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人的游记。
这个行程没有耳熟能详的经典风景。
这个游记里没有帅哥美女的靓照。
只有藏在深山未开发的,不为世人所熟悉的原生态景致。
(图:王平洪 熊成伟 刘奇武 蒲激文)
(同乐傈僳族村寨。侧面看村寨,错落有致,很是有韵味)
2013年2月中旬,我们相约滇西北,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梅里环线之行,游子、老熊、小艾将为大家细数沿途所见所闻,探秘茨中教堂、看看尼西黑陶是怎么做成的,感受指尖与舌尖的千年交融,说说叶枝同乐傈僳族村寨见闻,然后走进神秘的东竹林寺……
我们的交通工具以越野车为主,行程如下:
D1、丽江 → 雄古观景台 → 碧沽天池 → 小中甸 → 香格里拉(233公里)
上午远观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相挟金沙江。下午经彝族村落,到达电影《无极》拍摄地碧沽天池,欣赏原始森林、杜鹃林、清净湖泊。沿小中甸藏族村落抵达香格里拉。这一天住在依拉草原上的藏式庄园:西遇庄园。
推荐美食:金沙江边风味、藏式酥油茶、牦牛肉等。
海拔:最高3600M,最低1800M。
路况:多为214国道二级柏油公路,另有40公里的山路。
D2、香格里拉 → 尼西 → 奔子栏 → 德钦(181公里)
早起游览纳帕海湿地,哈木谷村观黑颈鹤等各类候鸟。上午尼西乡拜访当地黑陶手工作坊,过两省三县交界地奔子栏。下午游览云南藏传佛教发源地噶丹东竹林寺,途径白马雪山4292M垭口。傍晚抵达德钦雾浓顶观景台观梅里雪山日落。住季候鸟雪山观景客栈。
推荐美食:江鱼、土鸡等。
海拔:最高4292M,最低2100M
路况:几乎全程都是214国道二级柏油公路
D3、德钦 → 茨中 → 叶枝 → 同乐 →塔城 (217公里)
早起观梅里雪山日照金山圣境,观景台煨桑挂经幡祈福。上午进入藏地为数不多的多种宗教并存的茨中村,游茨中天主教堂,品尝由当年法国传教士流传到此的原生葡萄酒。沿澜沧江原生态河谷风光,探访中国傈僳族第一村——同乐寨。傍晚抵达维西县塔城镇,住滇金丝猴国家保护区森林别墅。
推荐美食:傈僳族特色风味。
海拔:最高34002M,最低1900M
路况:多为225、303省道二级柏油公路,另有20公里的山路。
D4、塔城 → 其宗 → 石鼓 → 丽江(199公里)
路线精华:上午进入响古箐滇金丝猴国家保护区观滇金丝猴,下午游览千年江边小镇石鼓,途经万里长江第一湾,沿金沙江田园风光,回到丽江。
推荐美食:石鼓凉粉、金沙江边风味。
海拔:最高2800M,最低1800M
路况:多为225省道二级柏油公路。
百年归隐 传递至善——探秘茨中教堂
文/ 游子 图/奇武小骚 蒲师
信仰,本无边界,宗教更无界限。倘若非要加以限定,那只能是来自内心的束缚。
自从在拉卡芙那高雅的品酒台学习了葡萄酒的鉴赏后,我从没想过我后来会用陶瓷大碗来喝葡萄酒,那特么不是土鳖才鼓捣得出来的事情么?
记得那晚跟同事二老熊、西世拟刀坐在西北偏北客栈的餐厅里“秉烛夜谈”,我们一边抬着陶瓷大碗喝葡萄酒,一边听二老熊唾沫横飞地侃着传说中的茨中教堂——在座的我们仨,只有他去过很多次。听得我无限向往,恨不得马上就出现在教堂里。
不知不觉中,仨人把二老熊用塑料桶带回来的20斤茨中教堂自酿的葡萄酒,喝下去一大截!一帮土鳖啊!
