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的华尔街曾经在 平遥 。历史兴衰背后那根隐藏的银线,牵引在 平遥 的晋商家族里。
1993年,余秋雨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抱愧 山西 》。文中写到:
十九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 中国 最富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是 山西 。直到二十世纪初, 山西 仍是 中国 的金融贸易中心。……这些 大城 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 山西 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这篇文章也被看作是现代晋商研究的肇始。
余秋雨在《抱愧 山西 》中说了许多人对 山西 的误解。或许是《走西口》、农业学大寨的影响,印象中的 山西 是由煤炭熏黑的天空、面条里的醋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封建大家庭组成的。
前两天我看了《 白银 帝国》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早已上映,但我一直没来得及看。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在清朝末年,列强辱华,国力衰败,民不聊生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晋商康氏一族以及他们的天成元票号随着时代变迁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有父亲和儿子因为爱上同一个女人而反目的八卦、有关乎用人、管人的哲学、有家业传承与变革的故事。
说实话,影片中的三角恋情倒没有触动我的神经,但是,当义和团暴动、八国联军入侵和清朝的坍塌带来的社会动荡发生时,人们涌入票号拼命想赎回自己的 白银 时的场面确实震撼到了我。
另外,康三为了仁义和信用拿出自家九窖银子发放给储户的义举也深深地震动了我。
虽然这是一部电影,但对 山西 巨贾的历史想象,却驱动着我踏上寻访 平遥 古城的旅途。 平遥 古城,过去是 白银 ,还是帝国呢?
一路上,我脑子中反复闪出 平遥 的样子:一个有点老旧的小城,四周环绕着一圈黄土城墙,城内的建筑一片灰白,偶尔在门前挂上一个红色的灯笼作为点缀,建筑里兜售各种时兴的旅游纪念品,游客们热热闹闹,彷佛在赶一场大型的庙会。这种刻板的印象来自于电视剧,也来自于大多数以旅游业为生的南方古镇。但当巨大的 平遥 城墙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刻板的印象被击打的粉碎,城墙比我想象中至少高出三倍,雄壮、威严,丝毫没有陈腐之气。
带着满心的景仰,我走进了这座具有两千七百年历史的古城。把这个不大的古城仔细走了一遍,这个干燥的灰头土脸的古城,在灰黄色古老城墙的包围下,票号、镖局等挂着博物馆牌子的窄小门脸,间或掺杂在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之中,于热情商家的积极叫卖和窗明几净的商铺衬托下毫不起眼,甚至显露疲态。可仔细一看,古城还有一种老谋深算的晋商气息。
我们在协同庆镖局参观时,被他们的地下金库震惊。地下卧着十个摆满金银的房间,虽然眼前的都是假的,可是富贵到流油的想象还是让人久久沉浸在历史中,不愿看到现实的尘埃。
中国 古代把 白银 用做货币大量使用,是在唐宋以后的事情。不过,唐宋时代,仍以铜币为主。直到宋朝, 白银 增多, 白银 才开始作为货币,正式发挥作用。
古代晋商人们的交易都靠 白银 完成,交易量小的时候,自然不成问题,但现在面对着动辄上万两 白银 的交易量,现金交易的代价可就太大了。一是舟车劳顿,二是盗贼横行,更重要的是,资金流通太慢,严重掣肘了交易的效率。异地汇兑的问题迫在眉睫,谁来担纲?重任落在了 山西 商人的肩上。
加载更多
出景点步行不远处,听着叮叮当当的打银声儿我们被吸引住了,然后又被一条威武霸气的巨龙吸睛,是一家银器店,踏步而至,店内古风的建筑风格和首饰的金碧辉煌,衬托了银器的古朴富贵。里面的小姐姐很亲切,还请我们用银器泡茶,介绍了各种不为人知的古城 白银 故事,热情至极!
走进去便能感受晋商文化的传承,还有更多的婚嫁的习俗,凤冠霞披,当地特色漆器工艺,孩子抓阄做了很多不错的展示,不仅可以参观银器,了解晋商文化,现场观看银器的制作过程,还可以选择私人定制,打造专属自己独一无二的银器,是一份独特的专属记忆。
小孩抓周的场景
一比一复刻的一桌子晋商银宴
平遥 三宝之首的推光漆器
《上进有余》柱,取珠算技法 向上加珠即进位的含意,鱼谐音余,寓意上进努力才有财富结余。
另外还有墙上雕梁画栋的汉文锦彩绘、店里的牌匾对联、方孔银钱里的字等等,店里还有很多细节等待你挖掘,细节处见真章,虽没见老板也知道这是一位有故事,对 平遥 古城有很深情怀的人,让人钦佩,希望可以一直把这种手工艺传承下去!
很多人驻足观看这条霸气的龙,更多的游客会选择拍照,留下在古城印象最深的一张旅行纪念照~
加载更多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