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英文:The Bund),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与外滩隔江相对的浦东陆家嘴,有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鲁迅纪念亭的地址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288号的鲁迅公园内。这是一座为了纪念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纪念性建筑。鲁迅纪念亭矗立在公园的一角,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和庄严肃穆的氛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文学爱好者。亭内陈列着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展示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甜爱路200号等纪念馆。占地面积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于1951年1月正式开放。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
加载更多
甜爱路,被誉为上海“最浪漫”的道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道路。甜爱路,路口设一只特别的爱情邮筒(爱心邮筒),从这座爱心邮筒投出的每一封信函,都将被盖上一枚英文爱的邮戳,让收件人通过这个邮戳感受一份爱心与浪漫,留作永久的纪念和收藏,邮筒、邮戳,和道路两侧由28首中外著名爱情诗篇组成的“爱情墙”,这里被誉为“上海最浪漫的马路”。
四川北路2050号
内山书店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内山完造先生于1917年在上海开设;1929年迁至四川北路2050号现址。中国当代文化巨匠鲁迅先生生前常来内山书店购书、会客,与内山夫妇结为挚交,并一度在此避难。
1868年创立,迄今为止156年了,对面就是重建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牛肉煎包和牛肉锅贴是店家招牌,牛肉锅贴更是曾被上海烹饪协会评上过上海特色菜点,新鲜出炉的就是好吃!
鲁迅故居位于上海市山阴路132弄9号,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房,为一代文化巨匠1933年至1936年逝世前居住和工作的寓所。这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建筑、底层围墙内有个小天井,鲁迅先生曾在这个辟作花园的天井内,亲手种植了桃树、紫荆花、夹竹桃等植物。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上海的一条小街,街短而窄,却蜿蜒蛇行,曲径道幽。小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一座老建筑都是一段记忆,记录着曾经繁华过的岁月。
加载更多
左联会址:位于多伦路201弄2号。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从此标志着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篇章。
左联纪念馆(十大文化名人展馆):位于多伦路145号。建成于二十年代,外廊与柱式及砖墙的线条,突出显示其富有代表性的美洲殖民地式建筑风格。曾作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现为左联纪念馆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馆。
多化路59号
鸿德堂(中国教友捐资自办的教堂)。砖混结构,1928年竣工。有上海唯一的有中国殿宇特色的基督教堂,重檐式大层顶,青瓦青砖红柱。北立面中轴上设重檐四方攒尖顶塔楼,檐下彩绘。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路曾是鲁迅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文化创新之地,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建立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注入全新的时代内涵,续写新的文化辉煌。
进去看的展品,本人真的看不懂,艺术细胞是没有的。
中共一大会址地处上海原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属典型上海石库门风格建筑,建于1920年秋。1921年7月23日,中产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南京路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各种风格的建筑,建筑物高低错落,建筑界面凹凸不齐,由于道路拓宽,还留下一段骑楼。南京东路商圈的历史已超過150年,享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美誉,具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綜合功能集聚度高、商圈超广域副射等特征。
