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总有一些地方,在你初到之前就已充满期待了,所以当你踏上那土地,得到的不是满眼的惊艳,而是由心与景的契合升腾出的喜悦,也是在你离别后就开始的想念,这样的想念不要太强烈,十分的情绪里,有那么半分一分,就恰到好处了。怀着这样的心绪,温习一下照片,写写游记,这才觉得是一趟旅程的真正的尾声
我的这次土耳其西部环线,是在初冬季节。冬季是土耳其旅行的淡季,而在传统的西部环线的大部分目的地,气候仍然是适合旅行的,这就意味着更安宁和从容的旅途。在版面上淡季的土耳其旅行信息还比较少,所以post在这里,我本次土耳其行程的完整版游记已经发布在blog里( http://blog.sina.com.cn/kukurany ),这里post的是简明版,缩减了约一半照片,文字也只保留了最主要的旅行信息,当然,还是保持流水账的风格,但内容在真实路线的基础上有部分重组过了
如果需要看详尽游记,全部照片的,或者觉得我在这里更新太慢的,可以到我的blog去看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27943100_10_1.html
另外谨以此篇游记献给我一位最好的朋友小柳,她曾在土耳其生活多年,她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民的爱,也深深感染着我
版权声明:除特别声明,本文全部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除我的朋友小柳之外,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载、不得大段抄袭、不得下载照片,否则本人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伊斯坦布尔实在是一座文化宝库,从博物馆里那些上古时代的文明遗迹(如赫梯古国的文物),到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罗马时期、拜占庭时期、奥斯曼时期、现代土耳其时期的文化残迹(建筑、清真寺、城墙、石柱,等等),哪怕每条小径、每块砖石,都有着独特的身世和故事。漫游城中,感觉自己立即成了时间的穿行者,即使不熟悉历史的细节,也不必焦急,且把步履放慢下来,仔细体会那时光穿梭的神奇吧。个人感觉,伊斯坦布尔至少要安排4个整天才合适。
[内容提要]
离京 - 伊斯坦布尔历史与现状 - IST机场入境,进城,前往Sultanahmet - Hippodrome - 蓝色清真寺 Blue Mosque - 老皇宫Topkapi Palace - 新清真寺 Yeni Camii - 香料市场 Spice Bazaar - 加拉塔大桥 Galata Bridge
2012年的年末,北京的天气出奇地冷,红眼航班,赶最后一班车从家里前往首都机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蜷在后排座位,呆呆地看着窗外飞逝的楼群,轻轻地呵出一口气,车窗顿时模糊了,只剩下朦胧的灯火。司机竟不断地播放起土耳其旅游局的广告来,像是特意为我的旅行预热一样
土航的初体验是难忘的:第一次看到大厨和空乘一起在机舱门迎客;也享用了印象中最丰富的免费电影和游戏;并且虽然是红眼航班,仍然发了两次正餐,餐饮质量和土航欧洲最佳航空公司的地位是相称的,至今让我回味起来就流口水
在10个小时航程里的5个多小时我都在昏睡着,到第二顿饭吃完不久,飞机就开始降落了,虽然不是靠窗的座位,我也努力想向窗外探头望去,想从空中看看伊斯坦布尔是什么样子,可惜天色仍一片昏黑。我就只能靠想像来感受这片还在我脚下的神奇土地了。这的确是让人着迷的一座城市,当你感受到它的脉搏的时候,你已经激动不已
在世界地图上,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地理位置十分独特的城市。在亚洲大陆最西端的黑海与欧洲的地中海之间,有一条至关重要的“黄金水道”,把亚欧大陆分割开来,其中部宽阔水域是马尔马拉海,南端叫达达尼尔海峡,北端叫博斯普鲁斯海峡(伊斯坦布尔海峡),总称黑海海峡。此“黄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尔就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端。从这里出发走水路向北直达黑海沿岸各国,向南接着地中海,可通欧、亚、非三个大陆。陆地上,伊斯坦布尔也是2000年间联通欧亚的丝绸之路上重要枢纽,商贾往来不断。这种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伊斯坦布尔城久已闻名于世,成为交通枢纽,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但说起这座城市的历史,还是要追溯到希腊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7世纪,那时有个传说,据说一个叫拜占的希腊人横渡爱琴海到此定居,因此这里早期的希腊定居者为城邦起名叫“拜占庭”。虽然在古希腊时代拜占庭的地位并不显著,但由于一位伟人的功绩,这座城终于走向了世界舞台,那就是军人出身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他于306年在不列颠被部下拥立为帝后,为了保卫受到哥特人和波斯人威胁的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边界,决定在帝国的东部建造一座新都城。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先前几位皇帝已经建立了若干座陪都,君士坦丁一世先后考察了这些城市,但最终选择了当时不甚有名的拜占廷
君士坦丁大帝从公元330年开始大规模维护、重建这座城市,最初将其命名为“第二罗马”或“新罗马”,这也被普遍认为是“东罗马帝国”(或者干脆叫“拜占庭帝国”)的起始,只是从狄奥多西二世皇帝时起(公元5世纪初期),人们才逐渐称“新罗马”为“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的城市”。这里还有一个别名“七座山丘的城市”,因为该城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建于七座山丘上,为了与罗马旧都的七座山丘相映衬(后来这七座山丘以七座清真寺代表,每座山上一座)
[意大利拉文纳大教堂的mosaic画上有Justinian皇帝]