幸福总是来得那么快,没过多久竟然就梦想就成真了,我丫真的就出现在茨中教堂里了。
(穿过这个隧道,我们离茨中村就不远了)
(出了隧道,我们要往山下的澜沧江边走,对岸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村落 )
这一天,天下着濛濛细雨,我们的车队在澜沧江边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爬。来到江边,一片泛绿的看似平缓的江面横在车队面前,而茨中村就在对岸的半山腰上,透过雨雾,若隐若现的。
教堂那高高的主体建筑就屹立在村子的中央——未临其境已远远地感受到它的独特。
在俺们东土,寺庙大多选址在人烟稀少的清幽山林中,即使要把寺庙建在人口密集的城镇,也是在城边上,而这教堂却是选择建在人口集中的村子正中!
(通过澜沧江上的这个铁索桥,就进入茨中村了 )
车队缓缓地驶过一座铁桥,盘山而上,向村子开去。大约十多分钟后,看到一座白塔——藏区的标志性建筑,通常在村口或者城镇总会看到白塔。
车队进入茨中村,村里静悄悄的,一种祥和的气息慢慢浸入肌理。村里的路不是很宽,刚好能通过一辆越野车。
我们的车队在一个院子外面停住,众人下车,到传说中的茨中教堂了。整个教堂的院落,不算大,却是布局紧凑、错落有致、主次得体。
(要进入教堂,得先通过这个小院子)
仰头可以看到高高的教堂主体墙,进入教堂前竟然要先通过一个中式建筑风格的大门,而这个大门上竟然挂着大红灯笼、帖着春联。
(你能把中国的大红灯笼、春联跟欧洲教堂联系在一起么?)
据网上资料说,教堂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后因各种原因,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移至茨中重建,1909年动工,1921年修建完成,气派的教堂成为“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
教堂坐西向东,为砖石结构哥特式建筑,整体成十字形,拱形门廊用条石砌成,进深目测约6米,宽3米,门廊之上再砌成三层钟楼(瞭望楼),通高目测至少20米。楼顶为亭式攒尖顶木结构建筑,用4棵内柱和12棵外柱承托脊檩,内外柱间砌有石栏杆。教堂门为双门,高约2.7米,宽约0.7米,正殿(礼拜堂)进深据说有22米,面阔约12米,殿内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柱承托教堂屋脊,两侧设有净身、更衣侧室。教堂屋面用琉璃瓦覆盖。正殿的正中是耶稣像,左右有对联一副:宣仁宣义聿照拯济大权衡,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闻。左边廊墙上是圣母像。
关于它详细的来龙去脉,大家可去网上翻阅翻阅,这里就不赘述了。
(进入大门,教堂主体建筑屹立在我们的眼前 )
(虔诚)
(进入教堂)
(教堂建筑外墙上的花雕,哥特式建筑风格 )
(远处大山若隐若现 ,是不是像仙境一样? )
(教堂左边的厢房 )
(它,静静地屹立在这里,已经过百年了 )
(我们再来看下教堂大门细节,岁月的痕迹彰显)
(外墙上的绘画)
加载更多
我一直懵懵懂懂的认为,世间所有的宗教创立的初衷都是为了教人至善。虽然我不是基督徒,但站在教堂中,肃立在圣象前,内心自然而然地肃敬、祥和、宁静。
为什么人们提及茨中教堂的时候,总感觉那么神秘?在藏传佛教盛行的藏区,一个外来教派,并且还是欧洲的教派,能在当地立足上百年,这确实是件很神奇的事情。
多种宗教并存于茨中村这样一个弹丸之地,这样的现象本身就让人浮想联翩。再加上,百年前欧洲传教士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进行传教布道,抛开一切的政治与战争因素,单是这万里传教路也非常神奇,堪比唐师傅西天取经啊!