永安百货于民国七年(1918年)在南京路开业,由澳洲华侨郭氏家族(郭乐及其弟郭泉)创建,是中国最早的民族百货商店之一,地处南京路635号(浙江路口西南角),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又在旁边浙江路和湖北路之间的尖角地带(南京路627号)新建22层的永安新厦。永安百货是20世纪初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先施大楼于民国三年(1914年)开工兴建,民国六年(1917年)10月正式开业,位于南京路和浙江路交叉路口,为南京路上第一个中国人筹设的百货公司。先施大楼的名字取自四书《中庸》篇“先施以诚”,由澳洲华侨马应彪先后三次募集股金200万元兴建,共7层。
和平饭店北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20号,南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8号。和平饭店是上海外滩历史建筑风景线上标志性的高层建筑,也是上海的城市“名片”,是外滩在世人心目中的第一心理地标。
千年奔流不息的苏州河,孕育了上海的繁荣和发展,也见证着上海的历史变迁。苏州河,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的俗称,民间一般认可的河段是:起于上海市区北新泾,至外白渡桥东侧汇入黄浦江。有时也泛指吴淞江全段。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占地面积2316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964平方米,拥有演奏厅、音乐厅、展厅、歌剧厅等设施,外形为一朵“蝴蝶兰”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入选“上海十大时尚地标”,被誉为“上海最新的高雅艺术发布地”。
上海博物馆东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上博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藏印章选登 中国玺印 玺印,一般指春秋、战国至民国期间,以凭信为主要功能的官、私印章。
上海本地经典小吃,生煎,馄饨,浇头饭和面,冷面,排骨年糕,满满的上海特色。上海人的回忆
,上海普通百姓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
留园在苏州市留园路338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留园为我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加载更多
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留园的主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气浮动,沁人心脾。此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池中小蓬莱岛浮现于碧波之上。池东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立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
“涵碧山房”是留园中部的主要建筑,俗称荷花厅,厅高大宽敞,陈设朴素,周围老树浓荫,风亭月榭,迤俪相属,楼台倒影,山池之美,堪称图画。清嘉庆时称“卷石山房”,同治年间称“待云山房”,后因为面对荷花池,水清如碧,宛如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取名“涵碧山房”。
清风池馆是留园内的一处景点,位于中部水池东侧,实际上是一座榭。它的平面近方形,面水开敞,后用通透花格与走廊相隔。刘氏时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池馆凉”。
济仙亭为廊亭,盛氏时此亭无名,后因亭北青枫树边有一石形如济颠,而俗称济仙亭。
水木明瑟 · 明瑟楼,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留园的主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整体建筑因北临荷池,又称荷花厅,取自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之意。
明瑟楼始建于刘氏时期,“明瑟”出自《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明瑟楼位于中部景区西南面,与涵碧山房连城一体。
前山含远翠 · 远翠阁,留园中部景区,与明瑟楼南北相对的远翠阁为刘氏时期筑起的小楼,当时命名为“空翠”,后改名含青楼。盛氏得留园后,自唐方干诗句“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获得灵感,更名为“远翠阁”。
底层为“自在处”,即是心得自在之地。何谓自在?佛家中的自在,是能令自己觉悟,进而令他人觉悟的境界。陆游有诗云“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借花的恣心自在之态,表达出自我的自在心态。
