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盔坟
位于禹山南麓,南距辑安火车站380米。在禹山墓区中,有两排东西向排列的墓葬,一组排列有四座墓葬,另一组排列有五座墓葬,因其均状若头盔,因而当地人分别称其为四盔坟、五盔坟。据考证,此九座墓葬均为高句丽晚期墓葬。疫情前只有五盔坟中只有五号墓对外开放(目前全部关闭,估计为了保护壁画以后也不会对游客开放)。
五盔坟是高句丽晚期壁画墓中的上乘之作。丰富多彩的壁画题材,是高句丽民族底蕴在艺术追求上的充分显示,其中也透射出对中原文化绘画传统的借鉴与改造,鲜活民族特色中处处透出浓厚的中原文化的绘画风韵。神仙、奇兽等题材,是对战国秦汉以来中原文化流行绘画式样的再改造;四神、莲花、火焰纹等图案则是汲取了东汉至魏晋时期的道教、佛教等宗教艺术表现形式的营养。不仅如此,道、佛等宗教意识随着高句丽的发展,对朝鲜半岛和东北亚一些地区的宗教和祭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2004年,该墓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五座坟墓中,四号墓、五号墓经过勘察,其它三座墓并未遭遇劫掠。此两座坟墓都是石室土封墓,墓内有壁画,内容大致相同。其主要点是:一、都有“四神图”。“四神”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龙、虎、凤、龟蛇形象。按夏制,唯有夏王室及重要功臣,墓中均不得画“四神”;二、有三皇像,在黄帝身边有大禹治水(打井)图,说明此墓主人为大禹之后裔;三、有夏后启仪仗场面,说明夏后启为墓主人之父,这些在其它墓中很少见到。有另一墓“四神墓”,疑为“太康”之墓,除有“四神”外,在穹顶为盘龙图,与飞天之龙不同,说明其为废帝。
五盔坟四号墓
四号墓在一九六二年经过清理。墓室四壁绘四神,以网状莲花火焰锦连续图案为衬地,在网纹衬地里绘有人物图像,或坐或立于莲台上,姿态各异。墓室四隅各绘怪兽托龙顶梁。梁枋上绘3条交结缠绕的龙,组成了二龙盘缠交结的连续图案。第一重抹角石上绘日月神,人首龙身,相向飞翔。东角抹角石相接处,绘牛首人和飞仙。南角抹角石上绘冶铁和制轮人图。四角抹角石绘推磨人及乘龙仙人。四抹角石中部各绘l龙。给二重顶石绘伎乐人、日月星宿及流云纹。在第一、二重顶石抹角石底部,均绘一龙。藻井顶石绘一青龙,以流云和星宿衬地。壁画构图严谨,布局得当,形象生动,线条奔放有力,色彩热烈浓重。用红、黄、白、黑、绿、赭等色,直接画在石面上,异常牢固,色泽如新。属于高句丽晚期墓,代表着高句丽壁画艺术的较高成就。
五盔坟四号墓为封土石室壁画墓,周长160米,高8米。墓室用大块花岗岩砌筑,近方形,两重抹角叠涩藻井。在石壁上直接作画,四壁依方位绘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间以火焰、莲花、人物、怪兽。梁枋绘蟠龙,藻井绘神仙、流云、星辰等。年代约六世纪末。
墓室四壁壁画
四号墓,面南、偏东30°。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
墓道现存长约六米、在墓道两侧设有档土墙,墙高约三米,系大型石条砌筑,外涂四~五厘米厚的白灰,但大部分已脱落。墓室南北平行放置石棺座三,其北端均与北壁相接,而左、右二棺各靠东西壁,唯西座与西壁相接处有一缝隙作白灰抹平相接,充当棺座一部分。
