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下一站去向哪里”,是我旅行久了之后产生的一个疑问。
既然这样,不如随心随性的想去哪就去哪,能去哪就去哪。
出发中东前,我甚至对中东的概念和认识也是模模糊糊的。
但只因对圣城耶路撒冷的向往,只因一部《火星救援》的种草,只因对风雨中东、神秘大地的渴求与好奇;哪怕我的心里有点没谱儿,哪怕对陌生的土地充满怀疑,哪怕也有旁生出各种不确定的感觉……
但是我还是想一个人,走一趟。
追溯到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行,已经是四年前一个人飞往俄罗斯实习了。
时隔四年,再一次独自上路,去寻找独自旅行的初心与魅力。
朝着梦想中的中东大地出发!
乱局中固守一隅安宁,是我对中东的印象。
中东的土地,仿佛是上天精心描绘的电影背景,美的炫目。
那玫瑰一样的沙漠,沉睡着无数月亮的山谷,写满了诗意。
像是用蘸满了颜料的画笔在画布上尽情涂抹,浓艳处像是叠叠玫瑰花瓣,浅淡处却又像一缕一丝的风和雾。
作为陌生的过客,我愿意虔诚地感知自己一颗漂泊的心,在某一刻被真情抚慰的痕迹~
愿意在无助与无解之间,发现最大最坚固的爱与自由。
我在以约的时候,被身边的朋友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便是:
“一个人在那安全吗?”
“你的照片是谁帮你拍的呀?”
我想说,在出发之前,我的内心也是忐忑的,毕竟好多年没有独自出去了,而且这次不是去泰国呀日本呀这些热门目的地,还是去中东,前方一切未知,充满挑战。
去之前,我已经做好了这次不会有美美的人像、安心做风光狗的准备~
没想到,最终却收获了沿途的惊喜、温暖,还有一箩筐让人选择困难症发作的美照。
感谢旅途中遇到的那些善良有趣的人,感谢我如此幸运。
萍水相逢的人有千千万万,我想特别介绍这次旅行中几个好伙伴给大家~
【佳桐叔】
坐标吉林的纯东北爷们,明明年龄比我大了一轮,却偏偏长了一张十分减龄的脸~
我们俩的行程重合度奇高,刚好都是独自一人,于是愉快的分段结了伴~
叔比我早到耶路撒冷几天,于是我一落地他便成了我的向导,带我逛完了老城,之后还多出了时间临时加行程一起去了巴勒斯坦~
我俩在耶路撒冷刚碰面,叔就爆出了一名言名句:
“我是器材档,我从来没有拍过活物”(敢情我就是那第一个被试验拍人像的小白鼠)
更好笑的是,我俩原本重叠的佩特拉行程,因为叔突然的感冒呕吐,变成了我一个人单打独斗去徒步~
而原本不是同一天从约旦回以色列的行程,却因为叔过关当天约旦关口提前关闭,他愣是没过去,只能又滞留了一天,结果变成了和我同天一道从约旦回特拉维夫了。
旅行的际遇就是这么奇妙,我俩约好以后一起去滑雪去打枪,期待有机会下一次旅行再结伴啦。也许,就是明年的马达加斯加~
【Wen】
澳大利亚籍马来西亚裔还有华人血统的小姐姐~真是一个身世背景复杂的girl~
Wen真的是上天派给我的小天使呢,我们在约旦瓦迪拉姆沙漠相遇~
在我到达沙漠营地的那天早上,营地里空无一人,我傻傻坐等了俩小时,没有手机网络,公司又有没处理完的事情,整个人都变得很焦虑,当时特别自我怀疑,我为什么要来这鬼地方,甚至都想打道回府。
俩小时后,Wen的到来,让我看到了希望,感觉当时她的背后都扑闪着发光的小翅膀~
我俩一起结伴包了辆吉普去穿越沙漠,一起骑骆驼去月亮谷看夕阳,一起躺在夜晚的山谷下数星星~
Wen特别会拍照,不用我多说什么,她总能get到我想要的,为我在瓦迪拉姆拍下了一组火星大片,这是我来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诺大的营地,偏偏在我入住当天一共只有4名住客,一对美国夫妻,一个我,另一个就是Wen。区区4名客人就让我遇上了这么可爱的一个小姐姐,也太幸运啦,这一定是特别的缘分!