远翠阁前侧耸立一尊太湖石,名为“朵云”,相传为明代文徵明停云馆中旧物。
远翠阁前砌有一方形青石牡丹花台,这是苏州园林中现存最古老的青石花台,为明代园林遗物。花台上刻有双狮戏球、犀牛望月、天马行空、双鹿、双马、双兔等图案,古朴典雅,形象生动,雕刻精美。
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这座名为“绿荫”的小轩靠近水边,景色如画,溪山深秀。走进绿荫轩,朝北一面完全没有墙壁,完全向山池敞开,形成了掩映、透漏和敞开的三种墙面处理方式。
明代文人高启曾以“绿荫”为题写下了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古时候,建筑的西侧曾有一株古枫,小轩被树荫所笼罩,因此得名绿荫。
绿荫轩是一座仿古建筑,坐落在水边,刘氏寒碧庄时期就已经存在。轩的南庭院墙上镶嵌着一块石匾,上面书写着钱大昕的“花步小筑”。
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气浮动,沁人心脾。此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轩前有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木樨,即岩桂。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称“桂馨阁“,刘氏时曾名“餐秀轩”,盛氏时改为今名。
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长廊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竹石倚墙,芭蕉映窗,满目诗情画意。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系江南园林巾最高大的一块湖石。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主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馆内收藏着留园三宝之一的“雨过天晴”大理石屏风、绢画心仔槅窗、清马锡藩所书《兰亭序》的红木屏门、各色楠木家具等,有着“江南第一厅”的美誉。
“五峰”源于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馆南的庭院里有五座湖石山峰,正面削崖矗前,峰石高峻挺秀,如屏似峰。在此,似乎可以找到著名的五老峰缩影。
五峰仙馆内大理石插屏题联:雨后静观山意思 风前闲看月精神
译意:雨后静观青山,更有意思;风前闲看月亮,更显精神。 作者:跋文日:“此石产于滇南点苍山,天然水墨图画。康节先生有句云‘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此景仿佛得之。
这块大理石圆形座屏的石面纹理色彩仿佛一幅“雨霁图”,而左上方的朦胧石晕又恰成云中月,故联语选取了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新雨洗过的青山、清风、明月,景清而意远,仿佛天然水墨图画。心境闲适、情致飘逸的诗人陶然忘忧,已与风月青山同一了。
“山意思”、“月精神”,赋自然风景以人情味,和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意境异曲同工,写出了山、月的个性,人与山、月若宾主,共为领略妙悟,又从中感到自我的心性所在,是物我交感的绝好说明。意境清幽、静穆、冷寂,诗意含蓄,耐人咀嚼。
揖峰轩小院(石林小院)位于留园五峰仙馆东,面积仅500平方米,是一组相对封闭又巧妙相连的院落,是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的经典案例之一。院落以揖峰轩为主体建筑,轩前庭院中立湖石峰,环峰四周为回廊。
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长廊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主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竹石倚墙,芭蕉映窗,满目诗情画意。
佳晴,宋范成大诗“佳晴有新课”。喜雨,春秋谷梁传,“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快雪,王羲之帖“快雪时睛”。都是指对农田有利之意。这里指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亭中有楠木纱槅六扇,夹堂板上刻有猿羊虎象犬狮图案,裙板上刻有兰花图案,为明代遗物。
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
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系江南园林巾最高大的一块湖石。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加载更多
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登高望远,可借西郊名胜之景。《阴符经》“至乐性馀,至静则廉”。昔王右军生平笃嗜种果,谓此中有至乐存焉。盛氏时此亭外皆植果树,园主取名“至乐”,即此处山林野趣使人轻松快乐,令人心胸舒畅。
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登高望远,可借西郊名胜之景。舒啸亭下临清流,因陶渊明《归去来辞》诗句:“登东皋以啸,临清流而赋诗”。
