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次土耳其之旅是和几个多次共同出游的朋友一起去的,整个行程共计16天,因为是土耳其一地游,所以行程的安排还是比较轻松的。我们是从北京搭乘土航班机直飞伊斯坦布尔,然后到伊兹米尔、库萨达斯、博得鲁姆、帕姆卡莱、费特西耶、安塔利亚、孔亚、卡帕多奇亚,最后回到伊斯坦布尔乘机返京。
说句实话,在此之前我对土耳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一点儿都不了解,只知道他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城市,在我的心里总觉得土耳其和他的邻国伊拉克、叙利亚的景色差不多,到处是干旱的沙地,绿地树木很少。但是通过这次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彻底颠覆了我对土耳其的错误印象。
伊斯坦布尔(İstanbul)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及港口,也是土耳其的文化、经济和金融中心,历史上称之为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它位于土耳其西北部,地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两岸,分为欧洲(色雷斯)部分和亚洲(安纳托利亚)部分,而欧洲部分又由金角湾(哈利奇湾)分为南部的旧城和北部的新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地跨两个大洲的大都市。
伊斯坦布尔建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前7世纪,在其悠久的历史中,曾经是罗马帝国(330–395)、拜占庭帝国(395–1204,1261–1453)、拉丁帝国(1204–1261)、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453–1922)与土耳其共和国建国初期的首都,直到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才迁都至安卡拉。伊斯坦布尔当选为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欧洲体育之都。该市的历史城区在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伊斯坦布尔曾拥有过很多个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大部分是受当时城市统治者的文化、语言和宗教所影响。而拜佔庭、君士坦丁堡和士坦堡这些旧名现在仍然是某些国家经常使用的名称。除这些名字之外,伊斯坦布尔亦曾被称为“新罗马”或“第二罗马”,因为罗马帝国君主君士坦丁大帝在古代希腊殖民地拜占庭城建立了罗马帝国的纯正基督教首都,以抗衡仍有大量异教徒充斥的罗马城。伊斯坦布尔亦别名“七座山丘的城市”,因为该市的老城是由君士坦丁建在七座山丘上,用以和罗马的七座山丘相映衬。这七座山丘在市徽内以七座清真寺代表,每座山上有一座。由于伊斯坦布尔在整个中世纪有着极高的重要性和丰厚的财富,所以伊斯坦布尔的另一个别名是VasileousaPolis(“众城市的女王”)。
从10世纪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开始称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İstanbul),这个名称来自希腊语“στηνΠόλη(stimboli)”,即“在城里”、“进城去”,此处的“城”即为君士坦丁堡的特称。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伊斯坦布尔”逐渐成为该城的官方名称,与“君士坦丁堡”的名字并用。而近代居民亦觉得“君士坦丁堡”这名字太长,所以将名称缩减,称为“士坦堡”。土耳其共和国立国后,为使地名更符合土耳其语的习惯,在1930年将城市名命为“伊斯坦布尔”。
我们搭乘的是土航TK-21航班,这是唯一一班从北京到伊斯坦布尔的直达航班。经过十个半小时的飞行,到达伊斯坦布尔的阿塔图尔克国际机场已经是清晨5点多钟了,为了缓解旅途的疲劳我们一行人来到酒店稍作休息。由于是清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来往的车辆也很少
这次我们在伊斯坦布尔入住的酒店位于博斯布鲁斯海峡大桥南侧,推开房间的窗子就可以看到这座联接欧亚大陆的大桥
在酒店吃过早餐并休息了几个小时后,我们乘车前往位于加拉塔大桥旁的埃米诺努游船码头,在这里上船游览博斯布鲁斯海峡。加拉塔大桥是一座横跨金角湾的大桥,每天都有很多人到这里来垂钓,尤其是到周末,桥的栏杆旁站满了钓鱼人和贩卖渔具的商贩,场面十分热闹
在游船码头旁停靠着几条装饰极具伊斯兰风情的小船,这是一些船上餐厅,出售一些类似于铁板烤鱼、烤肉之类的食品,码头上的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
距码头不远处的那个有两个宣礼塔的清真寺叫做新清真寺或者苏丹皇太后清真寺,它始建于1597年,是由Valide苏丹皇太后下令兴建的,因此它的原名叫做Valide清真寺,1603年尚未完工的清真寺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停止了修建并被废弃,1660年7月24日,在伊斯坦布尔的一场持续了两天的大火中,这座未完工的建筑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在同年年底,根据国师穆斯塔法的建议,这座已被废弃的清真寺又开始回复建造,直到1663年建设完成,1665年这座清真寺正式启用,它被命名为“新Valide苏丹清真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名称最后被简化为“新清真寺”(YeniCami)。
远远可以望见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高大的穹顶,以及托普卡普宫(老皇宫)的建筑
登上游船沿博斯布鲁斯海峡一路向北,伊斯坦布尔欧亚两岸的美丽景色尽入眼中。这是位于欧岸边的邮轮码头,这里是多家邮轮公司东地中海航线的一个游览停靠点。
欧岸风光
在船上遇到一个和家人一起出来游玩的小姑娘,小家伙很可爱,和我们连比划带说的与我们交流,非常惹人喜爱
横跨金角湾的加拉塔大桥被看作是伊斯坦布尔的代表建筑。这座桥是城市的生命线,是连接南岸老城与北岸新城的重要交通要道,它起初是由木头建造,后来翻建为石桥,在最后一次翻建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当你站在这里远眺伊斯坦布尔,一辆辆的汽车驶过你的身边,你会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国王一般。”伊斯坦布尔城市的建造者,同时被称为“土耳其之父”的穆斯塔法·凯末尔曾经这样形容这座桥的意义。