【Sandra】
法国尼斯姑娘,户外徒步达人。
这姐们是真的能走!在遇到我之前,她已经到最远的修道院走了一个来回了!前一天还去约旦山区徒步!我是在佩特拉残破的登山步道爬了一个小时几近崩溃的时候遇到了她,当时登山步道上空无一人,我无数次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爬到目的地,无数次犹豫是放弃、还是不放弃。遇到她之后,我俩结伴一起爬到了悬崖顶,找到了俯瞰卡兹尼神殿的最佳位置~可以算是共患难的挚友了~
她最喜欢吐槽我的就是,你咋穿了这么一身来徒步,还有你那个是什么鞋。
额……我还不是为了拍美照嘛,哭泣。
【xx】
北京大妞,和我同路从佩特拉到死海~于是一起拼了车,中途还去了尼泊山~
巧的是,她在死海住的凯宾斯基就在我酒店的隔壁,于是相约一起去她的酒店漂浮~
【特拉维夫华人团聚】
从左到右依次:佳桐叔、Phoebeing、菜小圆、申小西、杂烩饭(唯一站着的那位)、我、西瓜VS荔枝、潘昊宇、Emma
因为海航开通了特拉维夫的直航,华人基本都同天坐同一班飞机回国~在回国的前一天,好多中国小伙伴都在特拉维夫。申小西在特拉维夫租了一个大民宿,房间还带一个巨大的露台,于是特别热情的邀请大家一起去喝酒聚餐唠嗑,才有了这一张“全家福”。
我们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互不认识的伙伴,一见面居然自带亲切感,热络的聊着天南地北,好似认识许久的老朋友一样。能在异国他乡的中东相遇,是多么美好的缘分呀~期待下一次的露台酒局,还有明年的马达加斯加之约!
犹太圣经中的一句话,被经常用来描述这个国家:
世上若有十分美,九分都在耶路撒冷;
世人说: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希伯来语的意思是“和平之城”,然而这个名字从没有为她带来和平,反而让她成为世界上经受苦难最多的地方。在数千年的战火中,她曾18次被毁灭成废墟,但又一次次奇迹般的重建,她凝聚着世上最狂热的爱与恨,使全世界超过35亿的信徒魂牵梦萦。
没有哪个城市能像耶路撒冷这么让世界关注,因为这座城市,不知道爆发了多少的战争和流血。在这里见证西方世界几千年的争斗,如今是世界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为此至今争斗不休。
耶稣出生于耶路撒冷,犹太教起源于耶路撒冷,而伊斯兰教的先知默罕默德也是在这里升天成仙的,所以她被三大宗教看做圣地它成了圣地。这里有犹太教的西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每年大量的人来这里朝拜。
【大马士革门】
下了飞机,过关转大巴,我直接跳过了特拉维夫,从耶路撒冷开始第一站的旅行。约了佳桐叔在我酒店的大堂碰面,放下行李我们便直奔老城。
耶路撒冷老城共有8个城门,每个都各具特色和故事。其中西侧的雅法门,北侧的大马士革门,还有底部的锡安门,基督教区的雅法门最为著名,离我酒店最近的城门是大马士革门。
大马士革门,又名示剑门或纳布卢斯门,是耶路撒冷旧城北侧的一个城门。它的历史要追溯到第二世纪,罗马城时代。那时的城门是现在的三倍,像凯旋门一样,并且没有连筑城墙。后来,当它补筑城墙后,就成为了卫兵室。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罗马大门的遗迹依旧存在,包括那个刻满殖民统治者制定的法律条文的拱洞。目前的城门由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兴建于1542年,大门有两个塔。
大马士革门位于阿拉伯集市的边缘,穿过城门便是阿拉伯集市了~
阿拉伯集市散布于耶路撒冷旧城的基督教区与伊斯兰教区,从奥斯曼时期便开始形成。
如果说国外最能体验风土人情的地方,那莫过于当地的集市了。不仅有吃有喝,还可以买到便宜的纪念品、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这里也是摄影最能出彩的地方。
在这里,记得一定要讨价还价,这也是个锻炼谈判技巧的地方。
以色列最有名的集市有七个:耶路撒冷的马哈尼耶胡达(Mahane Yehuda)集市、耶路撒冷旧城的阿拉伯集市(Arab Market)、耶路撒冷的比撒列工艺品集市( Arts and Crafts Bazar)、特拉维夫的卡梅尔(Carmel)露天集市、特拉维夫的纳哈拉特本雅明步行街(Nahalat Binyamin Pedestrian Mall )、特拉维夫港与雅法港市场、雅法跳蚤市场(The Flea Market)。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
悲剧产生伟大。
耶路撒冷正是一个充满悲情的地方,一砖一瓦都令人黯然神伤,其中最心酸的地方当属苦路和哭墙。
哭墙,又称西墙,亦有“叹息之壁”之称,是犹太心中的圣地。