除了与异族的争斗,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法兰克人控制下的罗马,“神圣罗马帝国”)之间也矛盾重重,虽然西欧人总有重新统一东西罗马的愿望,但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分异使得这种愿望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想。首要的矛盾就在宗教方面,本来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他在世时就抛开了古代罗马的多神教而坚定地支持基督教的散播,境内原本一直被罗马军队迫害追杀的基督徒终于可以公开活动了。但因为政治的分离,君士坦丁堡的教会与罗马教廷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摩擦,乃至产生了新的基督教分支东正教,到1054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彻底决裂,双方的教派领袖互相革除了对方的教籍;此外文化和语言上,拉丁文化、拉丁语逐步让位于希腊文化、希腊语。这些转化,都能在伊斯坦布尔的古迹中找到印迹
虽然东西罗马日益割裂,但二者始终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抵抗阿拉伯人,抵抗穆斯林向欧洲的侵略。为此,在突厥族人开始兴盛、君士坦丁堡军事力量最脆弱的时候,西欧开始派遣十字军援助拜占庭人,但因为宗教、利益的矛盾,援军与拜占庭人始终矛盾不断,这种矛盾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总爆发了,1204年4月,十字军因为不满东罗马的皇帝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改朝换代成立了拉丁王朝,重新扶持亲罗马教廷的势力,直到1261年才被驱逐,城市重归东罗马治下。这次内讧无论对东西罗马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这时正有一股新兴势力从东亚崛起,他们属于西突厥乌古斯人的后裔,自古从事游牧。14世纪时蒙古西扩,迫使他们迁移,并入塞尔柱突厥人的部族,在和拜占庭帝国相邻的土地上得到了封地,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为部落首领后,正式宣布独立(后人以他的名字作为他开创的国家的名字),在布尔萨建都,奠定了国家的雏形。之后的几位首领进行了政治、军事改革,在14世纪开始领土扩张,首先吞并了原先依附的塞尔柱突厥人的罗姆苏丹国,随后突破拜占庭军队而横渡马尔马拉海南部的达达尼尔海峡,在埃迪尔内建立了新都城。从埃迪尔内开始,奥斯曼正式对欧亚各国展开了征讨,因此也有人比喻这里为奥斯曼的“盛京”
奥斯曼从埃迪尔内攻入了巴尔干,在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色雷斯、马其顿、希腊横扫东南欧各国军队,无往不胜。这引起了西欧的恐惧,为了援助危在旦夕的拜占庭,西方多次派出十字军,但都被奥斯曼苏丹击败,1396年的一次战役中,十字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量贵族骑士被赎金救回。本来拜占庭眼看就要灭亡了,是东方另一支新兴力量使奥斯曼后院起火,暂时挽救了拜占庭,这支力量同属突厥族,首领就是名震史册的帖木儿
和帖木儿数次交战失败后,奥斯曼濒临绝境,内部还发生了分裂,幸好很快到了英明的苏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年),他有效地结束了分裂局面,收复了帖木儿侵占的领土。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继位,这又是一位伟人,两年后,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在城下鏖战53天,于5月29日将奥斯曼的战旗插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之上,东罗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历时一千余年,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的东罗马帝国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可以说整个罗马帝国就此结束)
君士坦丁堡刚被攻陷之时,Mehmed II从其他被征服的地区迁来居民补充人口,又将首都由埃迪尔内迁到君士坦丁堡,将城市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但也没有禁止人们继续使用君士坦丁堡的称谓,不过现在土耳其人决不会在谈论奥斯曼时期的时候称呼“君士坦丁堡”了,这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台湾人翻译成伊斯坦堡),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原先的索菲亚大教堂和其他拜占庭建筑都改为了清真寺
奥斯曼帝国在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帝国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帝国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到苏莱曼一世苏丹(1494-1566年)时候达到鼎盛,将疆域扩至北非,巴尔干,中欧,中东和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国家。(但也有历史学家注意到这种版图的扩张远远没有罗马帝国的那种真实性,在“帕夏”们坐镇的大多数行省里,甚至包括距离小亚细亚很近的中东各地,奥斯曼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统治,实际上各地还是独立的。)除了陆地上的成就,在海上,奥斯曼的海军也从意大利和葡萄牙人手中夺得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控制权,最终迫使西欧另辟蹊径,资助哥伦布等探险家向西航行,为了探索新航线。
在奥斯曼帝国对外扩张时期,伊斯坦布尔城市本身也经历了长期的和平发展,中间只受到地震、火灾和流行病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历代苏丹和大臣致力于建造喷泉、清真寺、宫殿和慈善基金会等,城市外观完全改变。土耳其建筑物的兴建在苏莱曼一世在位时达到最辉煌的阶段,伟大的建筑师希南的作品点缀了这个城市