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东麓有水阁“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下,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活泼泼地”这四个字本身就出自一联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苏州留园的一块匾额——活泼泼地。这块匾额悬挂在一间水榭上,水榭四壁还有四幅图,分别是林和靖放鹤、苏东坡种竹、周敦颐爱莲和倪云林洗桐。
烟雨忱河·巷子里的苏帮菜(山塘街店)位于山塘街。店内环境古色古香,颇具江南韵味。
山塘街又称“七里山塘”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两北角闾门外,东起渡僧桥,西至虎丘山。山塘街始建于825年,为白居易担任苏州刺史期间建造,为此山塘街又称“白公堤”。山塘街位于古城苏州的西北部,东连“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接“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
加载更多
虎丘又称海涌山,春秋时期,虎丘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东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
从虎丘南门进入,须经过海涌桥海涌桥下环山河,将虎丘山围绕一周,使虎丘宛若瀛洲仙岛。站在海涌桥向前看,据说山的形状很像老虎盘踞山上。
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所谓断梁,便是说有一根梁是断的,该殿殿门的正梁,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两段接合而成的。
苏州拥翠山庄是一座山中的小小园林,依山势起伏而筑成,旧为月驾轩故址。庄中有抱瓮轩、灵澜精舍和问泉亭等处,规模不大,但构筑精巧。
园门
拥翠山庄园门居南,门前石阶井然。门楣“拥翠山庄”用正楷书就。大门左右两壁白墙上嵌有“龙、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上他处移置于此。据李根源〈虎阜金石经眼录〉所载,“龙、虎”两大字为乾隆五十年参议蒋之逵所书,原在五人墓东蒋参议祠内。
园基
园基为台地状,依山势分四个层次,逐层升高,总平面呈纵长方形,范围虽小,但由于每层台地的布局都不相同,景色十分丰富。
抱瓮轩
入山庄门,为园之第一层,地势最低。其间建有抱瓮轩,面阔三间,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轩东花窗粉墙环绕,墙外即古憨憨泉,轩后有边门可通井台。井泉犹如一个盛水的瓮,故以抱瓮名轩。轩内原有刘墉撰对联一副,曰:香草美人邻,百代艳名齐小小;茅亭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意谓轩对面是真娘墓,有幸与之为邻,因为真娘与名妓苏小小齐名,一泓清洌甘美的泉水从何处来,只有去问憨憨和尚了。
问泉亭
随山势而上,第二层园景为四角形问泉亭。亭敞三面,东南面对古憨憨泉,因泉而置。内设石桌石凳,可供小憩,壁置“废山瀑布”挂屏及诗条石碑两块。亭之西北两面堆叠太湖石拟态假山,形似龙、虎、豹、熊,和外墙题字相呼应。峰石之间,蹬道宛转,沿路配置白皮松、石榴、柴油薇、黄杨,散植花卉,自然有致。围墙隐约于树丛间,墙内墙外森木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拥翠”的生动图景。
加载更多
憨憨泉
磐石清泉下,能生隐者心。
由来车马客,空羡白云深。
虎丘第一眼名泉,叫憨憨泉,又名观音泉,位于斗拱飞檐的断梁殿一旁。泉畔有石碑一通,上刻憨憨泉三字,清澈澄清的泉水奔涌不息。这里的泉眼通海,四季不涸,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这口井还承载着一千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每一处都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试剑石是位于苏州虎丘附近的上山路东侧,相传为吴王阖闾和秦始皇到在此试剑所致
苏州虎丘的千人石是一块著名的景点,位于虎丘山剑池旁,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大石盘,由南向北倾斜,气势雄伟,平坦如砥。这块石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说而备受游客瞩目。
千人石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南朝梁代,有一位名叫竺道生的高僧在此讲经说法,当时有千人列坐听讲,因此这块石头被命名为“千人石”。这个传说不仅为千人石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成为了虎丘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除了传说,千人石还有着丰富的历史记载。唐代陆广微在《吴地记》中提到:“虎丘山剑池旁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宋代叶廷珪在《海录碎事》中也记载了千人石的故事,进一步证实了其历史价值。
白莲池中方体石块题刻:点 头 作者:清王宝文书。