茨中村这个地方,背靠大山,面向澜沧江,雨水丰盈,气候宜人,百年前教堂的传教士带过来的法国葡萄种,在这里生长得比在原产地还好。
嗯,提到这葡萄,不得不说说茨中村村民自酿的葡萄酒。
据介绍,茨中的葡萄品种叫华夫人,又叫玫瑰蜜,是法国波尔多的品种,已经有500多年的培育历史,一百年以前由法国传教士带到茨中。原来的波尔多葡萄在法国种植500年以后,已经退化、变异,却在东方一个遥远偏僻的小村落里保存下来了。
据说十多年前,一位法国人还专程来到茨中,要了一袋泥土、一瓶泉水和几棵葡萄苗,带回法国。这,又是一个奇闻。
如今的茨中村,家家户户都种葡萄,自酿葡萄酒,茨中教堂更有一座很大的葡萄园。
这里的葡萄酒并不像法国那么讲究地保存在橡木桶里,而是装在腌咸菜的大瓮里。少了高高在上的贵族气,倒多了几分野趣。
葡萄酒在我的字典里,必须是很贵族的。然而来到了茨中,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原来,村野气息的葡萄酒,也不失为好酒,难怪那天晚上我们每人喝上一两斤还嫌不过瘾。
茨中的"茨”,村庄之意,“中”为六,藏语。旧时该村伙头管辖六村,故名。村民主要有藏、纳西和汉三种民族,村中约80%的村民都信仰天主教,还有信仰东巴教和藏族佛教的。有趣的是,茨中的人们选择信仰,和他们是什么民族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在这里,藏族人可能信仰天主教,而纳西族人则可能信仰藏传佛教,汉族人又可能信仰东巴教。
这里的许多家庭,成员都是不同民族,各自的信仰也随着家庭的组建而产生变化。比方说,原来藏族男方是信仰天主教的,纳西族女方是信仰藏传佛教,女方嫁给男方后便改信天主教,也有男方随女方改变自己信仰的。总之,这里复杂细腻的文化交融现象非常耐人寻味。也许也是这个原因,我们看到这里的人们显得更宽容,更和善。
正如开篇所说,信仰,本无边界,宗教更无界限。我依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仰,激发了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善念。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里面描绘的“香格里拉”圣境,是经历了战争与各种灾难的人们追求一个安详的栖息地的导航灯。
在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谐的至真至善“香格里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心灵的纯净之地。
我,好像找到了。
沧海桑田无法掩盖的纯真——叶枝同乐傈僳族村寨见闻录
文:游子
在这个吃点药丸都能有幸嚼到皮鞋、喝点酒都可能喝得到塑化剂、跟朋友吃个饭可能荣幸地吃到地沟油、甚至给孩子喂奶粉等于给孩子灌乐果的这样神奇的维度空间里面,还能遭遇纯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是的,同乐傈僳族给我的感动,正是缘于他们的纯真。
第一次走近云南维西县叶枝镇同乐傈僳族村寨,是2012年的10月27日。我随着同伴去梅里雪山踩线,因为行色匆匆,只能远远地看了一眼对面半山腰的寨子,印象不佳。
后来忆起,我只刻骨铭心地记住了从两座山之间,沿着狭长的小路往里走的气氛,莫名地有点瘆人。记得当时四位同伴都用了“神秘”二字来形容这样的感觉,而我,只觉得“瘆人”。
正是那次踩线,让我记住了一个难念的名词:傈僳族。
回来后我曾向度娘了解关于同乐傈僳族的情况,可惜度娘也知之不多,东寻西找地查了很久,才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傈僳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人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地,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这过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云南同乐傈僳族村寨,位于澜沧江畔的维西县叶枝镇,是至今傈僳族文化保留最原始的一个村寨,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行列。
以上啰哩啰嗦的说了那么多,有点枯燥无味,不过作为一名有腔调的旅行者,我们不应该仅仅是“到此一游”,古语曰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行,除了让自己的心灵有所感悟以外,更应该让知识面得以扩展。
忘不了第一次去同乐,在峡谷的小道上遇到一位放牧的村民,他热情地用生硬的汉语告诉我们:前方修路,塌方了,过不去。
之后又遇到一位从山上骑着摩托车下来的年轻村民,他憨厚地微笑着跟我们打招呼。
那一刻,我心里那道冰筑的心墙一下子融化了,感动于山民的毫不设防和热情善良。
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们,每天麻木机械地为生存奔波,人与人之间更是冷漠得貌似跟你擦肩而过的只是空气。更有甚者,城里的人们可能住了十几年,都不知道对门的邻居姓甚名谁。