和拜占庭一样,奥斯曼也是盛极而衰的,苏莱曼一世之后,从17世纪开始,奥斯曼逐渐进入了停滞,有人把奥斯曼比喻为西方的满清国,有些神似,科学技术停留在了中世纪水平,教育、行政等制度方面从未有过成功的变革。经济上,西欧各国受惠于美洲的发现,从新大陆大量涌入的白银导致奥斯曼货币的贬值及通胀,贸易上,西方各国不断开辟出绕开奥斯曼的新航线,联通欧亚,奥斯曼贸易活动明显减少。同时赖以维系帝国巨大版图的军事力量也逐步衰竭,领土扩张减慢,以致逐步沦陷
长期的停滞在国内引燃导火索,19世纪开始,内部改革风起云涌,有进步的苏丹们,自上而下施行了一些或急或缓的西化改革,而自下而上的叛乱、革命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奥斯曼政府也会采取严苛的手段对臣民实行镇压,加上日益加剧的民族主义因素,就导致了一些轰动国际的大事件,例如20世纪初对150万亚美尼亚人的驱逐和杀戮。虽然政府有西化的方向,但历史的大潮已经不允许这个古董一样的政权做更多的挣扎了,它注定要在内外交困中被吞没。为它画上句号的人叫穆斯塔法.凯末儿.阿塔图尔克,一战中奥斯曼战败,大量割地赔款,完全成了西方国家与沙俄在利益博弈中的棋子,民族主义情绪在土耳其空前高涨,军人出身的凯末儿.阿塔图尔克趁机在安卡拉立起大旗,领导了土耳其国民运动,最终获得胜利。1922年11月1日,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于11月17日黯然退位,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因为阿塔图尔克在安卡拉开始领导国民运动,他的政治势力都在那里,他就把首都定在安卡拉,伊斯坦布尔也就结束了从公元330年开始作为都城的历史
[土耳其国父阿塔图尔克]
航班是在凌晨5点多准时着陆阿塔图尔克国际机场的,下飞机后穿过转机区,就到了边检,空荡荡的没什么人,来到柜台前,检察官同学很酷地一句话也没有对我讲,核对了护照首页后,就在签证页上盖了入境章,挥挥手让我入境了。在提取行李大厅等了一会儿,和纽约飞来的旅伴汇合,然后从绿色通道出关,也没有人查问
在机场取钱是很方便的,出了海关大门就是到达层大厅,海关大门两侧墙边有很多银行的ATM,而如果想用银联卡,就找Garanti银行,有单独的办公室(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和这些ATM不在一起。我随意找了一家ATM取款,没有取太多,又在旁边的餐饮摊位买了瓶橙汁破开零钱。遗憾的是时间太早,大厅里information的柜台还没人上班,就无法拿免费地图了
在交通问询柜台询问了大巴的时刻,有到塔克西姆广场的,并且要到早上6点半才有(此时还不到6点),而没有到游客最常住宿的Sultanahmet区(蓝色清真寺区),就不合适了,所以只好坐地铁了。地铁就在国际到达区的地下层,从扶梯下楼,沿着指示牌来到Metro M1线地铁站
先要买Jeton,塑料币的代车票,没有人工售卖,都在自动售票机上购买,这种售票机在每个车站都有。先塞入cash,或者是硬币或者是5/10/20的纸币,然后按蓝色的写着Qty的按钮选择买几个Jeton,3里拉一个,按一次按钮增加1,选好数量就按绿色ok按钮,Jeton车票和找零就漏到下面凹槽内了,找零都是硬币,没有纸币。如果乘坐地铁、轻轨次数多,可以一次多买一些Jeton,以我的经验2、3天之内用都没问题的,估计再久也可以。从机场到Sultanahmet至少要买两枚,因为要从Metro M1转T1线轻轨,要另付费。如果想省钱的可以在车站买公交充值卡,每次刷卡进站,比Jeton便宜几毛钱
[Istanbul Metro系统线路图]
地铁站就叫Ataturk Havalimani, Havalimani = Airport,这就是伊斯坦布尔的欧洲区机场,还有个亚洲区机场,就比较远了。这个机场是M1线的终点,另一端的终点在Aksaray,坐了6站到Zeytinburnu,已经到地面了,就在Metro站台旁边就是Tram T1站台,先从Metro出站,进Tram站的时候有闸机,需要再塞一枚Jeton
如果观察伊斯坦布尔地铁线路图,会发现在M1上还有其它几站是可以转T1,但这里的转乘和欧美以及中国很多发达城市转乘不太一样,有时需要走很远的路,例如T1的Yusufpasa站转M1的Aksaray站(终点站),就要步行10分钟穿过一条小巷,所以我想在Zeytinburnu转车是最明智的,这里两线路站台紧邻着
换T1的时候第一次感受土耳其人民的热情,因为手头没有线路图,就只能问路人该坐哪个方向的车,先问了一个大妈却听不懂英语,旁边一个大叔就过来帮忙,告诉我们到Sultanahmet该坐哪个方向的车,他也与我们乘同一方向的车,上车后和我们连说带比划好几次,告诉我们车厢的显示屏显示Sultanahmet的时候就可以下车了,是个很热心的大叔。T1往两个方向分别是Bagcilar(这个方向有时区间车就到Zeytinburnu),或者Kabatas(这个方向有时区间车就到Eminonu),终点站会在车外的显示屏标出,看这个标识就能知道车子的方向,从Zeytinburnu上车到Sultanahmet(或者Taksim广场,Eminonu游船码头)都应该坐Kabatas/Eminonu方向的车。在有些地图上把Zeytinburnu-Bagcilar和Zeytinburnu-Kabatas标为两条不同的线路,其实是同一条
坐上T1轻轨,天色渐渐亮起来了,看着窗外,让我们稀奇的是这早上7点还不到,车里已经非常拥挤了,很多人需要站着,没有座位,看车窗外街面上人来人往也已经很热闹了,这里的人要多么勤奋才肯这么早上班呢!坐了10几站T1轻轨,终于到Sultanahmet站了,大量乘客下车,看来这里是公交枢纽,从机场到这里坐M1-T1大约1小时。那位好心大叔也是在这站下车,下车后又指给我们看蓝色清真寺和Hagia Sophia,虽然外观很像,但数一下minaret(宣礼塔),蓝色清真寺是6根,索菲亚是4根,可以据此分辨二者。两座宏伟的建筑之间是Sultanahmet Park,有大片的绿地
我赶紧取出事先打印的酒店地图,找到了旅伴预定的agora guesthouse青旅和我预定的Hotel Angel's Home酒店。住在Sultanahmet有一点差强人意的地方,从Sultanahmet Park到酒店集中区有个向下的大陡坡,路面又是石子路,拎着行李箱就不太方便,所以如果有大件行李最好还是预先叫shuttle送到酒店门口
旅伴到guesthouse入住,正好有空床位,就允许她提前check-in了,我的hotel却告诉我早于下午1点入住要付钱10欧元,我不想交钱,就先办了手续,把行李放在酒店里,带了随身物品出门。等旅伴收拾好,就一起先在附近挑了一家餐馆吃早点,这里的餐馆都有室外座位,此时温度还不算冷,也是晴天,就在室外落座