据《十道四蕃志》和《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载,生公道生讲经,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义,认为一切众生(包括人)悉有佛性,为旧学所不容,因而时人视为异端,在长安遭谤,云游南下,至苏州虎丘。由于太守害怕冒犯朝廷,下令不准百姓听经,生公乃聚石为徒。开讲《涅檠经》,至阐提(恶人)处,则说佛性,且日: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领会其意,皆点头,百鸟鸣静听,虽时值严冬,白莲池中池水盈满,干叶白莲一齐开放吐香。故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说。
白莲池壁题刻:白 莲 开
传说生公说法时,池生干叶莲花,故名。传说释迦牟尼诞生之时,有池生千叶莲花的瑞兆,故莲花成为佛家仙物,佛坐莲花狮子之座,菩萨目广大如青莲花叶等。
元顾瑛《生公石》诗:“生公聚白石,麈拂天花坠。可怜尘中人,不解点头意。”说的是:生公讲经,麈缨挥拂,感动天神,致天雨各色香花,于虚空中缤纷乱坠,顽石点头,可怜尘俗之中的人们,不理解顽石点头的意思。传说赞扬了生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仙亭”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从这亭子的四周,可看到它的雕刻非常精细、生动。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刻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据传,在很久以前,有两位神仙,一位是陈抟老祖,另一位是吕洞宾。有一天,他们在亭子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后,放下扁担观起棋来,看得非常入神。一局棋结束后,樵夫准备回家但回到家后发现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世间人事已变迁。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的传说。
苏州古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山,叫做虎丘山,在虎丘山上有一片水池,叫做虎丘剑池。这个虎丘剑池传说不是天地造化之物,而是后天人工雕琢而成,其剑池里面埋葬着吴王阖闾,而吴王阖闾下葬的时候下令将他的藏有的3000多把名剑全部陪葬。相传“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上的“虎丘剑池”四字为颜真卿所书。
苏州虎丘三泉,苏州有几处名泉,多在姑苏城阊门外西北的虎丘,虎丘是苏州最古老的名胜之一,它岩秀壑幽、曲涧潺援,池泉清冷,修篁掩映,路若绝而复通,石将颓而又缀,景色十分秀丽,名泉就处在这一静幽秀美的环境里,唐代贞元年间,陆羽曾住虎丘,亲自到山上挖了一口井,专门研究泉水水质对煎茶的作用,因虎丘泉水质清甘味美,被唐代品泉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于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三泉”名传于世。
观音殿遗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著名风景名胜区虎丘山门内,千人石西、冷香阁北,又名应梦观音殿,面积30余平方米。原观音殿建于北宋熙宁七年,距今900多年,虽屡毁屡建,但建筑基址保存完整。
在虎丘山东南麓,前临环山河,后枕养鹤涧。其址原为王珣别业。王珣舍宅为寺后,成东虎丘寺的寺址。五代建寺山上后,此处先后陆续建有短簿祠、东山庙、隆祖塔院、花神庙、大德庵等建筑,遗址遗迹至今尚可指认。1979 年起在该处建盆景园。1982 年10 月竣工开放,内有厅堂馆阁等仿古建筑,与池石、花木及大量盆景合成一座别具特色的山庄园林,题为“万景山庄”。
万景山庄依山就势构建万松堂、隆祖亭、松风明月厅、集锦阁、山水馆、一览亭等高低错落的仿古建筑。占地面积1.6公顷多,山石嶙峋、水流潺湲、林木苍翠。千年古塔作背景, 千姿百态的盆景与园景相得益彰,与虎丘景区相和谐,具有苏州古典园林风貌、山地园特色,为苏派盆景专业园林。
加载更多
相传操练场就在干人石上(又说在窥塔桥北侧)。当年,孙武分吴宫宫女180人为两队,由两名吴王宠姬任队长,在校场练兵。孙武击鼓发令向左转,众宫女视若儿戏。孙武说:“纪律不明,命令不熟,这次由将帅负责。”再发号令向右转,宫女们又是一阵哄笑。孙武即以部队不听指挥,应该将队长以军法处置,命执法官斩二姬于军前。阖间急忙传令阻止,孙武以“兵在疆场,先听将令。收营之后,才能受君臣之礼”为由,立斩二姬,并枭首军前。后又重挑两名宫女为队长。第三次发出号令,宫女们前进后退,动作准确,左右回旋,寸步不乱。孙武执法严明,吴王以国事为重,对孙武越加敬重。后来,孙武助吴国训练军队,打败了楚越两国,取威定霸。
此亭重建于1955年,亭中石碑上刻有张爱萍将军的诗歌:“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
孙武,春秋时齐人。孙武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兵法之祖,被推为“兵圣”。吴王阖闾时,伍子胥将其推荐给吴王,他献出了兵法十三篇,王阅后,篇篇称善,命孙武小试兵法于吴宫。清嘉庆十一年孙星衍曾在虎丘山滨内建“孙子祠”,咸丰十年毁,故于今所重建。
