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帮你搞懂什刹海景区
什刹海东南角,火神庙西侧,立有一块褐色巨石,上面刻着“京杭运河积水潭港”。 八个字,道出了什刹海的不凡身世。今天的什刹海由西海、后海和前海组成,而在元代,什刹三海本是一块水面,时称积水潭,蒙古人称“海子”。当时的积水潭北岸在今天的德胜门西大街一带,包括已被填平的太平湖,面积远比现在大,水也比现在深。站在积水潭边,只见烟波浩渺,汪洋如海。 13世纪,蒙古人攻入金中都(今北京),废弃原城池,另建新都。元世祖忽必烈将建新都的任务交给了刘秉忠。刘秉忠精通天文、地理、典章和易术。他本着“以水定城”的理念,在积水潭东岸划定了一条南北方向的中轴线,整个大都城城建设都围绕这条中轴线展开。大都城水系的设计则由刘秉忠的学生郭守敬负责。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全线贯通,积水潭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终点码头。 明代,积水潭面积大大缩小。其原因,一是大将徐达率军攻占元大都后,将大都城的北城墙南移5里,由健德门-安贞门一线移至德胜门-安定门一线,积水潭西北角水域被隔在了城外,形成了后来的太平湖;二是宣德年间,皇城东扩,通惠河在城内的一段被圈入皇城,漕船不能驶入城内;三是老百姓在湖边开田种稻,圈地建房。余下的积水潭水面后被切了西瓜,从一块变成三块,积水潭的名字也变成了什刹海。切割什刹海的桥有两座,一座是德胜桥——将西海和后海分开;一座是银锭桥——将后海和前海分开。 德胜桥因临近德胜门而得名。该桥建成后,桥西称积水潭(西海),桥东称什刹海。后来,什刹海北部又建起了一座银锭桥。桥西北部分称后海,桥东南部分称前海。在老北京人口中,西海、后海和前海称“后三海”,与“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相呼应。银锭桥因形似银锭而得名。这里是北京城内观赏西山的最佳地点,有“城中第一佳山水”之称。上世纪80年代,西侧的积水潭医院盖起了高楼,将西山遮住。几年前,在市民的呼吁下,市政府责令医院将高楼“削平”,“银锭观山”景色再现。需要提及。 什刹海的水来自北护城河,经郭守敬纪念馆一位志愿者的指点,我在汇通祠山脚下找到了标有“连海水门”的进水口。什刹海的出水口有两个,一个在前海东侧,湖水经万宁桥(澄清上闸)流入玉河。一个在前海南侧,湖水从地安门西大街下面的涵洞流入北海。这里原来建有西压桥和西压闸,今天来到北海公园北门,可以看到东侧的人行道明显高出街面。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用“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形容什刹海。作家老舍出生在西海南侧的小羊圈胡同(现小杨家胡同),他在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到了得胜桥,西边一湾绿水,缓缓地从净业湖向东流来,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几只白鹭,静静地立在绿荷丛中……文中提到的净业湖,是积水潭的别称。 什刹海冰场今天的什刹海仍然是北京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拿冬季来说,什刹海冰场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冰雪爱好者。我从黑龙江来北京上学时,随身带了一副冰鞋,一到冬天,必来这里滑冰,令南方来的同学很是羡慕。什刹海,让我找到了家乡的感觉。 行走攻略什刹三海环湖步道一圈6.2公里,可一次性徒步走完,也可一次走一块水面,分三次走完。除了四季风景,什刹海周边还聚集着众多人文看点——胡同、四合院,王府、庙宇、钟鼓楼……如想对什刹海有全面了解,可参观位于烟袋斜街的广福观,里面设有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位于西海北岸的郭守敬纪念馆对北京大运河有详细介绍,这里常年举办针对中小学生的运河文化科普活动,很受欢迎。





闾兴庆: 希望多更新
2025-07-14Levi: 好文,必须点赞收藏
2025-07-12桦桦: 疯狂打call!!!
2025-07-12陈芊芊: 来喽来喽
2025-07-11芒果她爹: 收藏啦,感谢楼主分享
2025-07-11雍飞燕: 收藏冲冲冲!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