刚落座周围的流浪猫就围拢来,从第一天到土耳其,一直到最后一天离去,无论在伊斯坦布尔还是在其它任何地方,每天都要遇到很多流浪猫,数量恐怕不比游客少,却都不脏,即使不小心被抓破了皮肤,也不用太紧张;另外这些猫都不怕人,很亲近人,也许是游客常年饲喂造成的。除了猫以外这里也有流浪狗,数量比猫少很多,有时会在公共绿地上看到猫狗对峙,很有意思。在伊斯坦布尔还能看到鸡,不知是否家养,但看起来也是和猫狗一样四处游荡
离开餐馆,按照地图指引绕过蓝色清真寺先到了Hippodrome广场,这里全称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土耳其语Sultanahmet Meydani),Hippodrome是赛马场,在君士坦丁大帝的东罗马帝国时代社会上流行赛马,这里曾经是君士坦丁堡最大的赛马场,也是各种社会活动中心,其实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前就有这个场所,但君士坦丁把它大规模扩建了,估计那时候达到450×130米,可以容纳10万观众,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了,1453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对这里的赛马活动不感兴趣,Hippodrome也就逐渐废弃了,但仍留下不少纪念碑可供今天的游客参观
Sepent Column(蛇神柱)位于Hippodrome中央,是公元前5世纪的作品,为纪念希腊在抵抗波斯战争中的胜利而建,原安放在希腊德尔斐神庙,被君士坦丁大帝移来,原本雕塑上方有Serpent蛇神的头部,在奥斯曼时期被毁坏或偷走了
Obelisk of Thutmose III(Thutmose三世纪念碑),是君士坦丁大帝的继任者Theodosius大帝从埃及卢克索运来的,是公元前1490年埃及人为纪念Thutmose III而修筑的,时隔近3500年仍保存的十分完好,让人惊叹
看完Hippodrome就要进入蓝色清真寺,这里可以算是整个伊斯兰世界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了,也属于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景点,甚至罗马教皇Benedict XVI在2006年访问土耳其时还专程来参观。这里每日免费对外开放(所有仍在使用的清真寺都如此,后边就不单独说了),除了祷告时间访客不得入内。蓝色清真寺建于1609-1616年Ahmed I苏丹在世的时候,所以得名Sultan Ahmed Mosque(土耳其语Sultanahmet Camii, Camii = Mosque),大家都知道奥斯曼帝国最著名的建筑师是苏莱曼大帝当政时期的御封第一建筑师Sinan(希南),Sultanahmet Camii就是希南的得意弟子Sedefkar Mehmet Aga的作品,显示了奥斯曼风格和拜占庭风格融汇后建筑技艺所达到的最顶峰
蓝色清真寺在外观看第一印象是六根minaret宣礼塔,宣礼塔是清真寺必不可少的,一般由苏丹下令建造的清真寺可以立4根,其它皇室成员下令建造的2根,另外的只能1根,这里硬是比一般的清真寺多了2根,规制中只有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建6根尖塔,但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建筑师误听了苏丹的命令,于是就逾矩有了六根尖塔
从大殿出来,穿上鞋,就沿外围又绕了大半圈,才到了内庭的门口,其实当时方向完全辨不清出,属于误打误撞了。内庭面积很大,四周都是有高大拱顶的回廊,其间是空场,中央有个洗脚亭,周边有水龙头,和内庭外墙边成排的水龙头一样,供人洗脚,最虔诚的信徒在进入清真寺前都要先洗脚的,道理和脱鞋是一样的吧
这座大门之内就要买票才能进入了,有售票处,旁边有个礼品店,带有咖啡厅,也有洗手间,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下。买票25TL/人,感觉土耳其这些著名景点的门票都不便宜,但票样是统一的,是土耳其政府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统一管理的。买票后从华丽的大门进院子,要过安检,提包背包等都要过扫描,但查的并不严
第二道院子也叫Divan Square,直到1525-29年苏莱曼一世时期才彻底建成,目前所见最主要的建筑包括后宫Harem,议会所在的Imperial Council(在伊斯兰国家类似议会的机构叫Divan,所以这个院落叫Divan Square),相对侧的皇室厨房也很有意思,有很多高耸的烟囱。如果进入后宫参观,要再交15TL买票,有单独的售票处,我本来想参观完四重院落后再去Harem,后来觉得时间不够,也觉得票价有些贵,就没有再进去。在后宫入口旁边就是Imperial Council,在奥斯曼政府中,很多重要的政令是在这里讨论发出的,今天这里复原了本来的陈设供人参观,金光闪闪的门窗雕饰,以及正面墙壁标识了建筑维修历史的阿拉伯文inscription很引人注目。在Imperial Council后方和后宫之间是个塔楼,叫做Tower of Justice,是整个宫殿中最高的建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Sultanahmet区域内很远地方都可清晰看到,之所以修筑这么高,是为了让人们能看到“公正无私的苏丹”永恒地存在
在Imperial council旁边靠近第三院的地方是Outer Imperial Treasury(金库,因为第三院还有,这里的就叫Outer),如今这座金库被改造为陈列室,陈列皇室收藏的武器,其实都是观赏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珠光宝气但显然无法应用,还有个小屋子陈列了各种钟表,因为屋子太小,限制人数,要在门口排队等几分钟才能进,而且这里是不允许拍照的。
在第二和第三院落之间是Gate of Felicity,幸福之门,因为第三院落是inner court,即皇室的私人生活区,除了苏丹特准任何外人不得入内的,即使Grand Vizier(大概是首相那种)也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能入内,所以这个Gate就十分重要了,在重大庆典中,苏丹往往站在这个大门在第二院落一侧,对着第二院内的文物群臣发表讲话。相比于第一和第二院外大门的气魄宏大,这座门更秀雅更精雕细琢一些。
部分是为了防止外人从第二院偷窥第三院的情形,在Gate of Felicity后紧邻修建了Audience Chamber,苏丹往往在这个房间里接待外宾,或者来奏报朝政的大臣,我们到的时候正在装修,无法入内。绕过audience chamber走进第三院,紧挨着的就是Enderun Library (Library of Ahmed III),一座18世纪新古典风格的建筑,储藏有神学、伊斯兰律法等书籍,包括一本8世纪的古兰经手本,至今已成重要文物