养鹤涧位于虎丘山东部,从千人石蜿蜒曲折而下,山上诸泉之水汇入白莲池溢而经此涧下泄。唐时清远道人于此养鹤,故名。
虎丘寺,寺宇沿山而筑,“寺中藏山”为其一大特色。虎丘后山有“虎丘后山胜前山”之说,现存青石小桥、石牌坊、湖石假山。殿前有五十三参台阶,据说“五十三参,参参见佛”。
塔院位于虎丘山顶,占地约三亩,平整空旷,正中央矗立的是虎丘塔。虎丘塔,是云岩寺的一座佛塔,又称云岩寺塔。它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苏州古城的象征。由于塔基土石等原因,从明代起虎丘塔就开始向西北倾斜,因此虎丘塔又被称为“中国第一斜塔”和“东方的比萨斜塔”。2014年,虎丘景区云岩寺塔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加载更多
亭内立有三块御碑
,中间为康熙御碑,两侧为乾隆御碑。
小吴轩,取苏轼“登泰山望小鲁,登虎丘望小吴”之说。小吴轩门前的平台即望苏台,古时从这里向东南方向看,可极目远观繁华的姑苏城,因缘得名。不过,现在虎丘山上树木葱郁,遮住了视线,远眺也看不出“万家灯火”、“千顷云”的景色。
五贤堂是为纪念唐代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以及宋代的王禹偁、苏轼五位贤达而建。“天下苍生待雨霖,古来贤守是诗人”。
据《虎丘志》:“玉兰山房中有玉兰一株,甚古,名冠吴中。”相传这玉兰是北宋时朱劢从福建移植至此的。朱陈当年采办“花石纲”,即驻扎在虎丘,后因朱被杀,玉兰未及进呈,遂留于此。后枯死。今玉兰系后人补植。
译意:通往幽胜之轩。唐常建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句,此取其意。轩为“牛马王庙”之遗址,俗称“赖债庙”。
虎丘十景之一“书台松影”。宋代理学名家尹和靖寓居虎丘后山,其居室取名“三畏斋”,源自《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为:“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德行高尚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和靖先生常在居室西侧的松林山石旁静心读书,尽享虎丘后山胜前山的自然情趣和山林本色,后人称之谓“和靖读书台”。清代诗人任思谦写道:“欲问台何处,何人更读书?松风虚夕响,云月暝山居。不少探幽客,谁寻三畏庐。清修邈无及,惆怅意如何?
“响师虎泉”,又名虎跑泉。据说是后梁僧惠响发现此泉,凿石为井,泉水涌出三丈,或谓虎为之跑,因名。
牌坊上刻有“吴分楚胜”,此处题字,指明了小武当的特色有似于湖北武当山。牌坊后的假山群,堆叠自然,形象奇特,玲珑剔透,最大的湖石高达一丈多,整座假山形状奇特而险峻,还透出几分秀丽。假山间有石观音洞,俗呼“海潮观音”。今天古洞还在,佛像已不复存在。
加载更多
周庄古镇四面环水,因河成镇,依水成街,以街为市。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着14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桥。800多户原住民枕河而居,60%以上的民居依旧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周庄在全世界享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
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隋唐时称“贞丰里”。
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里人周迪功郎在此收获设庄,捐田建寺,里人感其恩德,改贞丰里为周庄。周庄元代时属苏州府长洲县。
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
明代,镇廓扩大,向西发展至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明代中期属松江府华亭县。
清初,周庄复归长洲县,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渐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
加载更多
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
加载更多
富安桥位于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是周庄的镇中心。该桥建造于1355年,由镇民杨钟所建,初系青石面无桥级。现在的富安桥由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出资重建为石拱桥,改名富安桥,期望既富贵又平安。桥长17.4米,宽3.8米,跨度6.6米。桥上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其中一块较长作为行人坐歇的栏杆石,另一块用作桥阶,其余三块铺在西桥。
富安桥是一座桥与楼联袂结合的独特建筑,桥身用金山花岗岩精工而筑,桥栏和桥阶用武康石堆砌 桥侧还有桥楼四座,面桥隔水,相对相望。富安桥不仅是周庄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还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见证了周庄的历史变迁,成为了联结河道彼岸人家的纽带,构成了周庄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
