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乌龙江泛着微微的银光,像一条慵懒的巨蟒盘踞在福州城南。我踏入乌龙江湿地公园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不是预想中的草木芬芳,而是一种潮湿的、带着泥土腥气的风,这风里藏着无数生命的密码,等待被解读。这座占地243公顷的城市湿地,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之肾",更像是一本打开的生态启示录,记录着人类与自然永恒的角力与和解。
穿过刻意的仿木栈道,人工修饰的痕迹逐渐被自然的野性所取代。芦苇丛中忽然惊起的一只白鹭,翅膀拍打出清脆的节奏,宛如湿地的心跳。观鸟屋里的老者告诉我,这里记录到的鸟类已达131种,其中不乏黑脸琵鹭这样的全球濒危物种。望远镜里,一只小䴙䴘正在教幼鸟潜水,那笨拙而执着的模样,恰似人类最初探索自然时的姿态。湿地生态系统展示区内,解说牌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食物链图示突然在眼前活了起来:水藻上的螺,捕食螺的鸭,以及不远处等待鸭子尸体的微生物,构成了一个残酷而完美的循环。这让我想起城市另一端的美食街,那里的食物链同样清晰,只是链条末端的人类,常常忘记自己也是其中一环。
沿着生态廊道漫步,人工与自然的边界开始模糊。水利工程留下的痕迹被藤蔓温柔包裹,混凝土堤岸上爬满了不知名的野草。最令人惊叹的是生态修复区,曾经被开发破坏的滩涂,如今在科学规划下重现生机。一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往水里放生鱼苗,"这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他解释道。我不禁莞尔——人类先是打破了平衡,现在又煞费苦心地重建平衡,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艺术,或许正是当代文明的缩影。水面上,人工浮岛随着微波荡漾,上面的植物已经长得郁郁葱葱,成为鸟类的新乐园。技术在此不是自然的对立面,而成为了修复伤口的缝合线。
午后,阳光穿透云层,湿地突然明亮起来。我在亲水平台坐下,观察来往的人群。有带着专业相机的鸟类摄影师,有写生的美术生,更多的是普通市民——推婴儿车的母亲,搀扶老人的子女,嬉笑打闹的学生。他们与湿地的互动方式各不相同,却都在无意间参与着一场宏大的环境教育。一个小男孩指着水中的倒影问:"妈妈,为什么天上的云会在水里?"这个朴素的问题道出了湿地的本质——它是天地间的媒介,是陆与水的过渡带,是城市与荒野的交界处。不远处,一块"禁止垂钓"的牌子旁,几位老人安静地下着象棋,棋盘上的厮杀与湿地的宁静形成奇妙的和弦。
黄昏降临,最后一抹夕阳将湿地染成金色。我站在观景台上回望,城市天际线与湿地轮廓在暮色中交融。乌龙江湿地公园不是原始自然的标本,而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创作的作品。在这里,生态保护不是将人类驱逐出境的消极防御,而是寻找共生之道的积极探索。离园时,我看到入口处的电子屏显示着当日空气质量指数:优良。这简单的数据背后,是无数生命在看不见处维系着的生态网络。
归途中,手机弹出新闻:某地又一片湿地因商业开发面临消失。我突然明白,乌龙江湿地公园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保护的物种和景观,更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在钢筋铁骨的城市里,依然可以给野性留一席之地。这种保留不是施舍,而是人类对自身生存智慧的救赎。湿地教会我们的,或许正是如何在发展中保持敬畏,在利用中懂得节制,在改造中学会妥协。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