第三院大小和第二院差不多,进入院子后右手侧是Conqueror's Pavilion,1460年建起的皇宫内最早的一批建筑之一,这里也是曾经的金库,就是inner Imperial treasury,如今也是皇室珍藏宝物的陈列室,三个展厅分别展示珠宝装饰、外国使节赠送的礼品(包括中国馈赠的瓷器)、奥斯曼大袍子(礼仪用的巨大尺寸袍子,并非真的能穿),这里往往汇集着最多的游客,似乎安保并不十分严密(相比于去年参观的伦敦塔皇室珍宝馆而言),但内部不允许拍照
在珍宝馆对面靠近第四院的角落是Privy Chamber,这个建筑是Murad III苏丹期间建筑师希南的作品,如今这里陈列着穆斯林世界最珍贵神圣的物品,穆罕默德的斗篷、双剑、弓、一颗牙齿、一根头发、他的胡子、他的战刀,还有一个亲笔签名的信等文物,就是所谓的Sacred Trusts,在奥斯曼时期,即使苏丹和他的家人,每年也只有一天被允许入内,如今所有访客都可任意参观,但严禁拍照(执行得很严格,如果发现偷拍的会立即被安保人员要求从相机中删除),光线也非常暗,是为了保护文物,展厅内一直在播放祷告录音,营造出一种神圣也略带神秘的氛围。很多穆斯林也的确会到这里来朝圣
第三院的中央是一个小喷泉,周围是个花园,有长椅供走累了的游人坐下休息,我的旅伴因为鞋没有穿对导致走路不舒服,就离开我回旅舍换鞋去了,我一个人休息了一会儿再到第四院去
第四重院落本来是第三院的一部分,但位置上更分隔而已,所以没有门,从第三院建筑间的小路走进去,这里相比第三院更安静更私密,所以更多的苏丹愿意生活在这里。这座院落也比第二、第三院要大很多,布满了风格各异的亭台、花园。我先来到最外围可以看到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一侧,在最大的亭台Grand Kiosk/Pavillion之后,发现这里早已开辟了餐厅,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总统尼克松等名人都曾光顾过,这天也正有不少游客在露天用餐,一边吃喝一边看无敌海景
这是进院后的右手侧,就是东端,穿过院落到西端有个Upper Terrace,比东侧高一些,中央是看金角湾的观景台,叫做Iftar Kiosk,这些观景台其实都有悠久历史的,这个Iftar亭台就是17世纪某位苏丹建的。在Iftar kiosk北边,是Baghdad kiosk,是1638年Murad IV苏丹为纪念征服巴格达而建的,在这个kiosk上看金角湾视野也很不错
在Iftar Kiosk南侧是一组复合建筑,包括一个Yerevan Kiosk亭台、亭台边的水池、以及1640年建的Circumcision Room,其中Circumcision room从里到外装饰着多样花纹的蓝瓷砖,很有奥斯曼风情
看完第四重院子,已经在Topkapi逛了2个多小时了,而且一直晴朗的天飘来一块乌云,开始下雨了,就没再去后宫,原路返回到Sultanahmet park,在蓝色清真寺门口与回酒店换鞋的旅伴汇合。等走到蓝色清真寺,乌云飘过,雨就停了,雨季的伊斯坦布尔,天气阴晴难定。后来旅伴听说第四院看海视野很好,就直呼后悔了。不过那也不可能再买票回去看,就在Sultanahmet轻轨站坐Tram T1线,往Eminonu码头方向去,去Yeni清真寺和香料市场
从蓝色清真寺到Eminonu,轻轨3站,沿着轨道步行的话也就是20-30分钟,不远,在Eminonu站下车,靠海峡一侧是渡轮和游船的码头,往另一侧看立即有个巨大的清真寺映入眼中,就是Yeni Camii,面对Yeni Camii走过去从右手边绕过,就看到一个广场,广场对向海峡的一侧就是Spice Bazaar香料市场的入口。从轻轨下来搞清了地理位置,我和旅伴决定先吃中饭,轻轨站和Yeni清真寺之间的马路旁有不少小餐馆,两个人各点了一份烤肉配饭,吃得饱饱
吃饱了就前去Yeni清真寺,土耳其语Yeni = new,所以就是“新清真寺”,是Murad III苏丹的妻子Safiye Sultan在1597年下令修建的,当时的考虑是因为Eminonu区作为伊斯坦布尔主要商业区聚集了大量犹太人,在这里修建清真寺有助于在宗教上将他们归化。建筑师选择了Mimar Sinan的徒弟Davut Aga,但这个Aga在1599年未完工就去世了,由另一位建筑师代替,后来由于Safiye Sultan在政治上失势,Yeni清真寺的财政就吃紧了,中途停工很久,到大半个世纪后才完成。相比于伊斯坦布尔其它的老建筑,它只能叫做“新清真寺”了
土耳其所见大部分清真寺都是2根Minaret(因为是皇室成员endow的),Yeni清真寺也一样,除了两座尖塔外,大殿顶上是一层一层的dome,以及half dome,呈金字塔状排布,中央主dome直径17.5米,高36米,由4根石柱支撑,周围是4个half dome,更多小dome散步在更外围,这种结构从Sinan开始流行的。建筑清真寺所用的石料都来自罗德岛
Yeni内部最精美的是墙壁上蓝绿白三色的瓷砖,以及阿拉伯文书法的匾额。如果说在蓝色清真寺内部惊叹完建筑的恢宏后,就立刻感受到过多游人带来的嘈杂,在Yeni,就在地毯上坐下双腿盘起,静坐了很久
Yeni的内庭也很精美,四周都是拱顶回廊,中央有个喷水池,但只是装饰。其实Yeni清真寺原本是个complex,也就是说除了清真寺本身还包括学校、医院、公共浴池等,但今天都已不见,还可以见到的原本属于清真寺范围的是香料市场、Safiye Sultan的陵墓
从Yeni清真寺出来,在庭院一侧的正门(正对着大殿的门)往外看,左手边隔过广场就是香料市场,我们就立即赶去那里。伊斯坦布尔有两个著名的集市,大一些的是Grand Bazaar,小一些的是Spice Bazaar,也叫Egyptian Bazaar,因为建立集市的财富来自埃及,虽然至今香料店仍然占多数,但越来越多贩卖其它产品的店铺在这里营业,包括旅游纪念品、糖果(最多的是甜到舌头发麻的土耳其软糖Turkish Delight)、茶叶(最多的自然是深受游客喜爱的apple tea)等等。另外,这里包括周日在内,每日开放
香料市场不大,我们这一天也还没想买很多东西,逛了半个多小时就逛完出来,在Yeni清真寺门口的高台阶上看加拉塔大桥上很热闹,天色正暗下来,是下班高峰时间,大桥上车辆往来穿梭,桥下行人也人流如潮,我们就要过马路到桥上去看看
