蛮少见的,吃起来也是非常清爽。

在高雄的停留时间不长,六合夜市算是台湾去过的几个夜市里最为惬意的一个,没有摩肩接踵,小吃的选择也比较多。其中还有把马英九都搬出来的木瓜牛奶,这也是湾湾特有的政治娱乐化的产物吧。

台湾小吃“轰炸”的结果,还是可以选择西餐换换口味。比如高雄市中心的这家洋城意大利面,虽然不太习惯台湾将“意大利”写成“义大利”,但是意面口味上的选择倒是更加丰富,无论是乳酪味还是蒜味,都不是传统意义上意面仅有的番茄味,当然吃过后只能说各有所好,但的确值得一试。

从高雄回归北台湾,台北之外的新北,味觉则更加粗犷一些。距离瑞芳站不远的美食街,栖身棚户之中,无论是面线还是猪肝汤,其实都看上去卖相不佳,但是吃起来却比看起来要好很多,这种滋味的古早比只是油锅里炸一炸的,倒是更值得怀念。

同样没有啥卖相,却值得推荐的好滋味还有野柳外面小巷里的阿枝小吃店,简陋的铺面像极了成都苍蝇馆子,但是我在这里却吃到了台湾最好吃的空心菜。是的,空心菜这种只要是正常的炒出来就不会难吃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台湾人民可以把空心菜做得那么难吃,永远就像白水煮的一般,软耙无神到令人绝望。

至于九份名声在外的豆花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试,虽然非常类似于大陆各大商业综合体里面的鲜芋仙,但各种芋圆、花生与豆花混合在一起的口感,还是有些许不同,台湾本土的相对甜糯得更加合适,也非常解暑。

当然,新北的美食黑洞还在十分,就算是倒一大杯鲜奶兑出来的珍珠奶茶,依然都没有什么奶味,再看牛奶包装袋上写的业务专用,就能瞬间秒懂,所以某些方面两岸真的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