双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庄古镇,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因其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钥匙桥”。
太平桥畔眺望“双桥”。小桥、流水、人家,是周庄建筑内涵最丰富的一角。
这两座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世德桥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资建造,永安桥由里人徐正吾出资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两桥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里人捐资重建。1957年永安桥再次修缮。世德桥长十六米,宽三米,跨度五点九米;永安桥长十三点三米,宽二点四米,跨度三点五米。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人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
1984年春,一艘小船载来了向往江南水镇的旅美画家陈逸飞。他把周庄的双桥搬上了画布,这正是油画《故乡的回忆》的由来。同年十一月,美国石油大亨哈默访华,将《故乡的回忆》作为礼物赠予了邓小平,成就了一段中美友谊佳话。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陈逸飞用他绵长的故土情怀,将江南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进行了浪漫化的创作,让中国的水乡之美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
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原名怡顺堂,建于明代,清初转让张姓,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张厅前后七进,房屋70余间,占地1800多平方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厅旁箬泾河穿屋而过,正所谓“轿自前门进,船从家中过”。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
玉燕堂原名怡顺堂,早先门前有两棵玉兰树,春天一到,玉兰花开放,引来了燕子,燕子在屋檐下筑巢繁殖后代,被张厅的主人看见了,认为燕子和玉兰树给张厅带来了勃勃生机,于是就将怡顺堂改为玉燕堂。
厅堂内布置着明式红木家具,张灯结彩,迎送宾客。墙上悬挂着字画,—副对联尤其引入注目,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
张厅的后院,是—个闲静素洁的小花园,四周围拥着粉墙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风火墙下,翠竹摇曳,月季吐艳,书带草点缀着曲径。引人注目的是一柱太湖石,玲珑剔透,洁白如雪,高峰处有一峦状如飞燕,于是人们将它称之为玉燕峰。它为这个小巧的花园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
1984,著名画家陈逸飞以此为素材创作油画《故乡的回忆》,阿曼德·哈默访华时,高价购得此画,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次年,画作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图案,水乡古镇周庄,从此蜚声世界。
这座古色古香的清末民初建筑,就位于古镇后港街38号,入口毗邻老街、河道,原为周庄人朱贤伯的住宅。博物馆占地面积1104平方米,筹建于1998年,于2016年更新布展。
作为水乡古镇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领头羊,周庄保存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完美人居范本,收藏着古镇历史的遗存和记录,继续着沿袭了几百年的百姓生活方式。所以说,周庄本身就是一座活态的“江南水乡古镇”博物馆。
加载更多
沧浪亭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为诗人苏舜钦所建,以“沧浪濯缨”之典故取名。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沧浪亭于北宋庆历年间由诗人苏舜钦建造并命名,他也写作了一篇《沧浪亭记》,南宋初年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
袭苏舜钦《沧浪亭》中语“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名。旧为会文讲学之所,此堂开敞四舍,宏伟庄严,是为园中主厅。
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1008—1048)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沧浪亭是一座结构古雅的方形石亭,它高居丘岭,飞檐凌空,结构古朴典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