伊斯坦布尔分三区,欧洲老区与新区,还有亚洲区,欧洲老区和新区隔着金角湾Golden Horn,6世纪Justinian(查士丁尼)大帝时代就有记载在金角湾上修桥了,但都是浮桥。1502-03年奥斯曼苏丹邀请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分别提供金角湾大桥的设计,后者拒绝提供,前者天才地提供了一种240米长24米宽的桥梁设计,但当时的苏丹最终没有批准(这个设计的微缩版本2001年在挪威奥斯陆建成)。直到1845年第一座横跨金角湾的加拉塔大桥才建成(之前19世纪初还有一座横跨金角湾的桥,但不是在waterway终端处,而在靠上游部位,今天已经见不到痕迹了),设计师是Abdülmecid I苏丹的母亲Valide Sultan,而Abdülmecid I苏丹成为第一个步行通过加拉塔大桥的人。后来在1863年,1870年,1912年又重修了三次,材料、结构等都有所更改,有聘用本土设计师,也有邀请国外建筑公司来承担
今天看到的加拉塔大桥是第五个版本,1994年土耳其本国建筑公司STFA完成的,与之前的桥梁挪移了几米,仍然是连结欧洲新区的Karakoy和Eminonu码头,490米长,80米宽,特点是:1)其上增加了tram轻轨电气化轨道,使得T1线可以通过;2)这座大桥在必要的时候(例如大型船舰通过的时候)也是可以移动的,当今世界上既有电力火车轨道又能移动的大桥还并不多(俄罗斯和美国比较多);3)桥分两层,上层走车,下层是market区,开纪念品店,和餐馆,主要是fish restaurant
我们从Yeni清真寺旁边的地下通道过了马路,就到了Galata Bridge桥头,发现有很多垂钓者,桥两侧两端都有(中央过船的区域是没有的),密集到再想插进一位钓鱼者都比较难。大多是老者,年轻人不多,大概是以此来休闲消遣吧,但估计也要站一天,不轻松的吧。我走近了几位垂钓者,看了看他们身旁的水桶,钓上来的鱼并不多,也不见什么大鱼,但他们看起来也不焦急
在加拉塔桥上也可以一览无余地观看博斯普鲁斯海峡,左手是欧洲新区,右手是亚洲区和马尔马拉海,eminonu的几处码头和远处欧洲新区的Kabatas码头上船舶来来往往,Eminonu主要是中小型渡轮游船,而Kabatas还会有大型游轮停泊
天色已黑,就在Eminonu坐tram回sultanahmet,在一家面包房买了面包、点心当晚餐,因为下午3点多才吃中饭,现在还不饿。我回到自己的酒店,房间已经备好,提上白天存在前台的行李到房间去,虽然我没有住过Sultanahmet其它酒店,我觉得这家angel's home还不错,卫生干净,房间、卫生间也不像后来住的那样局促,房内布置也很讲究,毛巾上都有红绳子系主,而且24小时都免费提供点心、饮水(但房间冰箱内的食品饮料,以及茶几上的酒就不是免费的了),wifi也是免费的并且每层分开,在房间里信号也很好。他家网站 http://www.hotelangelshome.com/
索菲亚大教堂 Hagia Sophia - 在伊斯坦布尔打车的遭遇 - 柯拉教堂 Chora Church - 苏莱曼清真寺 Suleymaniye Camii (以及建筑大师希南的简介)- 大巴扎 Grand Bazaar - 如何在Sultanahmet买Metro大巴车票
在土耳其的第一晚睡了很长时间,大概11、12个钟头吧,如果不是闹铃我还会继续睡的。醒来还没起床就听到外面雨声阵阵了,查天气竟然10摄氏度以下!看来昨日的好天气是因为初到伊都的幸运咯,于是又默默地多穿了件衬衣。Sultanahmet区的酒店都是2、3层的小楼,老区本来就没有高楼的,这些酒店都有顶层餐厅,早餐一般也在这里,从这些餐厅可以看到远处的马尔马拉海,以及不远处的蓝色清真寺。如果是晴天可以在露天的亭台上,今天雨天,阴云密布,就只能在室内了。酒店的早餐很丰盛,冷菜热菜、肉类鸡蛋、甜点果汁,很齐全,也有多位伙计在服务,吃的我很高兴。和旅伴汇合后,就冒雨继续探访伊斯坦布尔老城区。今天的目的地是Hagia Sophia索菲亚大教堂,柯拉教堂,苏莱曼清真寺,以及清真寺不远的大巴扎Grand Bazaar
这里每周一不开放,其它日子开放,9am-5pm,所以我们前一日没来,这一天才来。很多攻略说Sophia入口买票要排长队,所以建议早上开门前就赶到,也许是天气不好再加上不是周末节假日并且本来就是淡季,我们都快10点了才到,也没有很多人。售票处和入口在大教堂靠近Tram开行公路的一侧,门票25 TL,没有学生票,和老皇宫一样进门也要安检。没有租audio,当时觉得没必要,后来后悔,因为看到很多景点标着数字但没有文字说明
索菲亚教堂中Sophia是拉丁语“智慧”的音译,所以Hagia Sophia也可以叫做"Church of Holy Wisdom",最早在公元360年就建成了,不过因为暴乱很快被毁弃,之后又建了一次,又被暴徒毁掉。今天的建筑是532-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下令修建的,由希腊物理学家Isidore和数学家Anthemius设计,皇帝亲自监工,建成后他看到大石柱、看到墙壁上覆盖的镶嵌画,激动不已,喊道 "Solomon, I have outdone thee!" ( Νενίκηκά σε Σολομών, “所罗门王,我不比你差!”所罗门王是耶路撒冷第一圣殿的建造者)。这座建筑的确被认为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顶峰,建成后也被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穆斯林世界普遍效仿。一直到1453年,这里都是东正教教堂,除了1204-61年因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建立了崇奉罗马天主教的Latin王朝,这里也暂时转为罗马天主教堂外。这期间在教堂内收藏了很多圣物,例如一尊15米高的银圣像;它也见证了一些教会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1054年罗马教廷委任的主教Michael I Cerularius被驱逐,后来这被看作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分裂的起始。这之后1000多年,这里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直到1520年西班牙塞维利亚教堂建成
大殿是长方形的空间,几乎所有游客都要抬头仰望,看那巨大的圆顶dome,这也是本建筑在历史上的开创。大dome直径76米,重量可以想像是不轻的,通过四根19-20米高,1.5米直径的花岗岩大柱子(查士丁尼大帝下令从黎巴嫩运来的)支撑。
一方面支撑巨大dome的重量,一方面把dome的圆形范围转为地面上的方形,两端还各有2个小一些的half dome,前一日看到的蓝色清真寺、Yeni清真寺也是小dome包绕大dome结构,(虽然内部有的是正方形有的长方形,)这种dome排布样式和后来行程中见到的众多清真寺也基本差不多,但Sophia的应该是早期的范本,后来被Mimar Sinan等奥斯曼建筑师熟练使用。不过这种力学结构在索菲亚建成时还不成熟,导致后来dome在地震中塌了几次,不得不重新施工加固。
在大殿内还有几处值得留意,如入口处陈列的两尊大翁,是Murad III苏丹从Pergamon遗址运来的,是亚历山大大帝后期Hellenistic时代的产品,每尊大翁是单一一块大理石雕出的