加拉塔大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旧称)沦陷时期,土耳其人在这里组装移动桥梁,把他们的船靠近对方,并用它来运送部队到另一边。在1502-1503年,苏丹叶兹德二世计划在这里建造一座永久的桥梁并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在征集到的方案中就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天才人物达芬奇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设计方案中,达芬奇利用了几何原理、抛物曲线和梯形拱,设计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单跨长240米和24米宽的桥梁,如果建成,这座桥这将成为那个时期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然而,这个雄心勃勃的设计并没有得到苏丹的同意。与此同时,苏丹还邀请另一位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参与设计,不过,米开朗基罗没有接受这一邀请,最终,苏丹建桥的想法被搁置了。
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加拉塔大桥完成于1845年,整座桥的修建历时18年,它是由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的母亲贝兹米雅莱姆苏丹皇太后提议建造的。这座桥被称为CISR-ICedid或新大桥。它自1845年11月25日开始使用到1930年5月31日这段时间一直是收费通行的,除了军人、消防队员和神职人员之外,一切通过大桥的行人、车辆甚至过往牲畜都是要付费的,所得款项全部交给了海军部。在1863年,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为了迎接拿破仑三世对伊斯坦布尔的访问,下命翻建了这座桥。1872年再次被重建,这次重建历经三年于1875年建成,建成的新桥长480米和宽14米,它的重建共花费了105000金里拉。重建后的大桥一直是用到1912年。1912年,由德国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工厂股份公司对大桥进行了第四次翻建,工程总投资达到了35万金里拉,翻建后的大桥长466米宽25米。不过,这座大桥在1992年的一场大火中被严重损毁了。1994年12月,在距离被烧毁大桥不远处,一座由土耳其STFA建筑公司承建的新桥修建完成,这座大桥是一座开启桥,桥长490米桥面宽42米,桥上设有双向六车道和两条人行道。最近,在桥上又添加了有轨电车轨道,这是一条由伊斯坦布尔市区通往阿塔图尔克机场附近的郊区去的轨道交通线路,正是由于这条轨道线路,使得这座桥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座通行电气化轨道交通的开合活动桥。
大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车辆行人通行的路面,下层为餐厅、商店等商业设施
桥洞顶部到水面的净高很矮,很多船只只能从桥洞的正中间通过,由于来往船只很多,所以桥洞上方设有红绿灯,过往船只要根据信号灯的指示通行。
在加拉塔大桥北岸山丘上的是加拉达塔(Galata Kulesi),是一座中世纪石塔,当时的热那亚人称之为基督塔(拉丁文:Christea Turris)。它是伊斯坦布尔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加拉达塔高9层、66.9米,在它修建时是该市最高的建筑物。其地面高度为海拔35米。底部直径为16.45米,内部直径8.95米,墙厚3.75米。这座古老的石塔修建于1348年,当时热那亚人正在君士坦丁堡扩建殖民地。它是环绕加拉塔热那亚城堡防御工事的顶点。目前我们看到的这座石塔与老加拉达塔并不是同一个建筑,原来的拜占庭塔楼称为“大塔”(MegalosPyrgos),位于不同的地点,控制着封锁金角湾入口的大海链的北端。老加拉达塔在1203年第四次十字军期间基本上被摧毁。现在的加拉达塔上半部分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经历过数次修复,自从1717年起,该塔用作观察火情的了望塔。1965-1967年,该塔进行最后一次修复并安装了两部载客电梯。修复后的加拉达塔正式向公众开放,在其上层有一个餐厅和咖啡厅,在那里可以观看蔚为壮观的伊斯坦布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景色。还一家夜总会表演土耳其秀。
那个小岛上的建筑叫做少女塔(Maiden’s Tower),1110年拜占庭王国康迪努斯王朝皇帝阿里克塞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有石墙围着的木塔,并从欧岸岸边拉过一条长长的铁链到岛上将整个水面航道封锁住。1453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了伊斯坦布尔后,这里被当作一处了望塔来使用,岛上的围墙在1509年的地震中倒塌了,木塔也在1721年失火烧毁,1763年岛上重建起一座石塔,从那时起它一直被做为灯塔来使用,1829年石塔被改成检疫站。石塔的最后一次加固改造是在1998年进行的,在这次改建中,石塔被改造成了一间咖啡厅和餐厅。
据说少女塔这个名字来自于一个土耳其传说:在很久以前,当时的国王有一个心爱的女儿,国王非常疼爱她,有一天一个先知看到公主,先知预言公主将在她18岁生日那天死于毒蛇之口。皇帝为了阻止这个预言的发生,他将公主送到了位于海峡之中的小岛上,使她远离陆地远离毒蛇,国王在岛上盖了一座塔供公主居住。在公主18岁生日那天,国王带着一篮水果作为生日礼物来看公主,庆祝成功的阻止了预言的发生。可是就在公主接过果篮的时候,一条隐藏在水果下的毒蛇伸出头来在公主的手上咬了一口,最终,就像预言里说的那样,公主在18岁生日那天死在了毒蛇的口中。少女塔也因此而得名。
位于欧岸一侧的多尔玛巴切清真寺,它是欧岸部分两座著名的水边清真寺之一。它的北侧不远处就是土耳其苏丹后期的宫殿多尔玛巴切宫了。这座清真寺是1853年由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的母亲贝茲米雅萊姆苏丹皇太后(Bezm-iAlem Valide Sultan)下令兴建。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苏丹”这个称呼,苏丹(阿拉伯语:سلطان,Sulṭān))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他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在历史上有好几种含义。这个词最初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意思为“力量”、“治权”、“裁决权”的抽象名词,后来引申演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一般都对外号称拥有独立主权或完全主权。苏丹不会自称是哈里发,也不会表示他是实际上是受到哈里发统治的。被苏丹统治的地方,无论是王朝还是国家都可以被指为“苏丹国”。对于男性统治者苏丹这个称谓要放在名字的前面,如: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而女性统治者或王后则要把称谓放在名字后面,如兹米雅莱姆苏丹。
坐落在海峡欧岸一侧的多尔玛巴切宫(又称新皇宫),为了在欧洲各国高官使节的心中树立伊斯坦布尔的欧洲形象,富丽堂皇的多尔玛巴切宫在外观设计上很像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伯明翰宫