墓室四壁、藻井、棺座甬道上绘满壁画,壁画直接绘于花岗岩上,四壁绘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均以网状莲花火焰锦连续图案为衬底。网纹以红、黄、黑三色平行线条描绘,在统一的网纹内,错杂地绘有图案,侧视的十一瓣盛开之黄、赭、绿色莲花,下有花托,两侧绘有升腾的小柱火焰,火焰上部饰有小朵莲花,莲瓣中绘有各种人物图像等,整个图案设色丰富艳丽。莲花作为纯真、洁净的形象,是佛教的象征花卉。西壁绘有白虎,与青龙相对,昂头亦向南。通体白色,单以墨线勾勒,虎足作三趾爪与龙爪画法相似,腋下火焰飞串,虎尾上翘。南壁绘有朱雀,戴胜修尾,面东长鸣,展翅欲飞。北壁绘有玄武,绘龟蛇盘缠相斗,龟身向西,正在行走,伸头向上,张口吐舌,赭背无甲,蛇头向右与龟头相对,身披五色,黄背茶腹,纠缠盘结于龟身,尾部伸向上方”。所描绘的四神图像构图十分丰满,设色浓烈,格调清新,变化多端。青龙昂首奔腾,白虎腾扑跳跃,朱雀展翅长鸣,玄武龟蛇盘跃相缠形象生动四神各领风骚,四神图像内容构成了东方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五彩纷披,绚烂富丽。
甬道左右各绘一力士,已漫漶不清,无法辨认。
墓室四隅各绘怪兽托龙顶梁。怪兽作龙角鬼面,张口獠牙,面目狰狞,腋下有羽翼,裸身袒胸,肌肉隆起,下身着短羽袴,左腿皆曲屈,右腿后登,跣足。双臂用力举托盘缠纪结相对二龙,龙头向上。龙嘴各衔相对之龙身,双尾下垂,腹部托梁,后爪用力顶梁,一龙爪踏怪兽头顶,怪兽孔武有力,形像相同,但面色不一,作青、紫、赭、绿四色。
以网状莲花火焰锦连续图案为衬地,在网纹衬地里绘有人物图像,或坐或立于莲台上,姿态各异。
在四壁网纹衬地里,绘有人物图像,共十人,各坐或立于莲花台上,姿态各异。
青龙
东壁墙上绘有青龙,昂首张口叶舌,奔向南,黃角绿头,黃背赭腹,身躯为绿、红、茶、赭、黃五色条纹,用墨线勾斜方鳞纹,鳞甲闪着五彩光芒,龙颈较细,作红、黃、粉三色,脖子上有红绿二色结环,前肢平伸张爪,后肢用力蹬开,趾爪为红色。龙尾后翘,有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犹如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东壁青龙摹本(图片来自(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报84年1期))
东壁有人物图像一,绘于右上网纹衬地,头戴乌纱笼冠,白色内衣,绿领缘,花色长袍,白带束腰,足登黑鞋,左臂前屈伸,手持团扇,右臂向后弯屈,右手藏于袖内。
白虎
西壁墙上绘有白虎,与青龙相对,昂头向南,通体白色,单以墨线勾勒,满身斑条纹,虎足作三趾爪与龙爪画法相似,夸张的位长腰身,拖长的尾巴,虎尾上翘,向前飞奔状,一种腾龙入海的感觉,只是细看是圆圆的头颅,显示它仍是虎而还是龙。这只绘在墙壁上的白虎生气昂然。
西壁白虎摹本(图片来自(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报84年1期))
西壁有人物图像三。其一,绘于第一层网纹衬地左数第二组,头戴乌纱笼冠,穿白色内衣,蓍红色合衽绿色袍服,腰系红色带,右手团扇于前,左臂微屈,足登黑履,踏莲台。其二,绘于第一层网纹衬地右数第一组内,顶束发䰎,著白领缘赭色袍服,腰束白带,跪坐于莲台之上,右手持书置于目前,左手轻拂于膝上,正在凝神攻读。其三,绘于第二层网纹衬地左数第二组内,头戴乌纱笼冠 ,着黃色圆领缘赭色袍服,白带束腰,左手持团扇,右手后背,足登黑履,踏莲台,此人像之胸部已脱落。
朱雀
南壁绘朱雀,戴胜修尾,黃啄红胜,身作主红,头朝向东方长呜,羽毛如火,尾有绿点长羽,向上飘起,足踏莲台,展翅欲飞,一派神鸟凤凰的气派。可惜壁画脱落较严重,有些壁画已无法辨认。
南壁朱雀摹本(图片来自(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报84年1期))
南壁有人物图像二。其一,绘于南壁上部网纹衬地里,高䰎,向东,眉目不清,着黃色圆缘,茶色袍服,腰系白色带,右臂前屈伸,手不外露,肥袖下垂,左臂后柳垂,足部浸漶,踏莲台。其二绘在朱雀右翼下网纹衬地里,束发高䰎,头长尖耳,穿白色羽衣,坐莲台上,右腿盘坐,左腿蹲立,左臂前伸,像往一器内投掷东西,右臂弯屈,置于膝上。
玄武