“闲吟”的寓意就是:早晚闲暇之际,在此亭赏景,必能激发诗兴,吟哦诗文,物我交融,忘情尘俗,尽享山水之乐。
面水轩,原为“观鱼处”,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修后改为“面水轩”,袭唐杜甫诗“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之意,故名。此轩面北临流,庭前古木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条蜿蜒而东,两面可行,内外借景,隔水迎人。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复廊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一起的,在廊墙分隔内外的同时,一双跨在廊墙两侧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在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拓展了游人的视觉空间,丰富了游人的赏景内容,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独一无二的开放性格局,如此,沧浪亭的这条复廊不仅被视为沧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被人们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名廊之一。
复廊是双面空廊的中间隔一道墙,形成两侧单面空廊的形式,又称“里外廊”。中间墙上多开各种式样的漏窗,从廊的一边透过漏窗可以看到廊的另一边的景色。沧浪亭东北面的复廊妙在借景,把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通过复廊互相引借,使山、水、建筑构成整体。游人在复廊临水一侧行走,有“近水远山”之情;游人在复廊近山一侧行走,有“近山远水”之感。通过复廊,将园外的水景和园内的山景相互资借,联成一气,手法甚妙。
清香馆,又名“木犀亭”,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时所题。袭唐李商隐诗“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之意,故名。馆前一道漏窗粉墙,自成院落,院内植有桂花数枝。
仰止亭,袭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而名。此为半亭,始筑于同治年间,其名与五百名贤祠有关,亭内嵌有御题文徵明小像石刻,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瑶华,本为传说中的仙花,色白似玉,花香,服食可致长寿,为仙界之人所食。此为借称,景色已经改变。此屋北对明道堂,南有丛竹掩映,原为园主会客之所。题额美丽脱俗,催发人们的浪漫情思,虽与景点不甚相合,但于质朴素雅的院落之外,仿佛又另辟仙苑幻境,倒也别有情味。
可园,是苏州硕果仅存的书院园林。可园始建于清代,北宋时属苏舜钦所建沧浪亭的一部分,清雍正六年至九年(1728年~1731年),尹继善任江苏巡抚期间,在此地建“近山林 ”,取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称“乐园 ”,清乾隆年间改其名为“可园”。
幽静雅致的可园,处处透出浓郁而典雅的古代学堂的气息。“月门”,透过“四时风雅”月洞门可见“小西湖”一池湖水,,就是小巧玲珑的可园主体景观挹清池。
《学古堂》嘉应年间江苏巡抚汪志伊建正谊书院时曾为讲堂,后改为四面厅形式,取名“学古堂”。为书院掌教与同行、学员探讨学问的地方。
陶亭,位于学古堂西侧长廊上的一个半亭。
这座楼最初作为藏书楼使用,曾藏有书籍八万余卷。博约楼的名字来源于《论语》中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味着广求学问并恪守礼法。
一隅堂因处在可园的角落,故得此名。《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寓意“举一反三”。
“濯缨处”位于最南面,坐南朝北,单檐硬山顶,毗邻院子南墙,墙外隔溪即沧浪亭。名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与沧浪亭遥相呼应。
可园瓢亭,是一座歇山式半亭,后连廊,内木板吊顶。瓢亭的历史悠久,始建于清雍正六至九年(1728-1731)。亭中有一石碑,是1989年苏州市政府重修可园的《可园重修记》。
可园“挹清堂”挹清堂面水靠山,堂前“小西湖”水清浤可挹,故取名“挹清堂”。是可园的主体建筑,是掌教接待客人的场所。廊柱联为“检诗书百卷通今博古;赏池水一泓正本清源”。堂前池水清浤可挹,故取名“挹清堂”。
为一船舫式建筑,位于小西湖西岸,船头朝东。取宋代词人黄庭坚《鹧鸪天》中“汤泛冰瓷一坐春”句意而名。如一小船浮于池上,船头向东延伸到池中。坐春舻是春观景、夏听荷、秋赏月的绝佳处。
《浩歌亭》取王冕诗“浩歌拍拍随春风”句题名。
思陆亭的设计十分讲究,檐下设2字纹挂落,坐槛上设鹅颈靠,左右两边亭柱上悬挂一副对联:“湖上风光四季好,书中佳句繁星多”,体现了读书养性、玩景怡情的文化氛围。思陆亭不仅是可园的一个标志性景观,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书院园林文化的体现之一。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