远望连接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的海峡第一大桥──博斯布鲁斯大桥,又名欧亚大桥,于1968年开工兴建,它修建在博斯布鲁斯海峡的最窄处,1973年10月正式通车。大桥全长 1560 米,两座塔桥之间跨越海峡水面部分的桥长 1074 米,桥宽 39 米,高出海面 64 米。桥的两头各有一呈“门”字形的桥塔,水中不设桥墩,整个桥身用两根粗大的钢索牵引,每根钢索由11300根 5 毫米的钢丝拧成,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桥。这座桥没有桥墩,整个桥身就吊在两根钢索上。如果碰上海面上刮大风,大桥会左右摆动一二米。不过,这些都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不必为之恐惧。桥上规定只行驶汽车,不准行人步行通
与多尔玛巴切宫相邻的是塞拉宫,它建于1874年苏丹阿卜杜拉兹兹时代,是当时的总理大臣送给他妻子的礼物。在随后的一百年多里,整个建筑不断翻修并被扩建,它曾经是历史上多位苏丹的宫殿。不幸的是,1910年1月的一天,这里火光冲天,宫内所有物品付之一炬。苏丹只好搬到多尔玛巴赫切新皇宫居住,大火使得塞拉宫一度被废弃。不过,大火对塞拉宫那精美绝伦的石头主体毫无影响,它那华丽的外观与精心雕琢的石柱、台阶、墙壁,仿佛都在诉说着奥斯曼帝国的辉煌历史。1987年,这里开始被改建成酒店──塞拉宫凯宾斯基酒店,这座奥斯曼帝国纪念碑式的建筑又重新开启了它的大门。奢华的装饰与皇家的服务也成为这里的招牌,大堂的水晶灯都透露着皇家风范,每个房间也都提供管家式服务。房间的天花板上也都画上了繁复的奥斯曼风格花纹,一排落地窗的外面则是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美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它现在是世界上十大奢华酒店之一。
加拉塔萨雷大学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为1481年在加拉塔成立的宫庭学校,该校同38家法国高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下设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学院、理工文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院、理工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以及职业高中。该校现任校长为DuygunYarsuvat教授。
奥塔科伊清真寺是坐落在欧岸的另一座著名水边清真寺。它正式的名称叫做迈吉德大清真寺(BüyükMecidiye Camii),这座清真寺位于奥塔科伊码头广场海滨,紧靠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是伊斯坦布尔最热门的游览地点之一。原来的奥塔科伊清真寺建于1854年到1856年之间。目前的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下令兴建。其设计者是亚美尼亚人Balyan父子(他们也设计了附近的多尔玛巴赫切宫),为新巴洛克风格。在清真寺内悬挂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本人的书法。
在如梅利堡垒对面亚岸的地方也有一座堡垒,它就是安纳托利亚堡垒。这座堡垒的修建时间要比如梅利堡垒还早,它是在1393年至1394年由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兴建,为于1395年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军事行动做前期准备。安纳托利亚堡垒建筑于靠近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的一片约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用于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交通来往,尤其是遏制东罗马帝国的重要盟友,在黑海地区拥有包括卡法、锡诺普和阿马士拉在内的多个殖民地的热那亚共和国。它最初被用作一个瞭望堡垒。堡垒中有一座高25米的主塔,包围在不规则的五角形墙中。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瞭望塔,内有一座清真寺。这是伊斯坦布尔最早的一座土耳其建筑。穆罕默德二世建造了2米厚的墙来加固这座堡垒,并新建了三座瞭望塔、一座仓库和几间房屋。经过改造,它的外观已经和最初有了很大的差别。在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它被作为军事监狱使用。在1991年至1993年,土耳其文化部修复了安纳托利亚堡垒。它是一座博物馆,但并不对外开放。
Küçüksu宫是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夏季避暑宫殿,它位于博斯布鲁斯海峡亚岸一侧,是奥斯曼帝国苏丹远足、打猎所用的行宫。这座宫殿由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及其儿子兴建,呈现出巴洛克风格。宫殿共有两层,围绕宫殿的花园共有四个入口,与宫殿四方一一对应。宫殿内部装饰华丽,呈现出传统的土耳其风格。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曾做为国宾馆,直到1944年,修整后的Küçüksu宫做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在亚岸上建于1860年的kuleli军事学校
贝勒贝伊宫是由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于1861年到1865年下令兴建,作为一处夏宫以及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的宫殿。1869年,法国的欧仁妮皇后在前往苏伊士运河途中,参观了贝勒贝伊宫。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也曾访问贝勒贝伊宫。
相对欧岸沿岸的宫殿、商业建筑群,亚岸这边更多的是别墅和住宅,这里没有闹市的喧嚣,更适宜居住,一些富裕阶层的人士更喜欢在这边购买住宅
沿岸的别墅鳞次栉比
在亚岸一侧的一个小山坡上矗立着十几个高大的天线,在土耳其有数量众多的私营电台和电视台,这些天线就是这些电台电视台的
多尔玛巴切宫建于19世纪中叶,始建于1843年,1856年完工。多尔玛巴切的意思是“填海而造的花园”。因与建于15世纪的托普卡珀宫类似,所以被称为新宫,而后者被称为旧宫。新宫坐落在海峡的欧洲沿岸上,宫殿建筑顺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绵延600米,气势恢宏,隐约透露着曾经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富庶。宫中拥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客厅,犹如迷宫。所有的门、窗和天花板都经过精心装饰,有些地方还用黄金点缀。其中最大的厅堂由56根圆柱支撑,吊着一个重达4.5吨、由750颗灯珠晶体构成的巨大枝形水晶吊灯。宫内还收藏有不少名家名画,分布于大厅及客房。这座宫殿的后宫建筑更加气派、奢华,令人叹为观止。浴室和卫生间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镶嵌,所有的门窗都是优质木材精雕细刻。房间宽敞明亮,摆放着豪华家具。