冒着濛濛细雨,我第二次来到同乐傈僳族村寨。车队行至半山腰,看到对面山腰笼罩在雨雾中的寨子时,所有人都跳下车拍个不停,周围安静得除了快门声,只能听到风吹枯草的沙沙声。这时我隐隐约约地听到对面寨子里传来鸡鸣犬吠声,还有那悠扬的牛铃声……
(晨曦中的同乐傈僳族村寨)
(好一幅世外桃源图)
(不过才刮过一两场春风,村寨里散落的柿子树,已然挂满果实。)
(我们的车队盘山而上,遇到放牛归来的村民。牛悠闲,人更悠闲)
(在前往村寨的山路上,偶遇背着柴火归来的村民)
(远远地看到对面雨雾中的村寨,车队停下来拍照)
(同乐傈僳族村寨民俗陈列室里)
环顾四周,车队停驻的地方跟对面寨子的直线距离,目测不过百米,但从山谷口进去,要先通过狭长的山涧小道,然后盘山而上,走进村寨,至少还需要40分钟,真是看山跑死马啊。
第二次感动,是因为我进村后,看到那些冒着细雨站在土路上,瞪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孩童们。
孩子们的脸上虽然有点黑迹,可他们的眼睛却如水一般清澈。
他们的眼神里,看不到丝毫的贪欲,即使游人塞糖果给他们的时候,他们的眼里,依然只有纯真和好奇。
看到同伴们递给孩子们糖果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冲上去制止…………
(城里的孩子,还真没有见过这样情景。)
(母亲带着孩子们摘水果)
(村里都是这样的斜坡小道)
(村里孩子们,笑容很纯真、很灿烂)
(城里来的孩子,正好奇地看着窗外这原始的村寨)
相对来说,这里的人们物质生活的确不够丰富,甚至是匮乏,可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曾经远远地看见一个大嫂背着婴儿,边走边踩着舞步,可见物质生活虽然简单,他们内心却充满幸福感。这种幸福满足,正是我所欠缺的。
“阿尺目刮”,是傈僳族歌舞中的代表,意为“山羊的歌舞”。
据说这个舞蹈就发源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叶枝乡同乐傈僳大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参观的这个村寨。它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都唱不完。
村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了他们独特的舞蹈。
我们被这些气势壮观的民族舞蹈场面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加入舞蹈行列,手拉手在雨中尽情欢跳。
从大家的脸上可以读懂,所有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忘我地愉悦着,因为这原始的民族舞蹈,能让人释放出人类最原始的欢乐。
(我们在村里游逛,小狗狗好奇而又友善地看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
( 游客跟两个小盆友合影)
(这位大嫂很开朗,虽然汉语说不好,但通过肢体语言的交流,我们竟然沟通无障碍。)
(挥之不去的......)
(这是领舞者才能带的帽子)
(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冒雨出来了,马上就要上演"阿尺目刮"舞蹈了)
(说实话,这个原生态的民族舞蹈,是本行程中最大的亮点,让我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
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舞蹈行列)
指尖上的千年传承与交融 ——探寻尼西黑陶手工作坊
文/老熊
还记得2012年红遍中国的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么?第5集《厨房的秘密》里开篇介绍的一个独特器皿——黑陶,还有那个非常质朴美丽的藏族村落——尼西,这次老熊就为大家揭开香格里拉深处的山村独特而神秘的面纱。
从香格里拉出发,沿着214国道往北德钦方向30余公里,国道左边就能俯瞰一个坐落在群山之间的小盆地,盆地上矗立着百来户白色的藏房,与大片的青稞麦地相映成趣,这里就是尼西乡汤堆村。在藏语中,尼是指太阳,西意为出生,尼西的意思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从名字上就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幸福,阳光总是沐浴着这片土地,在这片海拔错落、气候多变的地区,人们守护着上苍赐予的环境生活着:当山上的最后一场雪开始融化,人们将上山寻找虫草,忙碌着将青稞种子撒在土里;第一场雨过后,山上会长出松茸;当枫叶红了,山涧的水流变细之后,人们就开始收青稞、水果、栗子等;当雪山再开始下雪的时候,牦牛就应该从山上回来了。
