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抵达福州,入住三坊七巷附近的民宿。推开木窗,阳光洒在斑驳的马鞍墙上,远处传来悠扬的闽剧唱腔,仿佛一下子跌进了老福州的故事里。
三坊七巷像一本摊开的史书,每条巷弄都藏着名人的足迹。衣锦坊里,欧阳修的“衣锦还乡”传说仍在流传;文儒坊中,林则徐的故居静静诉说着虎门销烟的壮烈;而黄巷里,严复的“天演论”思想仿佛仍在回响。我走进林觉民·冰心故居,触摸着《与妻书》的复刻手稿,想象百年前那个热血青年的决绝与柔情。
中午拐进安泰楼,点了一碗锅边糊,米浆在锅边烫成薄片,配上虾米、蚬子,鲜香滑嫩。再来一份荔枝肉,酸甜酥脆,竟真有荔枝的清香!老板笑着说:“福州菜呀,酸甜是魂,佛跳墙是魄。”
傍晚时分,登上乌塔,俯瞰三坊七巷的黛瓦连绵,夕阳为整座老城镀上金边。夜色中,南后街的红灯笼次第亮起,买一枚橄榄含在嘴里,初涩后甘,像极了这座城的味道。
租辆单车逛烟台山,领事馆旧址和石厝教堂的彩色玻璃,拼凑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往昔。在槐荫里的咖啡馆,老板用福州话教我念“食饭”(sie̍k pūiⁿ),窗外的蓝花楹落了一地。
午餐挑战王庄阿咪大排档,佛跳墙的坛盖一掀,鲍参翅肚的浓香扑面而来。配一碟红糟螺片,酒香激出海鲜的甜,再来碗鱼丸汤,Q弹的鱼丸咬开爆汁,汤里飘着几星芹菜末——福州人管这叫“画龙点睛”。
返程前冲进没牙伯花生汤店,芋泥绵密,花生汤甜而不腻。阿婆笑问:“依妹,明年荔枝红时再来否?”
早起乘缆车上鼓山,雾气缭绕中,千年古刹涌泉寺的晨钟响起。寺内“喝水岩”的传说神奇,而藏经阁前那株宋代铁树,据说开花时能见者得福。下山时走松涛古道,满耳沙沙叶响,偶遇挑山工哼着闽南小调擦肩而过。
午后钻进西禅寺,这座“荔枝寺”的宋荔依旧结果。僧人递来一盏茉莉花茶,花香沁脾,他说:“福州人待客,茶里都要撒一把春天。”
晚上到闽江夜游码头,乘船看灯光秀点亮解放大桥。江风拂面时,突然明白郁达夫当年为何写下“闽江风物近如何”。岸边的青年广场上,有人弹唱《福州》,歌词里全是虾油味的乡愁。
入门处排着三五人,多是携家带口的。一位母亲正低声训斥乱跑的孩子,那孩子却只管盯着大厅中央的恐龙骨架模型出神。
我先上了二楼,闽越文化展区里陈列着些土陶瓦罐。有个灰陶匏壶颇有趣味,形如葫芦,壶嘴却歪向一边,想是当年匠人信手捏来的。玻璃柜前站着对老夫妇,老先生对着展品指指点点,老太太只管点头,也不知听进去几分。
三楼的"海上丝绸之路"展区光线幽暗,一艘宋代商船的模型悬在中央。我凑近看那船板纹路,忽听得身后有人惊呼:"原来福州早年也这般阔过!"回头看去,是个穿花衬衫的中年汉子,正举着手机拍照。他臂上的刺青随动作晃动,竟是把折扇图案,倒与这古船莫名相衬。
最热闹的当属一楼的文创店。几个女学生围着油纸伞造型的冰箱贴叽叽喳喳,收银台前排起长队。我买了枚寿山石纹样的书签,转头见门外暴雨如注,方才晴好的天,此刻已泼墨似的黑了下来。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鼓山
鼓山
鼓山
烟台山
烟台山
烟台山
烟台山
加载更多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