为了建造多尔玛巴切宫,奥斯曼王朝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为此欠下了大量的外债,这笔巨额债务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还清。新皇宫耗资十亿马克,里面的装饰摆设包括窗帘都是世界各国的皇室送的,皇宫内极尽奢华,内部宝藏令人目不暇接,豪华的水晶灯、象牙、黄金制品比比皆是,据说为了装饰整个宫殿,一共用了十四吨黄金和四十吨白银。还有当时世界第一现在世界第二总重量达到4.5吨的水晶吊灯。因为这个水晶吊灯,多玛巴切新皇宫又被称水晶宫。说起这个水晶灯,还有一个故事: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把这个当时世界最大的水晶灯送给奥斯曼帝国后,觉得英国没有了世界第一的水晶灯而懊悔,于是下令重新制作了一个重达5吨的水晶灯,把第一又拿回去了。这个灯一般一年开两次,有重要人物来访时会在这里举办国宴,最近一次接待的外国元首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的成龙在这里受到过款待。
遗憾的是,在多尔玛巴切宫里参观是不允许使用任何摄影摄像设备的,这里只能用几张外观照片来充数了。
奥斯曼帝国最后的六位苏丹以及伊斯兰教领袖阿卜杜勒·麦吉德曾住在这座宫殿里。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首任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曾在这里居住、办公,直至1938年11月10日病逝。此后,多尔玛巴切宫被修复并改建成了博物馆。新皇宫占地七千公顷,有43处厅堂、70间浴室及285个房间。装饰新皇宫的大理石是从马尔马拉海运来的,雪花石是从埃及运来的,红斑石是从贝加蒙古城运来的,而室内装潢和照明都是意大利和法国艺术家设计的。多尔玛巴切新皇宫虽然和欧洲的许多皇宫比起来规模并不大,但其奢华程度却令人惊叹,由于少有战乱,经过150多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皇宫内所有物品都是真品,哪怕是一个木门的手柄、窗帘、地毯依然是当年的物品。
游客从这里进入皇宫参观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大的花园
花园中的喷水池
皇宫的大门平时都是关闭的,整座大门的装饰雕刻非常精美
精美的雕刻图案把这座具有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皇宫装饰的美轮美奂
在入内参观时,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抓拍一张,这是虽然仅仅是通向二楼的楼梯,但装饰依然很精美
宫殿庭院依傍着博斯布鲁斯海峡,通向海峡的大门外是一个小码头
加载更多
结束了第一天的游览后回到酒店,我们住的酒店就在奥塔科伊清真寺附近,清真寺旁边有一个夜市,走,看看去
夜市非常热闹,卖小吃的、卖小纪念品的一个摊儿挨着一个摊儿,来逛夜市的人摩肩接踵,在夜市中间的一个小空场上,还有一对儿拍婚纱的年轻人。
在蓝色清真寺和圣索非亚大教堂附近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给这座都市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在伊斯坦布尔城中,建有为数众多的地下宫殿,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整座水宫长140米、宽70米,由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支撑着巨大的砖制拱顶,据说这些石柱都是从安塔托利亚地区的神殿中搬运过来的。据说旧时,伊斯坦布尔老城的居民总能在夜间听到地下有潺潺的流水声,却没人知道其中缘由。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蓝色清真寺附近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地下水宫,也就是著名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才最终揭开了这一神秘现象的面纱。
根据史料记载,这座伊斯坦布尔的地下水宫是于公元542年,朱斯提尼安大帝动用七千名奴隶在老教堂废墟上建成的,它从黑海附近的森林引入水源,除了可以保证宫廷用水供给,另一方面则是充当狡兔三窟、防止敌人围困的作用,可谓是一座极富想象力的地下宫殿。整座水宫长140米、宽70米,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支撑着巨大的砖制拱顶。
这里原是公元6世纪拜占庭时期因战争原因而修建的贮水池。公元542年,朱斯提尼安大帝动用七千名奴隶在教堂废墟上建成的,一方面为的是保证宫廷用水供给,一方面是防止敌人围困,有备无患。地下水宫的储水量达10万吨之巨,直到现在还在被伊斯坦布尔人使用,据说,在当时如果水宫全部蓄满水,可满足全城居民一个月的饮用需要。
从水宫入口拾级而下,呈现在面前的景色亦幻亦真,令人着迷,仿佛给你一种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的感觉。因为其独特的神秘气息,好莱坞电影《007在伊斯坦布尔》和成龙的《特务迷城》都曾在这里取景。
这是水宫众多石柱中的“眼泪之柱”,据说,用拇指按在水滴状花纹的中心,同时在心中许一个愿,只要其余四指能沿水滴边缘划过完整的一周,你的心愿就能实现。
美杜莎──一个在希腊神话中长着满头蛇发的女妖,凡人只要与她对视,便会化作石像。在水宫最里面的左手一侧,沿台阶向下,这里有两个巨大的石柱下面压着女妖的头像。一个朝下,另一个则侧脸向下。在拜占庭时期的建筑上,大多都会雕刻一个美杜莎的头像,据说这是为了“驱邪”之用,那么,为什么在水宫里美杜莎头像会一侧一倒这样放置呢,据考证,这只是因为当时修建水宫之时,这两根柱子有些短,而这两块刻有美杜莎头像的石块垫在下面正合适,仅此而已。
结束了大巴扎的游览,我们今天的晚餐要去品尝正宗的土耳其烤肉。在土耳其比较常见的烤肉有四种,第一种就是在国内经常看到的转烤,它是将牛羊肉或鸡肉腌制后穿在一个大铁条上做成一个大肉团,由厨师将其架在炭火上转动烤制,当表面一层烤好后,厨师用刀将熟了的部分削下来,如此一层层的烤,直到整个肉团全部烤熟,这种方法适合于随来随吃的快餐,这种烤法起源于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第二种是串烤,这个烤法类似与国内的烤羊肉串;第三种是二次烤,它是先将肉按照转烤的方式先烤一下,不等表面的一层完全烤熟就削下来,然后放在炭火上继续烤熟,这种方法起源于土耳其东部的埃尔祖鲁姆地区;第四种方法叫做阿达纳烤,它是把要烤的肉先剁成肉馅,做成一个个的大肉丸子,然后穿在铁钎子上烤制,这种烤法起源于土耳其南部小镇阿达纳。今天我们的晚餐就是要把用这四种方法烤制的肉全都品尝一遍。
面对美食脑子里只剩下“吃”这一个字了,直到吃完才想起忘了给这些美食留个影了
今天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去看土耳其肚皮舞,坐在车上,看着马尔马拉海面上升起的圆月,突然想起来今天是中秋节啊,拍一张土耳其的中秋月当作纪念吧
土耳其是肚皮舞的发源地之一。但它与现代埃及表演流派的风格截然不同,“怎么样都好”更符合他们的舞蹈理念,大幅度的动作,有很多骨盆前后摆动的动作华丽奔放,跳跃的动作也比较常见。土耳其肚皮舞以动作大胆、奔放,幅度很大著称。胯部的动作非常夸张,而且穿着比较暴露,很有视觉冲击力。
现代风格的土耳其肚皮舞音乐受西方影响较大,在传统的土耳其音乐中加入了电子音乐元素,因而在那一份大漠古韵中又增添了一份现代时尚感,因而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