这堵墙曾是犹太王国第二圣殿围墙的一部分,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
罗马人在毁城之时,为了留下自己胜利的证据而故意留下的。以后千年流落异乡的犹太人,一想到这堵墙就悲愤难言。
千百年来,犹太人无论年轻年老,回到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
我不是一个正宗的宗教迷,曾经觉得,这是一个只活在《耶路撒冷三千年》厚重的历史书中的圣地,离我很遥远。
没想到,有一天,我真的也能和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一样,慕名而来,当我站在哭墙前时,内心无比感慨。
站在哭墙下往上看,墙体的石块从下而上分三部分,最下面大石部分是圣殿时期的,中间是穆斯林时期,最上面是奥斯曼时期的。
哭墙祷告的地方分隔成男女两部分,男左女右。每天都可看见犹太人自动分成男女两拨,分别在哭墙的北南两段祈祷。
在女性区域,常见妇女涕泣交流地祷告。
加载更多
离开哭墙后,我和佳桐叔漫步在耶路撒冷古城中,漫无目的的四处走走看看~
耶路撒冷老城,面积不大,城墙的整个周长大概就5公里,基本上每个边1公里,从老城的这头很快就能穿到另一头。
耶路撒冷老城被分为田字形的4个宗教和种族聚居区:犹太区、基督徒区、亚美尼亚区和穆斯林区。
有人说,这被分割的四个区域,是耶路撒冷存在着的四个平行世界。不同种族的人各自居住,在这巴掌大的地儿,那么多种族和文化居然可以吭哧吭哧叮铃桄榔的一起生活,这就是耶路撒冷最独特的地方。
在耶路撒冷老城,随处可见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大兵,他们负责老城区的治安,同时也负责禁止游客进入穆斯林区。在老城区行走真的不是很方便,因为时不时在去往目的地的途中就会走到穆斯林区的边界,然后你就不得不往回走,我们就这样在迷宫般的老城区里兜了很久!
因为走不通路,我们碰到了好几波管路的大兵。别看他们都持枪携弹的,却是非常的nice,看到镜头会露出亲切的微笑,你可以大方的请求和他们合影~
抓拍到一个骑在爸爸的肩上,超级可爱的小正太~
加载更多
吃完饭我们前往朝圣苦路。
苦路,是耶稣从被审判、钉在十字架、直到死亡所经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
苦路的起点,便是从狮门进入的这条小路开始的~在这条宁静的小路上,耶稣背负着十字架游街示众,走向刑场,其间经历了14件事,因而苦路也有14站。每一站都有一个故事,现在都建有教堂。
这条苦路也是基督教徒们的朝圣之路,一路上,不断能够看到有虔诚的教徒,背着十字架重走苦路,亲身体会耶稣当年为拯救世人背负的苦。
这里的街道两侧也能看到许多卖十字架纪念品的商店~
上图便是【苦路第一站 耶稣被定罪】。
这里是当年罗马总督本丢· 波拉多审判耶稣并给耶稣定罪宣判的地方,是耶稣受难“十字架苦路”的第一站。耶稣被捕后由祭司长移交给了驻耶路撒冷古城罗马总督本丢· 波拉多,由本丢· 波拉多在此审判,罗马总督觉得,耶稣没有反叛意图,只是妖言惑众,便把他和一名死囚犯并列,说只能处死其中一人,让犹太人做主。祭司和长老挑唆民众,犹太人要求处死耶稣,释放另一囚犯。 这样,耶稣被判处了死刑。
现在,为供游客方便辨认14个站点,建筑墙壁上都有圆形金属板做标识。你看到上图左侧的罗马数字II了吗,代表这院子里面是【苦路第二站 耶稣背上十字架】。
第二站的这座方济会谴责教堂坐落在苦路第一站的街对面, 耶稣被判处死刑后,被士兵押解到了这里,受尽了折磨和屈辱。
院中有二座小教堂“鞭挞小教堂”和“十字架小教堂”。
“鞭挞小教堂”祭坛上方穹顶设计的就是荆棘王冠,周围玻璃窗上的众多人物是目睹此事件的暴徒形象,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当年耶稣受到迫害的情景,这座苦路第二站石板路上的小教堂,建于1929年。
在这座小教堂的原址上,耶稣受到罗马士兵残酷鞭笞,士兵们用荆棘编成一顶王冠戴在他头上,并用藤条狠狠抽打他的头和身体。又给他穿上帝王的紫色袍子,羞辱和戏弄这个“犹太人的王”。
耶稣在受尽了折磨和屈侮后,从这座“十字架小教堂”处,被迫背起沉重的十字架,开始向骷髅山艰难行进。
加载更多
圣墓教堂,东正教中称其为“复活教堂”,也是苦路的最后一站(苦路的第十站至第十四站都在教堂里)。
【苦路第十站 耶稣被剥去衣服】在圣墓教堂的广场上。
耶稣与士兵们一路穿过埃塞俄比亚修道院,由这座小门的路径,来到“圣墓教堂”的小广场上,四名罗马士兵把耶稣拖拽到此,抢走他的外衣,分成四份,每兵一份,又抓阄瓜分了他的内衣,将耶稣一丝不挂地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继续戏弄和侮辱他。
走进圣墓教堂,它的震撼是难以形容的,它不像圣彼得富丽堂皇,室内黑黢黢的保留了时光的痕迹,身在其中像是穿越回了千百年前。
教堂里边的风格是多样的,包括东正教的风格,天主教的风格,基督教的风格,代表着基督教的七个教派!