北壁绘玄武,龟昂首翘尾,一条五彩巨蛇与龟纠结缠绕,龟蛇盘缠相斗,龟身向西,正在行走,伸头向上,张中吐舌。张口吐舌,好似在嬉闹,也可能在争斗,赭背无甲。蛇头向右与龟头相对,身披五色,黃背茶腹,纠缠结于龟身,尾部伸向上方。
北壁玄武摹本(图片来自(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报84年1期))
北壁玄武图(图片来自吉林辑安五盔坟四号和五号墓清理略记)
北壁有人物图像四,其一,在最上排正中网纹衬地有一头戴乌纱笼冠,面目清秀,身穿绿领缘合衽红色袍服人物,腰系带,左手持团扇,右手藏于袖内,悁略弯曲,置于胸前,褒衣宽带,足登黑履,踏莲台,神态端正肃穆。其二,在北壁右上角网纹衬地,头戴乌纱笼冠,身穿红领缘合衽绿服,腰系红色带,脚登黑履,踏莲台,左手持持团扇,右臂稍屈,五指舒展,掌心向外,肥袖垂飘,粉面挥朱唇,俯首低视。其三,在北壁左下角网纹衬地,光头披发,着红领缘,绿色羽衣,跣足坐红色莲台,俯首旁视其左手所指的八卦图,右手轻拂于膝上。在脚踝部戴红色环结略有瘦骨清相之感。其四,在北壁大中型项目下角网纹衬地内,头戴乌纱笼冠,身着黃领缘合衽赭色袍服,腰系绿色带,足登黑履,踏莲台,右手持塵尾,右臂下垂手藏袖内,凝神前视。
四神壁画下以连续的莲花火焰网状图案作为衬地,网纹以红、黃、黑三色平行线条描绘,在网纹内错杂地绘有三种图案;一种中绘侧视的莲花,共十一瓣,有黃、赭、绿等色,下有花托,两侧绘火焰纹,火焰上部饰有小朵莲花;一种是从网之底部向左右伸展出卷草叶,两叶中间生出一红色三瓣或白色五瓣莲花;另一种也是从网纹底部向左右斜伸出两朵卷草叶,有绿、黃、茶三色,两叶中托出一白色复瓣莲台,台上有各种人像(图2),姿态各异。
四壁衬地网纹图案细部摹本(图片来自吉林辑安五盔坟四号和五号墓清理略记)
藻井
梁枋上绘八条交结缠绕的龙,每壁两条,分别盘于近端处,张口向上,口衍前一龙身,与前一龙身鱼贯绞结,向前奔驰。八条龙循环盘结,组成了二龙缠交结的连续图案。在梁枋上下两侧缘,饰以赭。蓝、白、黃、绿等颜色的菱形红珊瑚纹的连续图案。在梁杧前出四壁的下部,绘有黃、白、赭三色长格二排。
第一重四抹角叠涩石则正中,各绘一姿态相同龙,龙首后顾,将身躬起,扭曲着身子伸出长舌,以弯转的腹背顶托第二重顶石,龙身披五色,四肢上部均有白色鳍羽,造型刚健有力。
第一重抹角石上龙图摹本(图片来自吉林辑安五盔坟四号)
1、东北角;2、西南角;3、西北角;4、东南角
藻井南部绘有伏羲。伏羲浓眉、丹凤眼、大耳、高鼻、小嘴、留八字胡,脸色红润,十分英俊,蛇身人面,蛇身修长,穿蛇状羽裤,看云好似生出双腿,但不见双脚。代替双脚的是一双蹬开的龙爪,穿青灰色开襟羽衣,好似长出一双巨大的翅膀。他双手过顶,举着一个红边的圆盘,上绘一只三足鸟。三足鸟为东方太阳象征。正在天上飞舞,穿过红、黃、蓝、黑五彩缤纷的生命花树。象征四季转化和生生不息。
藻井北部绘有女娲,她与伏羲对称,一同在蓝天上飞翔。她面孔白晳,黑发披肩,端庄秀丽,丹凤眼,樱桃小口,真正的绝代佳人。穿猩红色对襟羽衣,清绿色短裙,白锴的羽状下摆,长出一双龙爪。双手过顶,潜伏着一个银色的圆盘,上绘蟾蜍,象征月亮。正在生命花树──菩提树下飞翔。
第一重抹角叠涩石侧正中,各绘回首躬身龙,在抹角石相交之各角竞争,绘日月神,飞仙,冶铁、制轮人等图。
女娲与伏羲
在先秦时期,伏羲、女娲是没有关系的两个神。
女娲:
西周《史籀篇》、《归藏•启筮》、战国《楚帛书》乙篇:粤古雹戲(伏羲),出自*雬……曰女呙,是生子四*。战国《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战国《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先秦至汉《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封娣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晋有女宠,皆其后也。