由于土耳其的土著居民是吉普赛人,土耳其音乐吸收了吉普赛风格的快速、急剧的鼓点节拍。土耳其肚皮舞音乐的演奏乐器包含:阿拉伯手鼓、类似于小提琴的弦乐器、类似于吉他的弹拨乐器、键盘乐器、双簧管、竖笛等等。
土耳其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国民中有99%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在土耳其国内一共有超过7000座清真寺,其中仅伊斯坦布尔一个城市就有三千多座。在土耳其(没有去过其他伊斯兰国家,不敢妄言),每座清真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高高的尖塔,这些尖塔被称作“宣礼塔”。在土耳其,有一个塔的清真寺是民众盖的,一个尖塔代表一心一意信奉真主安拉,两个塔的清真寺是由政府盖的,代表作为信徒来(生)也属于安拉,去(死)也属于安拉。而四个塔的清真寺则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留下来的,在伊斯坦布尔,还有一座六个塔的清真寺,那就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又称:蓝色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是根据苏丹艾哈迈德的旨意建造的,它是由建筑设计师阿合麦特在1609--1616年间所建造完成,巨大的圆顶周围有六根尖塔。至于为什么要建六座尖塔,据说,在清真寺修建之初,设计师向苏丹请示设计方案,苏丹为了显示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和富有,决定要修建成金塔,在土耳其语里金子的发音与六的发音十分近似,设计师误以为苏丹要建一座六个塔的清真寺,直到建造完工时,苏丹才发现这一错误,在伊斯兰国家,所有清真寺的尖塔数量是不能等于或超过麦加清真寺尖塔的数量的,当时的麦加的清真寺也仅仅是有六座尖塔,为此,苏丹极为震怒,下令要拆除两座尖塔并将设计师处以极刑,就在此时,从麦加传来消息,一座有着七座尖塔的圣寺建造完成了,于是,这位设计师得以逃过一劫,这座有着六塔的大清真寺也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蓝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地标之一,也是土耳其国家清真寺。尖塔数量仅次于有七根塔的麦加圣寺。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Iznik)磁砖装饰,透过彩色玻璃射入的光线,反射在蓝色的瓷砖之上,放出奇幻迷离的色彩,故名“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一共有260个小窗,每当黄昏时分,柔和的光线透过小窗照射在寺内,、呈圆形排列的玻璃灯光中,幻光明舞,像是个虚拟的空间。
清真寺内铺满了伊索匹亚朝贡的地毯。
在伊斯兰教国家,对进入清真寺参观的游客着装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男士不能穿短裤,女士要戴头巾且不能穿短裙及露肩的上衣,在进入清真寺之前,会有工作人员对游客的着装进行检查
很多清真寺的门口提供简单的服装和头巾给不符合着装要求的游客临时穿用。
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围绕着清真寺的街道上有不少出售极具土耳其风情商品的小店。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位于蓝色清真寺的旁边,是一座有着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古老建筑,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大教堂以一位名为索菲亚的圣人而命名,因此称为“圣索菲亚”(ἉγίαΣοφία)。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原本是一座基督教教堂,现在它已被改作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里,我们可以看到机各不同时期的装饰图案,奥斯曼帝国时期穹顶的绘画风格主要以花卉为主,花的中心是描边的八叶花心
在拜占庭时期风格的穹顶绘画中,花心是呈十字形的深色花叶
墙柱又称君士坦丁方尖碑,位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君士坦丁堡赛马场)的南侧。这个方尖碑高32米,用石块建造。其精确的建造日期现在无法确定,但是它得名于君士坦丁七世,是这位皇帝在公元10世纪下令将其修复的。据记载,当时的这个方尖碑外面装饰着镀金铜牌,上面描绘君士坦丁七世的祖父巴西尔一世的胜利。在这个方尖碑的顶端,还有一个球。但是,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偷走并融化了这些镀金铜牌。由于年轻的土耳其新军喜欢攀爬这个方尖碑,以显示他们的实力,致使这个方尖碑的表面遭到了进一步的损坏。今天,这个方尖碑的石质核心幸存了下来,被称为墙柱。远处的那个方尖碑叫做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又名狄奥多西方尖碑是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碑(大约公元前1490年),原来安放在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大帝将其运回君士坦丁堡,安放在现在的位置,这座方尖碑现在仍然保存完好。
这个小亭子式的建筑叫做德国喷泉,是在1900年修建的,它是为纪念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1898年访问伊斯坦布尔两周年而修建的。这座拜占庭风格的喷泉外观为八角形,内部贴有金色的马赛克。据说,整座喷泉小亭的建材及装饰都是来自德国并在那边加工好,然后一块一块运过来在这边组装修建完成的。
苏丹艾哈迈德广场边的小街道
结束了伊斯坦布尔的游览,我们乘飞机前往土耳其南部城市伊兹米尔,然后乘车来到位于爱琴海边的美丽小城库萨达斯,到达这里已经是傍晚时分,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在爱琴海的海边,坐在岸边看着慢慢落下的夕阳,这种感觉真的很惬意
海浪拍打着堤岸,激起一道浪花
我们只在这个酒店住了一个晚上,吃过早饭后我们就要到以弗所遗址去参观了
以弗所是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弗所在古代安纳托利亚(Anatolia)是一座爱奥尼亚(Ionian)希腊城市,在公元前10世纪由雅典殖民者建立。罗马时代以弗所是亚细亚省的首府和罗马总督驻地。圣保罗曾到过此城。有人把以弗所称之为土耳其的庞贝,其实这一称呼并不是十分恰当,以弗所是地中海东岸保存得最完好的古典城市,也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中心。在城市规模、历史、经济、宗教影响力等诸多方面,意大利的庞贝都难以与之相比。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以弗所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的痕迹。以弗所于公元前10世纪建城,早期是古希腊城市。在古罗马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是罗马帝国中仅次于罗马城的第二大城市。公元一世纪的时候这里的人口已达二十五万,而此时,庞贝已在维苏威火山的一次大喷发中被火山灰摧毁掩埋了。到了十五世纪,这座繁华的城市逐渐走向了衰败,失去了以往的辉煌。