圣墓教堂建于耶稣受难的300年之后,以钉死耶稣的骷髅山为核心,又以骷髅山放置十字架的地点为核心的核心,把整座骷髅山包了起来,建起的圣墓教堂。
以进门处为一层,地上两层,地下三层,七个十分不和睦的教派分区把持和管理着它的上上下下。
这座“圣墓教堂”里,容纳着耶稣的无尸棺神龛、钉死耶稣的十字架所在的骷髅山,一个大大的教堂内,装纳着不同教派的一个个小教堂,庇护着这座耶稣的墓地。
【苦路第十一站】和【苦路第十二站】都在圣墓教堂的地上二层。
【苦路第十一站 主钉十字架】罗马士兵将耶稣拖拽于这里,残忍地将耶稣钉在了十字架上。
【苦路第十二站 耶稣死在十字架上】这里,就是骷髅山立十字架的地方,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后,被移立此处,然后将耶稣处死。
在这小小的希腊正教礼拜堂的中心,是这座祭坛下方的一块耶稣受难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耶稣的鲜血曾滴在上面。
现在,世界各地朝圣的教徒们排队跪拜,人可钻进去,跪拜这块石头。
加载更多
第二天早早起床去酒店顶楼吃早餐,酒店餐厅的视野很好,全景落地玻璃窗~
挑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可以看到耶路撒冷的老城的房子~
今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呀!
今天依然和佳桐叔结伴,准备上圣殿山~因为叔先要去还之前租的车,于是我刚好先去西墙再转转,顺便等他。清晨游客大军还没有到来,大兵哥哥已经都在城门内外就位了~
抓拍大兵哥哥们聊天,挺有意思的~
其实第一天刚落地耶路撒冷的时候,看到满街的重型武装军人,还是有点心慌慌的,不过后来发现他们真的不可怕呢~
和昨天一样,进入哭墙要通过严格的安检,而且不可以穿得太过暴露,我今天穿了一条红色露背的连衣裙,进入哭墙就需要把外套穿上。
一大早,已经有许许多多教徒来到哭墙准备祷告了。在这里,可以看到大多教徒头上和臂上绑着的一个黑色小盒子,这个也是有讲究的~
那个黑色的小盒子是犹太人经匣子,名叫Tefillin(תפלין),戴在额上和右臂上。
经匣子两边各写着字母(ש),右边的字母是三根火苗,左边的字母是四根火苗。在上图小男孩头上戴的经匣子右侧可以看到三根火苗的图案~
而根据犹太教规定,除了安息日和节日外,13岁以上的犹太男子在每日晨祷时必须佩带经文护符匣,以表示对上帝的敬意和对诫律的遵守。
经文护符匣一个戴在前额上,一个系在左臂上方。头部所佩带的经文护符匣中装有4段用希伯来文、以特殊书写方式抄录在羊皮纸上的重要经文。犹太教认为佩带经此匣,可以不受魔鬼之害。
佩带经文护符匣的程序有相当严格的规定:佩带时必须站立;那只不分格的方盒置于左臂肘内侧,盒面朝向心脏方向,方盒由与之相连的皮带固定;皮带先要在左小臂上绕七圈,然后在手掌上绕三圈,组成一个代表上帝的希伯来文字母,最后绕在中指上。另一只方盒置于前额中央,一般在发线之上,由与之相连的皮带在头的后部打结固定,皮带的剩余部分经两肩放置胸前。
这一佩带程序是为了使教徒在祝福前排队杂念、专心祈祷。生活在穆斯林地区的犹太人将经文护符匣的带子顺时针缠绕,生活在基督教国家的犹太人将经文护符匣的带子逆时针缠绕。现在大多数犹太人已不再佩带经匣,只有正统派犹太教徒还遵守这一年代悠久的古老传统。
经文盒子虽细小,里面有大量用显微镜才能看清的手写经文。手工精细,因此非常昴贵,每个价钱由数千至一万港元不等,乃犹太父亲于成年礼给刚成年儿子的礼物。
祷告讲经时犹太人常蒙上祷告的头巾,代表谦卑受教。
今天早上看到的犹太祈祷者要比第一天下午多的多。
祈祷时身体摇晃,先前后晃,再左右摆,用整个的肢体与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世界。
加载更多
我们准备上山前还碰到了一个13岁男孩的成人礼仪式。队伍中那位略带羞涩的男孩就是这次的成人礼主角。后面跟随着祖父家长和亲戚好友,大家都开心地边走边唱。随着击鼓和羊角号声,男女老少喜气洋洋的走来,载歌载舞。
女人用舌头发出的嘞嘞声、欢快的笑声、鼓声和拍手声交织在一起。
这种宗教仪式让进入少年的犹太儿童正式接受犹太教戒律的束缚。“成年礼”一词意味着“有义务履行犹太律例”。
圣殿山有两个入口:穆斯林入口在穆斯林区Al Wad街上,非穆斯林和游客入口就在西墙广场,首先需要在广场上排队接受严格安检,过了安检门,穿过这个空中栈桥,就到圣殿山广场了。
圣殿所在的小山丘被称作圣殿山,公元637/638年,穆斯林的倭马亚王朝攻占了耶路撒冷,先后在圣殿山上修建了两座清真寺: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而哭墙就成了两座清真寺的外墙。