西汉《淮南子•览冥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西汉《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西汉《礼记》:女娲作笙簧汉《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东汉《风俗通义•卷一》引《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东汉•王逸《〈楚辞〉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晋初《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伏羲:
先秦记载较少,但是他的其他名字,《世本•帝系篇》“太昊伏羲氏”。太昊、庖牺在先秦时却很非常多。春秋末《左传•昭公十七年》“宋,大辰之虚也;陈,太皋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先秦《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战国中期《庄子》中关于太昊的记载有五处,二处出于“内篇”,三处出于“外篇”。战国《楚帛书》乙篇:粤古雹戲(伏羲),出自*雬……曰女呙,是生子四*。《礼记•月令》“其帝大皥,其神句芒。”战国末《荀子•正论》“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不能使嵬琐化。何世而无嵬?何时而无琐?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战国末荀子《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自非一人。《周易•系辞下》记载太昊功业最著:“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太昊至纯厚,作《易》八卦’”。
汉代开始把他们组合成夫妻。
大概因为他们在先秦时来自于同一地区,女娲《楚辞》、伏羲《楚帛书》,都是楚国的。
在汉代壁画里,可见伏羲女娲的交尾图,这时他们是作为创造人类的一对配偶神。
到唐代,则又为他们的关系添加“兄妹”一条,认为这对夫妻是兄妹成婚。
最典型的是第一重抹角石的四幅画。从东北角开始, 为伏羲女娲, 皆人首龙 , 一为男相,手捧日轮,一为女相, 手捧月轮,是人类起源传说中的始祖。
第二重顶石,绘伎乐人和日月星宿等。
北面绘伎乐人,右侧绘一弹琴伎乐人,头戴莲花冠,眉目清秀,微带短髭,着白色内衣,合衽黃领缘石色长袍,右腿盘坐,左腿前伸置琴于膝上,右手拨弦。左手抚琴。中为击腰鼓伎乐人,面南,有短髭,发高束,发高束。发绳为红黃,着红领缘对衽黃色衣,挺胸收腹,薄衣贴体,不瞅不睬下肢屈膝,腾空跃起,一腰鼓从颈总系于腰际,右手上扬,左手正在击鼓,帔帛绕体飘扬,左侧一人梳高䰎,着白色对衽内衣,黃领缘合衽赭色袍服,右臂弯屈。紧靠身躯,手持一卷轴。两腿向后屈起,回首顾盼,在三者之间有北斗星座和流云。
藻井北面第二重顶壁画摹本(图片来自吉林辑安五盔坟四号)
东面绘日轮和乘龙,驾凤伎乐人。日轮绘于正中,为朱、黑两色勾勒圆轮,内画三足鸟,展翅长鸣。乘龙乐人居左,束发高䰎,着黃领缘茶色被服,右手执红色飘动旌幡,回首转过身正在吹左手所持排箫,乘龙人身披五色,飞扬奔腾,龙首高昂,张口吐舌,驾凤伎乐人居右,束发,面带微笑,穿圆领对衽白色内衣,黃缘合茶色袍服,腰系白带,双手握笛正在吹奏。伎乐人的手腕和脚踝均配戴红黃二色镯。所驾凤凰为朱红高冠,彩胫黃背,墨线勾羽,凤尾作黃地红花翎,向后标展,低首展翅飞翔。
藻井东面第二重顶壁画摹本(图片来自吉林辑安五盔坟四号)