走进景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间土耳其浴室,远道归来的人们在进城之前会在这里洗去身上的尘埃。
左面的一排石柱与右面的房屋是当年的一个集市市场
在小剧场的旁边是一座纪念尤里乌斯·凯撒大帝的庙宇
图拉真喷泉建于公元2世纪初期,它是一座两层楼高的建筑,前面的喷泉池塘依然可辨。一座图拉真的雕像立于中间,喷泉水从雕像的脚下流出,现在雕像已经不见了,只留下了一只脚
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据说,耐克公司Logo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与女神右手下那条飘逸的裙带
在街道两旁的这些方形基座上都会有一尊雕像,不过现在很多雕像已不复存在,留存下来的雕像也大多残缺不全了
加载更多
结束了以弗所的参观,我们乘车前往下一个城市──博德鲁姆,傍晚时分,我门来到了这座海边小城。
博德鲁姆是土耳其穆拉省的港口城市,位于这个国家爱琴海地区的西南部,博德鲁姆半岛的南部海岸。
博德鲁姆位于爱琴海与地中海的分界线上,是土耳其南部的一个夏季旅游度假圣地。
沐浴着夕阳,漫步在海边的酒吧一条街,感受着纯正的土耳其风情
博德鲁姆号称是土耳其的白色小镇,这里很多建筑的外墙都是白色的,在山坡上一排排白色的住宅被夕阳涂抹上一层绚烂的金色
早上在我们离开酒店的时候,看到酒店门外站着一个小伙子,手里端着一盆清水,按照当地的习俗,每当客人离开的时候,主人会端一盆清水送行,客人走后主人把水泼掉,表示祝福
博德鲁姆的建筑外墙大多为白色。
这里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海边的街道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酒吧和餐厅
这个滨海小城也是土耳其有名的艺术家云集之所,城市里有不少小型的艺术画廊。
就连ATM机也被打扮得很有艺术范
在博德鲁姆海湾入口处的岸边有一座中世纪的古堡,它就是博德鲁姆城堡,是十字军在15世纪建造的,俯瞰整个港口和滨海大道。1962年,土耳其政府将这里改为成博德鲁姆水下考古博物馆。
博德鲁姆城堡整体接近于一个正方形,长宽为 590X606英尺,它的最高点海拔155.8英尺(47.5米)。城堡的入口位于西北角,经过7道门才能真正进入城堡内部。走进大门要先通过一条叫做Donkey Road的隧道。
走出DonkeyRoad隧道是一条通向连接城堡石桥的小路。
站在石桥上可以看到博德鲁姆海峡。
在博德鲁姆城堡里先后建有五座塔楼,它们分别是英国塔楼,意大利塔楼,德国塔楼,法国塔楼和加塞塔楼(蛇塔楼)。最早建造起来的是法国塔楼,其他几座则是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逐渐补建的。意大利建筑师Angelo Mascettola于1436年设计建造了意大利塔楼。最后建造的英国塔楼是在1476和1593年间由设计师Pierre d’Abusson完成的。
这是城堡中最早建成的法国塔楼,它也是整座城堡中最高的建筑物
在城堡的四周建有高大厚实的城墙,用以抵挡来自城堡外面的进攻。
帕姆卡莱是土耳其语Pamukkale的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棉花城堡。它是土耳其的一个具有奇特地貌景观的地方。傍晚,我们来到了距离棉花堡几公里远的卡拉哈耶特小镇,今晚我们就住在这里
我们在这里住的是一家温泉酒店,酒店的房间围绕着高大的中庭,在中庭的一层是一个大大的温泉泳池
棉花堡位于土耳其Denizli市的西南部,是远近闻名的温泉度假胜地,这里不仅有流淌了千年的天然温泉,更有以洁白如雪的石灰岩天然堆砌出的梯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制造出了如此美妙的仙境。土耳其文Pamuk表示棉花,Kale表示城堡,所以Pamukkale(帕姆卡莱)就叫棉花堡。
希拉波利斯城始建于公元前190年,它是由土耳其西海岸附近的古希腊城邦国家珀加蒙国王尤门斯二世建造起的一座城镇,作为王室和贵族温泉疗养的胜地。公元前129年,希拉波利斯城成为罗马帝国属土,被罗马几位皇帝选为浴场。2世纪至3世纪末期,希拉波利斯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城内建筑规模宏大,有宽阔的街道、剧院、公共浴场,还有用渠道供应温水的住宅。17世纪,希拉波利斯在一场大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
依山而建的海尔保利大剧场,可以容纳一万两千人左右,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复,目前,剧场中舞台的大部分以及观众席前排贵宾包厢座位仍保存完好
棉花堡温泉水温终年保持在36到38摄氏度,PH值大约在6左右。据科学鉴定,泉水富含钙、镁等矿物质,以每秒400公升的速度流动,不但对风湿、皮肤病、妇科病、消化不良及神经衰弱等有神奇疗效,泉水还可饮用。
这里的温泉水池常年向游客免费开放(景区门票还是要买的),不过为了防止鞋底磨损棉花堡的石灰岩,凡是要下到池中的游客都要脱鞋后赤脚进入。
棉花堡温泉最早是由罗马人发现的,当时的国王大臣与贵族富豪,都以到这里来泡温泉安享晚年为荣,有些来此治病的人也老死在了这里。对于古代人而言,如此美丽的景色一定是神祇们生活的地方。因此,这里一直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朝拜者。棉花堡温泉自开发之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如今棉花堡的部分石灰岩因为受到污染,已变成黄色、灰色,雪白的棉花有点像用过的棉花。而修建在附近的温泉酒店,也截取了部分水源,导致棉花堡水量巨减。缺水、变质,成了棉花堡的最大问题。
在棉花堡,除放水供游人使用的那一小部分外,其它的地方是不允许游人踏足的,游人只能站在观景平台上欣赏美景
另外,到棉花堡游览拍照还要注意一点,在这里拍照是不允许使用三脚架的,携带三脚架的在景区入口就会被拦下来,在景区内,凡是适合拍照的地方都会有工作人员来回巡视,一旦有人使用他们马上就会走过来制止。
他们认为使用三脚架拍照属于专业摄影的范畴,在景区内未经批准的专业摄影是不被允许的。唉,真是一个很奇葩的理由啊。
夕阳西下,洁白的棉花堡被染上了一层漂亮的金黄色。
遗憾的是没有拍到池水映蓝天的景色。
不过,面对如此景色,静静地欣赏也可以让你陶醉其中。
加载更多
太阳快落山了,收拾东西走人,路上再捡几张片子吧。
离开了棉花堡,我门的下一站是位于土耳其南部的死海海边度假城市费特希耶。
说起死海,大家一定知道那个位于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大盐湖,它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地方,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达300g/l,是一般海水的8.6倍,由于含盐量太高,水中几乎没有生物故将其称之为死海。而费特希耶的这处死海则只是地中海边的的一处小海湾。据说,这里被叫做死海是源于一个美丽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艘在地中海上航行的大船途经海湾附近的海面,由于船上的给养不多了,老船长让他的儿子划着小船到岸边取水,小伙子驾着小船来到港口,他在这里遇见了一位叫贝萨克子的美丽女孩,两人一见倾心互相深深的爱上了对方,小伙子依依不舍的和女孩告别后回到了大船上继续他们的航程,有一天大船再次路过这里的时候海面上刮起了风暴,在肆虐的大风和海浪中,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这时小伙子告诉父亲说女孩的家就在不远处,她家附近的港湾可以避风,而作为船长的父亲并没有相信儿子的话,以为儿子只想着去见那女孩,不是真的关心船是否会沉,于是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在争执中父亲失手把儿子打到了海里,巨浪一下子就把小伙子给吞没了,当父亲慢慢地从悲痛中恢复了理智和平静后,他发现自己的船已经航行到了一个平静的港湾,父亲明白了儿子说的是真的,但一切都来的太迟了,悔恨自责都已无法挽回儿子的生命,而那个美丽的女孩在得知噩耗后,极度伤心,她来到海边的悬崖上飞身投入了吞没了心上人的大海。从那天起,这个平静的港湾就开始不停地变换水色来纪念这对年轻的情侣。死海也因为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得名。
