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童年记忆中街道里匠人们作业时工具所发出的声音没有了,他们的作坊没有了,隔窗观望的孩子也没有了,就连千锤百炼的手艺也快没了。我是怀着一颗憧憬和向往的心,观望过匠人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至今仍会为这些手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身匿迹的可能,黯然神伤的群体中的一员。
出于这种情感,每每我到一个地方,如果能不紧不慢地待上一段时间,都会去寻访当地的一些匠人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视如生命的工具,如果有可能,还要学上一学,体验一下匠人的生活,指不定未来我也奔着这种活法去了。
在腾冲开客栈快3年了,因为总是要跟来游玩的客人推介景点,对于传统的,常规的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都能说得很好了,可怎么能忘了我也是个喜欢四处游荡的旅行者呢。不仅如此我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恋物癖患者。在我选择来到腾冲之前就知道,这是个地杰人灵的地方,不仅有令人艳羡的自然环境,还有数之不尽的人文物产,所以我总是说腾冲是国内嫌少的几个集自然和人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碗窑,顾名思义专门烧纸碗的柴窑(当然这是我自己理解的哈),位于云南腾冲市马站三联村。在腾冲只要是提到碗窑,几乎是无人不知,在日常人家的生活里,到处都有碗窑出品的土陶。
史海钩成,正本清源。县志载:“陶器生产主要集中在马站区的碗窑,烧制土陶器,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根据资料,碗窑陶器制作工艺,于明朝时期由中原一带传入。
据说史祖来到碗窑这个地方,定居在 腾北的山边水尾,分姓居住,各建宗祠,自续家谱。碗窑寨子一共七大姓氏,其中大姓有三,即孙、刘、蒋姓,更奇特的是三姓居三巷。作为滇西最大的土陶原产地,制陶专业分工严格,按照姓氏界定,民间流传着“孙家孙小瓯,蒋家蒋大翁,刘家刘小坛,胡家胡土头”的说法,通俗点来说,碗窑宗法规制明确,蒋姓烧制大容器,孙家烧制碗钵类,刘姓烧制坛罐类,胡家只能烧制抽烟用的土头(烟斗),体积较小的器物归胡家制作。
而如今在腾冲三联村碗窑最有名的莫过于老孙头和老刘头了,我想要不就是我脚力浅,未能一一寻访到,要不就是因为这两家烧制的器皿类型还未如今寻常百姓家广泛使用的缘故。
老柴窑烧制是留下的陶器碎片
刘家刘小坛 在腾冲,几乎家家户户可见这样的摊子,用来泡泡菜,酿果醋、栽花种草等等。
一些烧坏的陶器碎片,刘师傅说,做陶赚不了什么钱,以后会很少做这样比较精致的产品。我想土陶这项工艺,现在是不想做,以后是想学也没有人会做了。
刘师傅加的烧制土陶用的老柴窑。老柴窑由搬来的石头记砖头堆砌成,一次性可以烧制很多器具。
在柴窑面前寻宝的刘师傅
陶器是用泥巴(黏土)做成形状晾干,搬来土石垒成窑,用柴火烧出来,冷却即可。我们的先民在漫长的原始生活的积累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板结、坚硬、还能防水,于是 陶器应运而生。
一直以来我都对各种容器着迷,也曾经幻想有一天我能学会这门手艺,哪怕学艺不精,至少享受了一件器皿能在自己的手中一点点成型并成为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的成就感。
而我觉得无论是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如今这些老手艺后继无人的窘态来说,当这些匠人们在面对我们表现出来的热忱时多少都是欣喜的。
在碗窑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环节,那就是土陶制作体验。
看师傅做的时候,感觉简单易学,一道自己上手,简直呵呵了。
加载更多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