南面绘南斗六星,吹竽和孔雀的伎乐人。驾孔雀伎乐人绘于左侧,束发双尖耳,有微髭,穿白色内衣,外穿对衽茶色羽服,双手捧一物置于胸前,足登墨履,手腕和脚踝均配戴红色镯,所驾孔雀深绿色,戴胜修尾,展翅飞翔,昂首后顾,花翎尾向上展屏,吹竽伎乐人位于右侧,束发穿黃色领茶色袍服,双脚跑起,跳登墨履,帔帛绕体飘飞,神采俊逸。
藻井南面第二重顶壁画摹本(图片来自吉林辑安五盔坟四号)
西面绘月轮和乘龙,驾鹤伎乐人,月轮居中,朱红勾勒在白地画一蟾蜍,月轮上下有流云飞布。乘龙伎乐人居左,束发双尖耳、穿白色内衣,黃圆领茶色羽服,腰系白带,转身后盼,吹奏胡笛,右腿盘屈,左腿前伸,置于右腿之上,足登墨履,手腕和脚踝佩戴黃色镯,侧身坐在五彩正在飞翔的龙背上。乘鹤仙人居左,面南,头戴白冠,穿色内衣,黃领缘赭色长袍,腰系白带,右手抚鹤颈,左手捺鹤背,裸露小腿,足登墨履,手腕及脚踝均佩戴红黃二色镯,白鹤展翅飞翔。
藻井西面第二重顶壁画摹本(图片来自吉林辑安五盔坟四号)
供养人
在四壁网纹衬地里,绘有人物图像,共十人,各坐或立于莲花台上,姿态各异。精细地绘制了栩栩如生的俗称形像,这里绘的十人有学者廇是即是供养人。
供养人摹本(图片来自吉林辑安五盔坟四号和五号墓清理略记)
佛教中以香花、灯明、饮食等供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叫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壁画中这些供养人绘法非常高超,特别是青龙上方的人物,体态十分自然,左手举丝绸团扇,,正转身好似招呼同行者,头戴黑纱帽,全身长袍,腰系系长带,足云鞋。长长的帽带飘舞,人仿佛要飘起来。但有个问题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即所有的画中人均脚踏在莲花台上。在我们认知中莲花在佛教中是圣物。信徒是不能足踏莲花的?以今天的视角,一个佛教徒是无论如何不可以亵渎圣物的!
冶铁工匠与制轮工匠
在第一重南角抹角石上绘有冶铁工匠图,工匠居左,人神气轻松,梳高发䰎,着黃色领缘合衽茶色开襟上衣,紧身裤子,黑鞋,正坐石头上劳作。左手握钳夹住铁件,右手高举铁锤正用力敲打工件。冶轮人居右,与冶铁工匠对称。着黃色领缘合衽茶色开襟上衣,紧身裤子,黑鞋。站立在轮前,左手握黑车轮,右手高举锤铆钉,正在调正一个制作好的四轮。二者之间有二菩提树。西角南壁抹角石绘一人,面东,着长羽袍,手提一物,佇立于黑色磨石前,似在磨物,身前、后及石旁均有大菩提树。西北壁抹角石绘一乘龙羽人,面西,着对衽袍,身跨五色龙,衣带飘飞。在四面抹角石中部均绘一龙,姿态相同,背回首后,将身弓起,以身体顶托第二顶石的抹角石,造型刚健有力。
此画自然生动,把工匠打铁动作描绘的栩栩如生。显示绘画者高超绘画能力。
战国时秦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铁器,铁器对秦统一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铁匠作为一种职业,当时很爱人们的尊重。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炉火照天烧,红星乱紫烟。郝郞明月夜,歌曲动前川”。这是对冶炼工匠的歌颂。
传说,黃帝时发明和制造了第一辆指南车。在与蚩尤的作战中,指南车在战争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战时奚仲任车正,也是制车的专家。战国时,鲁班又造了车。《论衡•儒增》“世传言曰,鲁班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另《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由此推测,制轮人有可能是奚仲?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