费特希耶是一个度假的好地方,这里阳光充裕,海水清澈,每年都有大量来自欧洲的游客到这里来度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海边建起了很多度假酒店,我们这次入住的就是一个海边别墅式度假村。
度假村里大多是这种二层的小楼,每层都有几套带阳台的套间,很适合一家人来这里居住度假。
度假村有一片自己专属的沙滩,在这里,客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海水和阳光。
一座栈桥连接着沙滩和小艇码头
除了海水浴场外,在度假村中的还有几个大泳池供客人游水嬉戏,当然,你也可以在泳池边的酒吧买上一杯饮料,然后躺在躺椅上享受一下慵懒的时光。
在度假村的购物中心里出售各种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在安塔利亚以东40公里左右的阿斯潘多斯古城,这里最著名的一座建筑就是阿斯潘多斯剧院。在土耳其有着众多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留下来的剧场遗迹,而阿斯潘多斯剧场无疑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剧院的建筑师是希腊人札诺(Zenon)。关于这座剧院,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时罗马皇帝阿略流士(Aurelius)公开为他的女儿征婚,条件是征婚人必须盖一座伟大的建筑,这一征婚条件吸引了很多年轻的建筑师来参加,在他们之中有两个建筑师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他们一个盖了一座剧院,另一个盖了一座引水桥,阿略流士皇帝首先看到的是阿斯潘多斯引水桥,他对这座建筑很满意,就在皇帝要宣布引水桥的建筑师胜出时,不知怎么耳畔总有一阵阵呼叫着“札诺札诺……”的声音,原来此时的札诺躲在他修建的剧院一角拼命喊着自己的名字,声音通过剧院的拢音传到皇帝的耳中。皇帝寻声溯源来到了剧院,当一座宏伟的建筑出现在皇帝的眼中时,皇帝被惊呆了,札诺的设计瞬间征服了皇帝的心。
剧场修建于公元155年,虽然已经受了近2000年的时间磨砺,但它至今仍岿然屹立,而且每年还要在这里举行多场音乐会、芭蕾舞剧和歌剧的演出。
整座建筑修建的美轮美奂,当年在舞台后面的墙壁上造有很多神龛,每个神龛都有一尊神像
整座剧院呈半圆形,直径达96米,剧场内可容纳1500名观众,剧院的看台部分分为上下两层,在上层看台的上面还有一排高高由56根柱子之撑起来的拱形围廊,当年,在这个拱廊里是一家家的商店店铺。整座剧院的设计十分符合演出的声学要求,演员在舞台上不需要借助任何扩音设备就可以把清晰的声音送入到每一位观众的耳中。
在安塔利亚周边转了两天,今天下午终于有时间在市区里游览一番了。
18世纪建造的泰克利·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TekeliMehmet Pasa Mosque),是土耳其奥托曼帝国时代最重要的宗教建筑。
YivliMinareli清真寺是塞尔柱人统治时代的遗物。
清真寺是由石块砌成
里面的石柱和石拱顶
安塔利亚的卡雷奇老城区位于一个小海湾旁的坡地上,这里相对于高楼林立、现代气息十足的新城区来说显得格外古朴。
在这里,没有了现代城市的浮躁,时间仿佛都已经静止了。
漫步在窄窄的小巷子里,耳边只有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
小巷两侧是奥斯曼风格的小楼,错落有致别具特色。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开发,卡雷奇老城区同样不能免俗。在老城区的一些主要街道旁开满了经营旅游纪念品和土耳其特产的店铺。
在老式的小木楼下的箱包皮具店。
我们去的时候游人不是很多,店铺的生意有些冷清。
在一家店铺的门口,一个手工艺艺人正在喷灯前专心致志的做着玻璃饰品,案前的小架子上挂着他的作品。
沿着小街蜿蜒前行可以到达老城的罗曼港(The RomanHarbour)码头。
加载更多
离开了美丽的安塔利亚,我们的下一站是孔亚。车子一路向北穿行于群山之间。
途中在一个公路旁的服务区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餐,服务区的环境很不错,参厅外还有一个小花园,一个个小凉亭环绕四周。
孔亚(Konya)是土耳其科尼亚省的省会,城市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中南部,背靠托罗斯山,面向科尼亚盆地,是土耳其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孔亚城市的历史至今已有大约5000年了,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拜占廷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军事重镇,在1076年至1277年的这段时间里,孔亚是土耳其人建立的科尼亚苏丹国的首都。
梅夫拉纳博物馆(Mevlana Museum)是孔亚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博物馆的前身是伊斯兰苏菲教派苦行僧(IslamicSufi Ascetic Monks)修行的场所,如今对穆斯林而言,更是一所圣殿,因为伊斯兰教苏菲派神秘主义诗人、教法学家梅夫拉纳·贾拉尔阿德丁·穆罕默德·鲁米(Mevlânâ Celâleddin Mehmed Rumi)就安葬于此,梅夫拉纳1207年9月30日出生于呼罗珊境内的巴尔赫,1273年12月17日逝世于孔亚。他一生主要以波斯语写作,也有少量以阿拉伯语、希腊语写出的作品。他的作品拥有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诗集《玛斯纳维》突破语言的障碍而流传于世界各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7年为“国际鲁米年”,以纪念其出生800周年。
博物馆建立与1927年3月2日,1954年正式定名为梅夫拉纳博物馆,每年有大约150万人到此参观。
结束了孔亚的参观,我们要前往此次土耳其之行的最后一站卡帕多奇亚。在路上,我们经过一个叫做苏丹哈讷的小镇,这个小镇位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上,是当时商旅们往来于东西方的必经之地,小镇现留有一座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苏丹大驿站,这是一座建于13世纪的塞尔柱风格的建筑,12世纪时,这里是塞尔柱土耳其的领土,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经过这里的商队也越来越多,因此不少盗匪团伙也打起了这块肥肉的主意,盗抢商队的事件时有发生,苏丹王为了保障过往商旅的安全及促进贸易发展,在这一地区道路沿途每40公里兴建一座驿站,为供军队及商队提供休憩的场所。