目前清真寺本身禁止非穆斯林进入,整个圣殿山在周五、周六禁止非穆斯林游客进入。
非穆斯林和游客入口一天只有两个时段向大众开放,斋月期间下午的开放时段也关闭。且在局势不稳定时期,非穆斯林入口干脆关闭,无论你是政要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只能下次再来。
佳桐叔就是,之前连去了两天,都没开。这样看来,我的运气真是好到爆啦~
圣殿山上正休息玩手机的以色列大兵们~
圣殿山的敏感性,在于其不同凡响的历史。在这不到14公顷的地方,保存着众多的宗教遗迹,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地。
爬上圣殿山可以俯瞰哭墙,现今游客可见的哭墙宽度为50米,但事实上隐藏的墙更宽,一直向北延伸至苦路。注意我镜头正对的那个窑洞样子的口就是威尔逊拱,里面有很多正统的犹太人在坐着祷告。
圣殿山上的两座清真寺之一:阿克萨清真寺,伊斯兰第三大圣地,地位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
这个清真寺只有穆斯林可进,入口处对穆斯林身份的检查极为严苛,我还听到守门人让一位穆斯林教徒又唱歌又诵经,才放他进入。所以,游客是铁定混不进去的。
加载更多
吃完午餐,我们从大马士革门走出老城,因为有叔这个相当厉害的“领队”在,我提前逛完了原先计划的行程,多出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我们决定出境去巴勒斯坦的伯利恒转转~
前往伯利恒的巴士站就在大马士革门门口~
从耶路撒冷到伯利恒很近,在这里坐231巴士可直达。
伯利恒现在属于巴勒斯坦管辖,我们的巴士进出都相当于过境,要经过边检站。(顺便一提,据说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相互区域犬牙交错,共有800余个边检站)
不过这个边检不像一般的过海关那样复杂,中途不需要步行通过关卡,只要在士兵上车例行检查时展示证件,就可以方便顺畅地抵达伯利恒主马路,所以去伯利恒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随身携带护照哟~
乘坐231巴士抵达伯利恒之后,巴士站离各个景点还是有些距离的,尤其是去圣诞教堂,有一大段上山路。在中东烈日当头的天气下,想要步行前往显然是不现实的。下了巴士后,会有非常多的司机,也就是国内俗称的黑车在拉客~我和叔一听开价过高,不愿坐,那个司机便整整追我们走了三条马路,太可怕了。最后我和叔在路边自己找了一辆的士,和司机谈好,包圣诞教堂+乳洞教堂+隔离墙三个景点,一共100谢克尔(约200人民币),不过最后我们结束行程要下车的时候,那个司机居然还想加价,我们不愿意,不过还是多给了20谢克尔当小费,总之在伯利恒包车的经历并不是很愉快。
——耶稣的故事从伯利恒开始。
伯利恒,被号称“圣城中的圣城”。据圣经所记载,这里就是耶稣的出生地。
对于基督教来说,伯利恒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该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迹是坐落于市中心马槽广场的圣诞教堂。
马槽广场得名于耶稣的诞生,并且是圣诞大教堂的门前广场。在传统上,每年圣诞节在圣诞教堂的子夜弥撒开始前,朝圣者都聚集在这里高唱圣诞颂歌。
更有趣的是罗马的天主教使用的是格里高利历;而希腊东正教会耶路撒冷大主教区和亚美尼亚教区使用的是儒略历。因此东西方教会会在不同的日子里庆祝圣诞:罗马天主教会在12 月25日庆祝圣诞,而东正教会则在1月7日庆祝圣诞。
这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圣诞教堂。
圣诞教堂不像欧洲教堂那样雄伟壮丽,却像是一座城堡。因为这里有基督耶稣的出生地点与耶稣诞生时被当作摇篮的马槽而闻名于世。据说,当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在视察以色列时为纪念耶稣的诞生地,于公元325年决定在伯利恒修建这座圣诞教堂。
前方靠木板围栏的小黑洞,便是圣诞教堂的“大门”,低矮狭小的令人不可思议,或者说这只能叫做入口。这个只有1.2米高的小门,却使得任何进入教堂的人都必须弯腰低头。为何这样呢?据说是当时的教堂管理者故意将原来的大拱门缩窄成这样,就是想让所有进入圣诞教堂的人们都必须弯腰低头,以表示对上帝和耶稣的尊敬;还有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的说法是,当年十字军占领伯利恒时,圣诞教堂受到了阿拉伯骑兵的冲击,为了防止阿拉伯骑兵冲进教堂,将原来的大门缩小成现在这样,使得马匹无法进入。