在大殿大约中央的位置,有一组环状石板,有隔离带圈起来阻止游客入内,这里就是Omphalion,是历代拜占庭皇帝加冕时所在的位置.在大殿祭坛一端的中央,是雕饰精美的mihrab,是清真寺时代增加的,朝向圣城麦加方向,奇特的是这里的祭坛位置相对大殿并不是端正的,而是侧向了一定角度,应是为了使这个mihrab适应麦加的方位吧
进入大殿左手边走到大约尽头会看到一根石柱,weeping column,有铁皮包住,只露出一小部分,露出的部分有个小孔,古代智者说,把拇指伸进小孔,如果变湿,今后就不会得病,这个本来不起眼的地点因为游客排队插手指而很显眼了,小孔也已经因为无数人插手指而被磨光,扩大
这根石柱旁边前厅的尽头,就是通向二楼的ramp(下楼的阶梯在祭坛一端,不能混用),这也应该是老建筑的一部分,没有阶梯,而是斜向坡度的石子路,墙壁和坡面都斑斑驳驳的,灯光昏黄,要是一个人走,还真有些吓人,另外也有点滑
上到二层,豁然开朗,对应一层前厅的部分是loge of the empress,如果一层大厅有演出的话,皇后和其它贵妇人可以在这里凭栏俯视。在二层两侧的走廊向下俯视,视野也是很好的
加载更多
从索菲亚离开,就继续到柯拉教堂去,Chora每周三不开门,其它日子9am-5pm,所以下一天没法去,必须今天冒雨去。因为下雨,所以也没有多考虑公交,决定打车。这个教堂距离伊都其它景点都不近,如果公交方式,要到Galata Bridge下的公交车总站找车前往,或者在那里坐金角湾渡轮(是公交用的渡轮,不是游轮)到Ayvansaray,再沿着老城墙走上山丘。索菲亚和蓝色清真寺附近不允许出租车进来,要从索菲亚入口处过马路(tram通过的马路),经过地下水宫Basilica Cistern门口,走过一条街区,到几家酒店的门口,才有出租车集中停靠。打表到Chora,38TL,给了50里拉,司机装作找不开,让我给零钱,我给了20和10块凑了40,司机找回零钱后又把我原先给的钱还给我,后来我竟然发现他把50块偷换成5块了!这是我整个土耳其行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骗,损失45里拉
柯拉教堂确实如之前听说的,很小,在一座小院落里,如果偶然经过,完全无法把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的重要性在周围民居住宅中区分出。这座教堂全称是Church of the Holy Saviour in Chora,土耳其人叫它Kariye Muzesi,最早建于5世纪,位于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建的城墙之外,但在5世纪Theodosius II皇帝建筑的防御工事之内。今天所见的教堂是11世纪初期开始修建的,平面采用当时流行的十字架型,12世纪的时候因为地震不得不重修,到14世纪才完成,当时拜占庭最富有的人,也是一位权臣Theodore Metochites资助了壁画和镶嵌画的创作,这些画作十分精美,至今成为这座教堂最吸引人之处,不过选用的艺术家是谁至今也不知道,Theodore后来政治失势曾被流放,晚年就到Chora教堂做了僧侣,和他资助创作的壁画、镶嵌画终日相伴
在16世纪由奥斯曼转为清真寺,成为Kariye Camii,伊斯兰教禁止圣像崇拜,原来的壁画镶嵌画全被涂上石膏覆盖住,加上后来的一些地震,对这些艺术品是有一定破坏的,所以到1948年,现代土耳其国父凯末儿.阿塔图尔克邀请他的好友,美国的拜占庭学者Thomas Whittemore带领助手来伊斯坦布尔,对柯拉教堂进行修复(他也参加了对索菲亚教堂的修复工程),最终使之成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现在这里所见的镶嵌画和壁画,论数量、完整程度乃至精美程度,都胜过索菲亚一筹。
在院子入口买票,15 TL每人,没有租audio,进闸机也没人值班,自己刷门票上的条码,推开闸机。这里看附近山坡上的民居还很清楚。虽然位置偏远,还是碰到了旅行团,而且是大陆的团,看来这里现在也很有名气了。教堂本身不大,棚顶和墙壁充满了mosaic以及少量的fresco,如果一幅一幅仔细看还是很花时间的,想必修复工程也是很复杂的,所以15里拉的票价还是值得的,只是后悔没有租audio,原先在售票处发放的画面内容的免费说明书已经没有了,改成印制精美的画册在教堂内角落里的纪念品店售卖,这里壁画和镶嵌画都是基督教的故事,如果随意走走看看,很难明确理解
[在门厅正门之上的一幅或许最出名,"describe Christ as the Land of the Living and Mary, the Mother of Jesus, as the Container of the Uncontainable"]
[Dome也用Mosaic修饰了: 圣母,圣子和圣徒]
[ Mosaic in Side chapel ]
这里和索菲亚一样,也是允许猫咪随意进入的,刚参观完坐下休息,就有两只黑猫跑来,一只直接趴到我膝盖上,一只趴到我背包上,然后竟然就睡着了,我就不忍心走开。好久后好不容易才下狠心把猫从身上、背包上抱开,然后离开教堂,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苏莱曼清真寺
原先还有担心打不到出租,不过出门就看到几辆停着候客,司机说要不25,要不打表,我就说meter吧,后来无比后悔,打表下来34 TL。付费下车后穿过一条小巷,就来到苏莱曼清真寺之前,奥斯曼帝国首席建筑师、天才的Mimar Sinan,设计建造了这里,死后也埋葬于此。雨仍然淅淅沥沥的,我们肚子都饿了,也已经过了下午1点了,就决定在清真寺旁的餐馆吃饭,我在这里第一次尝试rice pudding,那甜丝丝的细腻口感立即让我不能自拔了
吃完饭歇息了一下,我复习了关于希南的资料,LP上专门用了半页来介绍这位建筑大师。根据不同文献,他出生于1489, 1490或1491年,出生在安那托利亚中部的Kayseri(卡帕多西亚附近,在卡帕参加tour的时候导游还专门提到)的一个石匠家庭,原名Joseph。他的家族可能属于亚美尼亚,阿尔巴尼亚,或希腊,亚美尼亚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安那托利亚的亚美尼亚后裔都被放逐到塞浦路斯岛上去了,而Selim II苏丹曾专门发布敕令赦免他的家族,因为他是帝国的首席建筑师
