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三十分,我站在五一广场的东侧入口处。福州初夏的晨光尚未完全驱散夜色的凉意,广场上已经活跃着各种形态的生命。这座始建于1953年、占地7万平方米的城市广场,在晨光中展现出与白日迥异的气质。它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观察这座城市生命律动的最佳窗口。
广场北侧,一支约三十人的太极队伍已经拉开架势。白衣飘飘的老者们动作整齐划一,在《高山流水》的古琴声中缓缓推掌。领队的林老师告诉我,这支"晨韵太极队"在此练习已有十五年历史,"从最初的三五人到现在的规模,广场见证了我们的坚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侧的空地上,十几个年轻人正在练习滑板,他们T恤上的涂鸦与不时发出的欢呼声,为古老的广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共存,构成了五一广场独特的晨间风景。
随着时针指向七点半,广场的人流开始发生变化。上班族步履匆匆地穿过广场,奔向周边的写字楼;送孩子上学的父母在广场短暂停留,让孩子在喷泉边嬉戏片刻;旅游团的旗帜开始出现,导游的扩音器里传出关于广场历史的讲解。我注意到一位卖气球的中年妇女,她熟练地将气球系在栏杆上,形成一道彩色的屏障。"周末生意最好,"她说,"特别是傍晚,家长们都会给孩子买一个。"她的身影与广场中央的汉白玉雕塑《三山一水》形成有趣的对照——一个是凝固的城市记忆,一个是流动的市井生活。
正午时分的广场在烈日下显得有些寂寥。我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观察广场的建筑细节。南侧的福建大剧院造型现代,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东侧的于山堂则保留着苏式建筑风格,红砖墙面上爬满了常春藤。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围绕在广场周围,如同一个露天的建筑博物馆。广场地砖的拼花图案已经有些磨损,记录着无数脚步的痕迹。一位清洁工正在擦拭垃圾桶,他告诉我:"每天要清理上百个垃圾桶,节假日更多。"这些看不见的维护工作,让城市客厅始终保持整洁面貌。
傍晚五点过后,广场迎来了最热闹的时段。下班的人群、放学的学生、旅游的游客在此交汇。音乐喷泉开始表演,孩子们在水雾中穿梭尖叫;广场舞队伍陆续登场,从传统的秧歌舞到时尚的街舞应有尽有;小吃摊前排起长队,鱼丸和肉燕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我特别注意到一对老夫妻,他们每天傍晚都会来广场散步,然后在相同的长椅上休息。"我们年轻时就在这里约会,"老先生笑着说,"现在广场变了样,但我们的习惯没变。"这种个人记忆与城市空间的交织,赋予了广场超越物理意义的情感价值。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的灯光设计层次分明,既保证了照明功能,又营造出温馨的氛围。我站在广场中央环顾四周,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轮廓在夜色中交融,远处乌山的剪影依稀可见。这座经历了多次改造的广场,见证了福州从古朴到现代的蜕变过程,而它本身也成为了城市记忆的载体。离场时,我看到几个年轻人正在用手机拍摄广场夜景,他们的笑声融入夜色,成为广场故事新的篇章。
五一广场就像福州的城市日记,记录着不同时代的生活印记。从晨练的老人到夜游的青年,从匆匆过客到长期守望者,每个人都在这里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这座没有围墙的"城市客厅",以其包容性接纳着各种生活方式,让看似对立的元素和谐共存。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这样的公共空间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地,更是维系城市人文生态的重要纽带。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