圣诞教堂的内部十分俭朴,与欧洲的教堂比起来简直就是寒酸。屋顶上的大梁还是木桁架的,应当很明亮的大厅被油灯熏的的黑黑的。
圣诞教堂历经罗马帝国、十字军东征、奥斯曼帝国时代,逐年不断扩建,使得其规模越来越大。两旁的廊柱已有些历史,据说是君士坦丁时代留下来的,如仔细观看,上面还有一些十字军东征时的绘画。上部被油灯熏的黑黑的,下面却被游客们摸得油亮。
几十盏东正教的吊灯垂在那里,而发光的却是一盏盏的节能灯,与周围庄严的气氛有些不符。
教堂墙壁上挂满了东正教风格的圣母像。
从挂着这盏节能灯处进去就是圣母玛利亚生下耶稣的地方了。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要到圣诞洞中瞻仰耶稣的诞生地。
加载更多
许多人来到巴勒斯坦,不过是完成去圣诞教堂的一趟朝圣之行。却不知在车程不远之外,伯利恒向世人展示着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在约旦河西岸,矗立着一堵绵延数百公里的隔离墙,见证着巴以之间的战乱与纷争。
没有见识过隔离墙,不算来过巴勒斯坦。隔离墙是巴以冲突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一个仍在持续状态中的“活文物”。
隔离墙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8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墙上面布满铁丝网、高压电网和电子监控系统,并由以色列巡逻队和哨兵进行警戒。隔离墙建成后,约旦河西岸和以色列本土被分割开来,形成一条无法跨越的地面障碍。整个约旦河西岸变成3个被隔离的区域:北部为纳布卢斯、杰宁、盖勒吉利耶和拉姆安拉,南部为希伯伦、伯利恒,第三个区域为杰里科。
沉重而冷漠的隔离墙,辅以高科技巡逻设备,好似天罗地网,连只鸟也不会放过。
巴以之间的边界(绿线)是在1949年停战协议后划定的,而以色列以国家安全之由所建立的这道隔离墙(红线),除了高度是柏林墙的三倍之外,在路径上也并没有遵守约定。
修建隔离墙,给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水泥身,铁网阵”,以色列已在约旦河西岸的西北部摧毁了140栋房屋,来自400个家庭的2300多人流离失所,影响到近百万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由于关键的水源都被占领,巴勒斯坦水资源的缺口因此而变得愈加巨大。
这道长长的隔离墙,就像是一座巨型监狱,将天地一分为二,墙外人闻而心生恐慌,墙内人被囚困了希望。
自从2005年起,班克斯就开始将隔离墙当作画布,他创作了大量讽刺性的涂鸦作品,提醒人们注意巴以冲突。
隔离墙成了巴勒斯坦民众发泄不满情绪的场所,尽情宣泄,一看过去,大部分的涂鸦涉及政治,表达了对美国和以色列的仇视,对修建隔离墙的强烈不满,很像我们抗美援朝时打倒美帝国主义漫画的味道,多数丑化敌人的形象,言语也很激烈。
这是隔离墙上画着有关里拉卡拉得的涂鸦作品。里拉卡拉得是一位巴勒斯坦激进分子,被认为是第一位劫持飞机的女性。
加载更多
伯利恒之旅实在是把我晒的够呛,累的瘫倒,回到耶路撒冷我和叔就都回酒店洗洗刷刷休息了。原本是打算晚上不出门了,如果有精力,再去夜宵看球。但是洗完澡凉快下来,我心里还是惦记着橄榄山。我来耶路撒冷之前,上橄榄山看夕阳一直就是我的to do list之一。可是,我都卸妆了呀,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我自我纠结了一个多小时。没办法,这是我拖延症的常态。
最终纠结完,还是决定去,在酒店边上大街的车站有直达橄榄山顶的小巴士,我决定出门的时候其实已经迟了,等车时正是夕阳最柔和最美的时候。我只能坐着巴士,等着车子一圈一圈盘旋上山,一站一站停靠等当地人下车,看着金色带粉的夕阳就在眼前,但我却拍不到。你能体会那种无力的心情吗!等我到山顶的时候,已经天都黑了……唉,没办法,谁让我纠结浪费了这么久时间呢。
橄榄山是俯瞰古城最好的角度,这里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墓地。
犹太人认为这里距离上帝更近,下面那满眼的白色棺材就是~
从橄榄山上远眺夕阳下的耶路撒冷老城,绝对是是一副不容错过的画面。
嗯,这些都是我的自拍作品,因为佳桐叔已经累瘫在酒店,die了!