汤堆村,这里的人们除了日常的耕作和采集外,上苍还赐予他们一种黏土,这种黏土可以经得住烈火的煅烧,汤堆村的人们千百年来就是用这种黏土为周围的藏民提供成型的陶器,在金属尚未被藏人使用之前,这几乎是最奢侈的生活用具,世代传承,已有了近两千年的历史。
我们走进汤堆村的一个黑陶手工作坊——洛桑恩主的家中,藏家人的热情与纯朴,让我们最短的时间内消除了陌生感和不适,洛桑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作坊,用还算流利的汉语跟我们讲述,并演示黑陶的制作过程:
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制陶工匠们从不使用现代技术,仅仅是一把自制的木头工具、一方木案,和几片木板底座,就是他们所有的生产工具,选料、加工、烧制都是非常原始的,比如烧制,并不搭建窑炉,而是在天晴无雨的时候,于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把晒干的泥胚放进火里,烧30~40分钟,烧到器皿像锻造的钢铁一样通红,就“烧熟”了。陶器从火中取出后,被锯末和炭灰覆盖,就变为具有象征图腾的黑色。最后,再用酸奶水和青稞粉混合的液体洗净陶器内部,去除有害物质,黑陶成品就诞生了。
黑陶是尼西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常见的黑陶制品有酥油茶罐、炭火盆、藏八宝、鸽子壶等,而最广为人知的则是形状扁圆的黑陶锅,这跟尼西当地非常有名的一道菜有关,那就是“土锅炖鸡”。尼西的土鸡身材袖珍、味道鲜美,而炖鸡所用的锅,必须是黑陶。黑陶炖土鸡,色相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听洛桑恩主说:在某些藏历节日的时候,在村庄里还能看到迪庆藏区最有名的尼西情舞。这个可遇不可求。
体验千年黑陶手工艺传承的厚重,品尝美食与器皿完美融合的鲜美滋味,这就是尼西带给我们非比寻常的真切感受!
走近东竹林寺
文/小艾
2007年暑假,第一次来香格里拉。那时从梅里雪山回来,还可以在路边免费蹭一下这座金碧辉煌的像小布达拉宫一样的大寺院-松赞林寺的合影。
同年8月底,走滇藏线时路过香格里拉,专程去松藏林寺朝拜,没有人收我们门票。
两年后再回来这里,不买门票连它的远景都拍不到了;而且进出景区内,必须要经过一个很大的购物商场,买不买都要七拐八弯地走过各种 “特产”商品。
寺内珍贵文物众多:有由原寺院自已铸造、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太合金大锅;有清代十二世达赖喇嘛馈赠的一幅长为珍贵的一幅长达8.5米、宽5.2米的巨型阎罗王卷轴大唐卡(每年举行跳神法会时展出一次,供香客观瞻礼拜);有用清代五彩丝线精织唐卡——四世班禅像;有藏区独一无二的三十二位香巴拉玉泥塑像;寺院拥有世轮金刚、喜乐金刚、密集金刚和大威德金刚立体坛城,精美绝伦、金碧辉煌,开创了一寺拥有四座立体坛城的新历史。
寺院尤为珍贵的是五世扎唐·洛桑尼玛旦白坚参活佛真身肉体,虽经100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在云南的众寺院里,独一无二。
在藏区,丧葬方式至少有5种: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塔葬是最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当然不是普通百姓去世后都可以享受塔葬的。只有大活佛才可以。塔葬方式又分为两种:真身塔与舍利塔(用火烧出五光十色的舍利子)。
东竹林寺内的第五世扎唐活佛塔葬就属真身塔葬,先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冲洗肠胃,继而分别用樟脑水和藏红花水灌洗两遍,再用檀香木水和樟脑及藏红花通擦圣体表皮,最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面涂金粉,圣体经久不腐,且皮肤柔软如生。
附:东竹林寺佛事活动及节日庆典(如果有幸在此期间来东竹林寺,真是莫大的福幸)
藏历一月:祈祷大法会10天、辩经5天;
藏历二月:辩经5天后,举行普明度日如来修规7天,六臂依估主法事7天;
藏历三月:辩经法会5天,时轮金刚法会10天,伏魔铁堡仪轨或开光法会7天;
藏历四月:大威德金刚修规11天,辩经法会5天;
藏历五月:五月三十到七月六日,举行密集金刚修规,此期将举行纪念佛第一次讲经活动;
藏历七月:辩经法会5天后,举行胜乐金刚仪轨7天;七月十五日至八月三日,是传统的夏天安居,其间举行喜乐金刚修规;
藏历八月:举行修供宝瓶仪轨8天,密集金刚自受灌顶18天;八月二十八日起举行两天的跳神活动;
藏历九月:举行5天辩经法会;九月二十二日逢“神降节”举行度母会供;
藏历十月:在各自安曲寺举行5天以上的宗喀巴大师圆寂纪念活动;
藏历十二月:辩经法会4天后,举行五大护法神修持仪规7天。
另:通常寺院早上11点到中午两点有专人解说导游。
滇西北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区域的核心地带,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雪山、峡谷、原始森林、高山湖泊、河流相互映衬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迥异的立体垂直自然奇景。