驿站是一个被高大围墙围起来的长方形区域,在里面建有餐厅、住宿、医疗以及一个清真寺,这些设施可以满足居住者的日常需求。
整座建筑精美大气,是典型的塞尔柱式建筑风格,虽然已经在此屹立了近千年,但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它也是目前现存于土耳其境内最宏伟的一座古代驿站。
卡帕多奇亚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南方,这是一个具有独特的地貌的地区,是绝大多数到土耳其旅游游客的必到之地。这里是被称作最接近月球地貌的地方,卡帕多奇亚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是由于几百万年前Erciyes、Hasandag和Golludag三座火山的喷发。喷出的大量岩浆冷却、钙化,凝固成的风化岩层,因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易于受腐蚀,自然之手经过几百万年的雕刻塑造,最终造就了现在所看到的诡异奇幻的景象。
由于卡帕多奇亚奇特的地貌景观,这里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选为十大地球美景之一。美国卢卡斯电影公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科幻影片《星球大战》第一部的时候,卡帕多奇亚就因其具有酷似月球表面的地貌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电影外景首选拍摄地。从此,卡帕多奇亚成为了好莱坞导演的宠儿,成龙的电影《特务迷城》中第一个镜头也是在此拍摄的。
洞穴建筑是卡帕多奇亚地区的一大特色,我们到达这里的第一顿午餐就是在洞穴饭店中吃的。
外表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洞穴餐厅却另藏玄机
整个餐厅是在一大块山石中生生开凿出来的,走进大门,一条长长的甬道通向用餐区。
甬道的岔路通向储藏室和厨房
甬道的尽头是用餐区
用餐区很宽敞,可以同时容纳五六十人同时用餐
餐桌餐椅都是用石头整体雕凿出来的
午餐吃的是当地的特色菜,是一种将食材调料搅拌后装在一个瓷罐中加热做熟的食物,样子看起来有点儿像国内的乱炖
菜的卖相盘式都不是那么讲究,菜名叫什么记不得了,姑且就叫它“土耳其乱炖”吧。
在历史上卡帕多奇亚地区曾经是基督教徒的聚集地,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与外界隔离的,大约在公元六世纪,这里的居民为了躲避穆斯林的入侵,他们利用这里独特的地质构造,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兴建了可供人躲避战争而长期生活的地下城,这些地下城规模之大甚至可让30万人躲入到地下。迄今为止人们在这里发现的地下城市不下36座,各城之间都有地道相连。我们这次参观的是卡伊马克利(Kaymakli)地下城,它是众多地下城市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为了能容纳更多的人进入其中,洞穴里也像楼房一样一层一层的的向下修建,最深的可达地下8层。
第一层是马厩,第二层设有小教堂,第三层和第四层是厨房、餐厅、葡萄酒酿酒处、贮存食物的仓库和许多小寝室。再向下就是生活区,从下至上设置了直向的通风道,生活用水引入了地下水,下水也流入地下水渠道。目前这座地下城也仅仅开放上面的四层供人参观。
在这些地下洞穴中,通道纵横相连宛若迷宫一般
土耳其的陶瓷制造业是比较发达的,是世界上陶瓷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在奥斯曼帝国时期,中国和西方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除了路上的“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海上的交通线,通过这条海上贸易通道,大量的中国商品源源不断的运往到西方各国,在这些海运的商品中尤以瓷器为主,这条海上通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称为“瓷器之路”。随着瓷器一起带到西方的还有瓷器的生产制作技术。土耳其的瓷器制造历史可追溯至塞尔柱时期,长期以来,土耳其生产的瓷器受其本土文化和伊斯兰宗教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造型和图案风格。现在,除了使用机器设备大量生产的日常生活瓷器外,还有一些手工艺人制作一些造型精美的收藏、装饰用瓷器。
这里的瓷器制造使用的卡帕多奇亚当地特有的红色粘土,首先在转盘上塑造出罐子的器身。
再制作出上盖,怎么样,是不是严丝合缝啊。
这些手工制作瓷器的图案上色也完全是手工完成。
这位艺人正在制作瓷塑
这是他制作完成的作品之一
涂上底釉还没有上色的作品
参观完瓷器制作已是傍晚时分,夕阳将嶙峋怪石染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
在卡帕多奇亚,原来依山而建的民居洞穴有很多都改建成了旅游宾馆酒店,到了卡帕多奇亚怎么也得体验一把住洞穴的感觉吧。
这是我们这次住的洞穴酒店,这个小院应该是由一个家庭的住房改造的。
站在院中可以看到不远处山坡上其他酒店的灯光。
在卡帕多奇亚,要想真正欣赏到这里奇特的地貌景观就一定要乘坐热气球。而要拍摄美景那就要乘坐最早一批热气球升空,在空中等待日出。天还没亮,我们就来到这里准备了。
四周一片漆黑,在远处车灯的照亮下,我们要乘坐的这个热气球正在慢慢地充气变大
天空微微有些发亮了,不远处还有几个热气球正在做着升空前的准备,燃气喷口喷出的火焰把整个气球映的通红。
和庞大的球体相比,下面的吊篮显得那么的小,你要知道,这个看起来很小的吊篮里除了驾驶员外是可以搭乘24名游客的。
这些热气球分属多家不同的旅游公司,东方的天空已经泛出红色,坐满人的热气球纷纷开始起飞了。
同时有100个热气球一起升空,场面很壮观吧
从天上俯瞰大地,你会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天空染上了绚烂的红色。
柔和的光线给大地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加载更多
回到酒店,略作休整,准备开始最后半天的游览行程。
格莱梅露天博物馆位于卡帕多奇亚格莱梅国家公园内,1985年,格雷梅国家公园以其浓厚的人文历史和奇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具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地区。
格雷梅有许多装饰华丽的岩洞教堂,如钮扣教堂(Tokali Kilise),苹果教堂(ElmalıKilise)、圣巴巴拉教堂(AzizeBarbara Kilisesi)、蛇教堂(YilanlıKilise)、黑暗教堂(KaranlıkKilise)、凉鞋教堂(ÇarıklıKilise)。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教堂不同的是,这里的教堂也是修建在岩洞中的,虽然没有高大的尖塔、穹顶和图案精美的玻璃窗,但仅从遗迹中保留下来的这一小部分,仍能使人领略到在其鼎盛时期的宏伟气势。
加载更多
评论(3)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