在山顶吹吹小风,可真美好呀,只是我心里还在惦记着,要是能早点上来该多好……
橄榄山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后很可怕,观景台上一个人都没有。我下山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上山时坐的小巴。其实是强忍着心惊胆战在山顶拍了几张满意的自拍,拍完就立马扛着相机准备回巴士站。说是巴士站,其实只有在我酒店门口上车的时候真的有站,到了山上之后完全没有站台,大概只有当地人清楚在哪上下车。
我在路上找了一个当地小哥问,想确认下巴士站在哪,他的英文不好,我们手舞足蹈的,我最后都不确定他是否理解了我的意思,反正他很热情的表示知道,要带我走。我看他带我走的路也是我来时的路,便跟着走了。本着警惕的心,我总想和这小哥保持距离,可是每次刚和他走远一点,他就贴上来,当时心里慌的一比啊,猛打鼓。
后来,就快走到我下车时车站所在那条路的时候,小哥示意我拐到巷子里另一条路继续走,他很笃定的说车站是在这,我一看小巷子里根本没人,也不像是有车开过的,感觉不妙,心里一下子萌生了很多可怕的想法,于是非常果断的拒绝了他,不再跟着他走,赶紧向我下车的地点跑。
这时,已经离谷歌地图显示的下一班巴士到达时间很近了,我非常紧张,因为如果没赶上这趟车,就要再过半小时才有。天知道,在这可怕的山顶再待半小时有多渗人。我想着,常理来说,往返上下车站点应该是离得不远的,于是甩开小哥,一路飞奔跑到我下车的地方,这里终于有了一些人烟,也有了路灯,刚好还有一个小卖部,我这才没那么紧张。我问小卖部老板是否是在这里乘坐下山的车,老板说是的,刚巧这时,巴士来了,我立即跳上了车~
原本想和司机确认一下,这个车是否能够回到我的目的地,但是车上没有一人通英语,我只能紧紧盯着谷歌导航,打算先离开这里再说。幸好,巴士开动了,是沿着地图上的路线移动没错,说明我没坐错车。这时,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开始欣赏车窗外的风景。
然而,橄榄山惊魂记,并没有到此为止。等车快要开到我酒店那一站的时候,身旁有个人戳了我一下,提醒我该下车了。我当时都没有分辨出来他是谁,只觉着是我上车后,热心帮我跟司机沟通地址的人。没想到定睛一看,这人居然是陪我在山上找巴士站的那个(我脸盲真的很严重)!我当时整个人都不好了,天哪他是什么时候上的车!
