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钧瓷 、汝瓷 、官瓷、 定瓷、 哥瓷之一,位居“五大名瓷”之首。然而我对钧瓷的了解并不深,对陶瓷制造的认知仅限于电影“人鬼情未了”里最打动人心的场景,男女主角相拥制作陶瓷的画面。今次有幸来到禹州,走进钧瓷的神秘世界,对钧瓷做个深入的了解。
钧窑址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时至今日,在钧瓷的故乡河南禹州仍是“窑烟遍地起,到处放光辉”的繁荣景象。
宋钧官窑遗址即钧台钧窑遗址,现存的一号窑"双火膛窑炉"七号窑"倒焰窑炉",是国内外陶瓷专家研究考察的热点,也是中外游客观光、交流、学习中国陶瓷文化的必到之地。
钧官窑瓷器胎质细腻、造型典雅、端庄古朴、釉色莹润,尤以多种窑变为其它窑口产品所不及。宋代钧窑首先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创造性成功烧造出铜红釉,产生出美妙绝伦的窑变釉色,打破历史上单一釉色格局,极大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装饰效果,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那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是招之不来不期而至的,有“钧瓷无双”之说,这也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
禹州钧台钧窑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闻名于世。在北宋徽宗时期被宫廷垄断,为官办窑场为皇宫御用。窑变釉色自然温润,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不计成本,历代君王禁止民间使用钧瓷,因而民间素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
钧瓷入窑的时候没有任何色彩的,是一体素净。那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窑变原理就是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的物理化学现象。好的窑变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复杂,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窑炉、器物在窑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学的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组合才能实现。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就是在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和了解的今天,人们对窑变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来、不期而至,这也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许多生动的民间传说,这其中就包括钧窑的开片。相传北宋徽宗时期,在阳翟城古钧台官办钧窑场里,有一窑钧瓷刚刚住火停烧,窑工们已把窑门扒开了一个大口子,窑里炉火通红,温度正高,使人不能近前。
这时好端端的天空突然间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闪电过后,只见一条龙在空中上下翻腾。一场大雨随着狂风降了下来,大雨点打在热窑顶上,冒起一团团水汽,狂风吹进高温的窑里,只听里边“喳喳”作响。一场暴风骤雨过后,窑早凉了。年纪最大的老窑工怀着十分不安的心情,从窑里抱出第一个笼盔(匣钵),小心翼翼地打开,只见一个里青外紫的鼓钉洗,釉面上全部是裂纹,并且随着“喳喳”的响声,裂纹还在增多。老窑工心想:过去烧出的瓷器釉面平整如玉,这次这么多裂纹,肯定是风雨把瓷器给激酥了。他不由自主地用手指敲了一下鼓钉洗,谁知一听声音,还是丁当作响,如磐一般。再摸摸釉面,却摸不着裂纹,真是“看似锤击,摸无痕迹”。瓷器除釉色鲜艳、光泽明亮外,釉面全部遍布细密纹路。
宋代钧官窑遗址双火膛钧瓷窑炉一座;倒焰窑钧瓷窑炉
扒村窑瓷片标本
"五子登科"特大葫芦瓶
出于对钧瓷由衷的热爱,金鼎人于2009年创建了占地面积约25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金鼎钧窑。“金鼎钧窑” 在钧瓷的传承、发展、创新上颇有建树。
走进“金鼎钧窑”的展厅,揉合了唐代钧瓷的“凝重”的佛像、宋钧的“素雅”的梅瓶、元钧的“粗犷”的造像拙朴可爱的书童等现代金鼎钧瓷作品无不让人爱不释手。
金鼎钧窑集精湛的工艺、千年传统技艺和现代美学于一体,其钧瓷得到诸多专家和收藏鉴定家的肯定。
如有兴趣还可以在保留传统工艺的作坊里亲自体验一下制作陶瓷产品的乐趣。
“神垕古镇”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历史文化名镇。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从事农耕和冶陶,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古镇”之名历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窑火千年不熄至今仍盛产各种陶瓷,“神垕古镇”被誉为 “活着的古镇”。
悠久的历史给神垕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分布于俗称“七里长街”的老街。老街是随着神垕瓷业的发展形成的,到处渗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也是神垕经济自古繁荣的见证,走进神垕古镇可尽情观赏钧瓷奇妙的诞生过程和先人们的佳作珍品。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