滇西北两江流域囊括了三江并流八大片区中的五大片区:老君山片区、梅里白茫雪山片区、云岭片区、千湖山片区、哈巴雪山片区、红山片区。滇西北环线是一条景观价值极高的深度自驾、摄影旅行路线。
雪山
滇西北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共有118座,其中最享负盛名的有: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白茫雪山、玉龙雪山
梅里雪山位于迪庆州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云南第一高峰,藏区八大神山之一,卡瓦格博藏语音译为:坐落在河谷里白色的雪神。6000米以上的雪峰有13座并称“太子十三峰”,被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刊评选为中国最美的雪山之一,伟大的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游记中感慨:这是他见过的世界上最美的雪山。这也是喜马拉雅登山时代为数不多未被登顶的雪峰。太子十三峰沿着澜沧江绵延数百公里,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最佳观景位置有两处德钦县飞来寺和雾浓顶。天气晴朗的清晨更能见到“日照金山”的圣境。
梅里雪山神女峰
梅里雪山神女峰和五冠峰
梅里雪山日照金山
哈巴雪山位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 “哈巴”是纳西语,意为金子般的花朵,主峰海拔5396米,山顶终年冰封雪冻。主峰挺拔如同一顶闪着银光的皇冠。在丽江雄古坡、香格里拉小中甸彝族村寨附近都能远观哈巴雪山的雄姿。
玉龙雪山位于丽江市玉龙县,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山峰终年披着皑皑的白雪,从丽江至香格里拉沿路能从不同方位看到这座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这座雪山。
白茫雪山位于迪庆州德钦县,又称为白马雪山,因主峰形似昂首嘶鸣的马头而得名。主峰扎拉雀尼,藏语音译意为“十二战神”。
滇西北环线要穿越世界海拔落差最大的两个峡谷 澜沧江大峡谷和金沙江虎跳峡
澜沧江大峡谷不仅以谷深及长闻名,且以江流湍急而著称。冬日清澈而流急,夏季混浊而澎湃,狭窄江面狂涛击岸,水声如雷,十分壮观。
金沙江虎跳峡虎跳峡,距离丽江60公里,全长18公里,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迥道路25公里,东面为玉龙雪山,西面为迪庆的哈巴雪山,峡谷垂直高差379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江流最窄处,仅约30余米,相传猛虎下山,借助江中的礁石便可腾空越过,故称虎跳峡。峡内礁石林立,有险滩21处,高达10来米的跌坎7处,瀑布10条。
滇西北环线依海拔的高低,垂直分布着高山流石唯植被、高山灌木丛草甸植被、亚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云南松林、高栎。在云杉林和冷杉林组成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带,那莽莽的林海中,特有树木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澜沧黄杉、大果红杉、油麦吊杉、云南铁杉、红豆杉、帧楠、黄杜鹃等,尤以黄杜鹃种类丰富,构成林海花海奇妙景观,其中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也被《中国国家地理》曾评选为中国最美森林之一。
在滇西北的崇山峻岭中,有很多高山湖泊,如同撒落的珍珠,其中能观赏到的最具代表性的为纳帕海。纳帕海意为“森林边上的湖泊”,位于香格里拉县城边上,为典型的高原季节性湖泊,夏秋积水时面积达数千公顷,冬春湖面缩小变成大面积的沼泽和草甸。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河段名,因江中含有沙金而得名,金沙江过石鼓后,流向由原来的东南向,急转成东北向,形成奇特的“U”型大弯道,成为长江流向的一个急剧转折,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弯"
澜沧江是湄公河上游中国境内河段的名称,是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也是一条亚洲国际大河。
依拉草原上的青稞架
小中甸耕作的藏人。
塔城的金丝猴
夏末初秋的依拉草原。
金秋的香格里拉,狼毒遍野。
香格里拉尼西,阳光照耀的佛塔。
评论(6)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