我下车后,他也随我一起下车了,我一直待在原地不动,因为下车车站那里还是比较热闹的,我佯装给朋友打电话的样子等人,那个小哥一直待在我对面的马路。我等了很久,感觉他好像没有要继续跟随我的样子了,便往酒店方向走了,心想也许他也是刚巧要下山吧。
可我没走多久,居然发现他又跟上了我!当我离开车站向酒店方向走,沿途道路就比较小了,路上也没有行人,我内心又开始疯狂的害怕起来。我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我要离他远远的意思,他走马路右边,我就走到左边去,我一路跑,那个小哥还继续一路跟着。幸好路上偶有一两辆车经过,给我撞了撞胆~就这样,我最后走到了酒店门口,这才放下心来,毕竟有酒店前台在,便不用害怕了。本以为,那个小哥就这样会自己默默走掉,没想到,他居然还特地走上前来和我握手Say byebye~既然到了酒店门口,我便也有了胆儿,和他握了握手说再见。
我走进酒店后,还是久久不能平复心情,我在大堂坐了许久,生怕万一这人再跟过来,偷窥了我的房间号呢,反正我内心OS了巨多想象。其实直到现在,我都不敢说这个小哥到底是好人还是有歹心的人,只是女生一个人出门在外,还是要多留一颗防人之心。即便他真的是一个有善心的人,只是单纯的想要把我送到酒店(因为我在问他巴士站的时候,有告诉过他我想回哪个酒店),那也只能在心里说声不好意思了。毕竟,如果他真的有歹心,那幸好我表现的态度足够坚定,坚持自己的路走去巴士站,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被这么一波惊魂事件一闹,我当然不敢再出门夜宵看球了!还是老老实实待在酒店吧~橄榄山的美景确实不负我的期待,但是如果早知道我会遇上这么心惊胆战的回程路,也许我一开始就不会上山了吧~
不过,这就是旅行呀,你永远想象不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只能说,万幸,我足够幸运,平安归来。
晚安。
今天是在耶路撒冷的最后一天,下午便要前往埃拉特,于是这注定是一个暴走的清晨,元气满满的去打卡在耶路撒冷最后的未完心愿吧~
城墙广场边上的地标I Love JLM是很多年轻人创作搞怪的地方,和老城肃穆的宗教氛围截然不同。沿街还有很多时髦的商店,除了建筑的颜色提醒你这里是耶路撒冷,其它和现代化的欧洲城市几乎无异。
第三天,再来到雅法门,已经是轻车熟路了~
穿过雅法门进入老城区,便能看到大卫塔博物馆~
前一天因为从伯利恒回来晚错过了大卫塔的开放时间,于是只能隔天再来~
特地拍了一张大卫塔博物馆门口张贴的开放时间给大家~
进入大卫塔参观是需要购买门票的~
大卫塔是大约两千多年前希律王所建造的行宫与耶路撒冷西面的防御工事。
堡上有三个巨塔,是根据希律王的哥哥法赛努,朋友希皮库和妻子玛利安妮而命名。
漂亮的拱券,虽逾千年,却依然顽强地站立着。
加载更多
离开大卫塔之后,我步行来到耶路撒冷老城附近的大卫王墓和马克楼(最后的晚餐厅)~
马克楼是基督教的圣地,而大卫王墓是犹太人的圣地,两者紧挨着,可见耶路撒冷确实有宗教的包容性。
其实还有圣母安眠堂,这三者都是挨着的,当我转过来打算进马可楼时,就能够看到圣母安眠堂,圣母安眠堂和马可楼只是一墙之隔。
这块地方,圣母安眠堂、马可楼、大卫王墓的所在地称为锡安山,虽然它并不像一座山。
在进入马可楼之前,还可以看到另一番风景。这座高塔叫做鸡鸣堂,塔顶有一个金属的公鸡造型。
鸡鸣堂的故事是耶稣和他的门徒,彼得的故事。耶稣在被捕前曾预言,彼得,我被捕后,你会在鸡鸣之前三次否认认识我,彼得立刻否认会这么做。待耶稣被捕后,就被关押在这里的地下室里,当时是一位大祭司的府邸。正如耶稣所预言的,彼得出于本能而害怕,在这里三次说不认识耶稣。说完之后才想起耶稣的预言,于是跑到院子里大哭。据说当彼得在罗马被判死刑,他自己要求倒悬着钉在十字架上,是他始终觉得自己对不住耶稣。
这座鸡鸣堂在历史上几经毁坏,现在看到的建筑是建于1931年。
而眼前的这座马可楼则是历史悠久了。名字虽为楼,但实际上就是一间房,这是大门。
马可楼对基督教来说是重要的圣地,最简单的说法,这里是最后的晚餐的地方。而马可楼的现状,就是一间空荡荡的面积不大的房间。耶稣在被捕前的最后一晚,就是在这里和门徒们用了晚饭,然后就去了客西马尼园。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描写的过于华丽了。据推测,当时的人们吃饭可能就是席地而坐。
马可楼除了是耶稣用最后晚餐的地方,也是耶稣复活后,两次向门徒显现的地方。耶稣死后,出卖他的犹大自杀,门徒们就聚在这里选出了新的第十二门徒。由此可见,这里也是耶稣门徒们聚会的地方,所以也被认为是第一个基督教堂。
马可楼和大卫王墓在一个院子里,这些建于不同年代的建筑行成了一个复杂的混合体。
进入大卫王墓,要求戴帽子和头巾,这是和基督教截然相反的地方。犹太人认为不戴帽子是对上帝的不尊敬,也许这正是犹太人都戴一顶小圆帽子的由来吧。
进去之后是男左女右,分开参拜。
不过这里面只是大卫王的衣冠冢,而不是他真正的墓穴。但不管怎样,这里是仅次于哭墙的犹太圣所。
离开锡安山后,我在耶路撒冷所有的行程便结束啦,提前买了下午3点前往埃拉特的车票,于是从酒店取了行李之后便向耶路撒冷中央车站赶去~
加载更多
评论(4)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