他早年接受技术教育,在1512年应征入伍,做了工程师,很快就调到了伊斯坦布尔服务于"Janissary"(皇家卫率),期间皈依伊斯兰教,在服役之余得以进入顶尖的伊斯兰学校,在学期间改名Sinan,从学习数学开始转而受到建筑学训练。从苏莱曼苏丹(Suleiman the Magnificent)开始,Sinan成了Janissary的头目,随苏丹南征北战,包括在巴尔干、小亚细亚、波斯乃至埃及的战斗,一方面对各国的接触使他了解到不同的建筑风格流派,一方面Sinan也在军事行动中显示出建筑方面的天才,并且得到了aga的荣誉称号,到1539年他50岁的时候,受封为Architect of the Abode of Felicity,同时也成为首席建筑师(Chief Architect, in Turkish, "Mimar"所以他的名字前有这个前缀),这是他职业巅峰期的开始,他从军事建筑转而开始设计建造宗教和民用建筑
希南很长寿,先后辅佐了苏莱曼,Selim II, Murad III三位苏丹,又活了将近50年,到1588年夏才去世,之前一直占据首席的地位,他一共为奥斯曼贡献了三百多件作品,包括最著名的伊斯坦布尔苏莱曼清真寺(他的埋葬地),和他自己最满意Edirne的塞利米耶清真寺(本游记写到Edirne的时候再讲)。作为建筑师,他是幸运的,赶上了奥斯曼帝国的辉煌岁月,他和他的建筑最终成了奥斯曼帝国巅峰时代的缩影,富丽堂皇,气象万千,他甚至被认为和他的同时代人米开朗基罗不相上下。他去世后,他的学徒又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蓝色清真寺,印度泰姬陵...众多声名远扬的建筑作品中留下了他们设计的印迹,我虽不曾仔细读过建筑史,但我相信,希南在其中一定是一位神一般的存在
从内庭出来,就到外庭转了一圈,毕竟这里也是山丘之顶,远眺可以看到加拉塔桥、海峡和Eminonu码头。在外庭还有厕所,也是收费的,1TL,似乎是全土耳其统一价。出了庭院大门我看附近街区,发现在色调和风格上和清真寺很搭配,原来和其它清真寺一样,苏莱曼清真寺在建筑伊始就配套有医院、学校、乃至土耳其浴室和食品救济所,今天这些建筑仍然在附近的街区存在着,只是很多已经转为它用了
问了很多路人,才左转右拐到了Grand Bazaar大集市,距离不远,但路途有些复杂,建议还是问路人。关于中东地区的Bazaar,有人把它比喻为古代的shopping mall,这的确很贴切,这个Grand Bazaar集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访客。它是世界上最大也最老的室内集市之一,大到什么程度,这里面像个社区一样是有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街道的,一共61条,都有名字,一共3000家店铺,每天访客25-40万人,即使这样,也还是比不上它顶峰时期
Mehmed II苏丹占领伊斯坦布尔不久,就萌生了修建大集市的想法,1455年开工,1460年建成,对砖石的研究发现今天大集市大部分建筑是那时留下的,也有很少部分是拜占庭时期的遗留。后来16世纪中期,苏莱曼苏丹又在附近兴建了一个集市,不久很多店铺在两个集市之间开业,逐渐将两个集市合并为一体了。到17世纪这个大集市形成了今天类似的规模,那时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也达到最大,地跨欧亚非三大陆,直到19世纪上半期,帝国领土内各地的商人汇聚到Grand Bazaar来做买卖,场面十分热闹。据史料记载那时集市内最多有4000多shops,67条街巷(都以贩卖特定商品的商人名字命名),多个广场,5座清真寺,18座大门...后来由于地震、火灾、经济萧条、贸易路线受阻、以及加拉塔等地区的集市兴起等多种原因,这里才稍微减少了规模
如果探访这个集市,注意每周日是不开放的,其它时间9am-7pm,我们进入Grand Bazaar后立即就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密集的店铺晃瞎了狗眼,不过并没有如事先听说的严格分区,任何一条街巷里都是各种店铺混杂的,就随意逛逛吧。这里贩卖的物品主要有:珠宝首饰,灯具,瓷具,地毯挂毯,手工艺品,T恤,都算有土耳其特色,但相比于香料市场,都比较贵,而且砍价空间不大。小贩很热情,我们到的时候正是下午,他们一般在看摊儿的时候喝喝茶吃吃点心,有两个老大爷就一定要我们品尝他们的面包。我在grand bazaar消费45TL买了一大一小两个旋转舞小人,最后一天在旋转舞演出现场看到一样的,而45TL只卖一个大的
用了2个多小时在Grand Bazaar里逛,早已记不得方向,只好找小贩问如何出市场到最近的Tram站Beyazit(在集市的南门外),等出了集市,觉得距离Sultanahmet只有2站,不如步行回去。发现距离真的很短,走路20分钟。在昨天买点心买面包的地方买了同样的食品当晚餐,因为还是不很饿,就不想再吃正餐了
然后就沿街找travel agency买下一日晚间从Istanbul到Safranbolu的大巴车票,问了多家都回复说只卖一家叫Safran公司的车票,报价45-65 TL不等(因为各家卖票代理费不同),有免费shuttle从Sultanahmet区接到Otogar大巴站(土耳其从伊斯坦布尔开始各个城市的大巴站都像飞机场一样,距离城市老远,所以很多长途公司提供免费的穿梭小巴,也有时候不提供,就只能自己打车或者坐本地公交)。不过我们还是想买更出名的"metro"巴士公司的,毕竟听很多朋友提起过,是土耳其最大的巴士公司之一
在Tram轻轨Sultanahmet站附近只有一家travel agency卖metro车票(在tram的公路拐弯后,在考古学博物馆出口再往eminonu码头走的路上还有一些),这个店铺在Tram轨道所在的公路上,靠索菲亚这一侧(路北,蓝色清真寺在另一侧),门牌号是16A,门口写着大大的Daily City Tour字样。这里卖的到番红花城的过夜大巴11点多发车,早上5-6点到,加上代理费40TL/人(票面价值似乎是35),没有shuttle,必须自己到Otogar去(我后来住在Taksim广场,metro在那里是有免费小巴接人到大巴站的,蓝色清真寺这边或许真的没有)
晚上在索菲亚和蓝色清真寺之间的花园里转了转,天色黑下来,这里的喷泉配合彩灯就很漂亮,不少游客在这里散步
伊斯坦布尔考古学博物馆 (古代东方博物馆,赫梯文明简介,考古学博物馆,石棺收藏)- 地下水宫 Basilica Cistern - Sirkeci火车站 - 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轮 (运营公司与时间,沿途景点)- 如何从Sultanahmet前往Otogar大巴站(地铁轻轨转车攻略)
早上八点自然醒,早餐后,先收拾出一部分行李,是在最后几天回到伊斯坦布尔之前不需要的,送到最后几天要住的Taksim广场的青旅去寄存,那里的胖老板很nice,答应为我保存
伊斯坦布尔考古学博物馆 Istanbul Archaeology Museums
从Taksim原路回到Sultanahmet,因为旅伴对博物馆没有兴趣,我就自行前往老皇宫旁边的伊斯坦布尔考古学博物馆参观。最近的路是从索菲亚和蓝色清真寺之间的广场沿着Tram轨道所在的公路往下坡方向走(面向索菲亚往前走的方向),会看到一堵老城墙以及城门,这里有指示牌,显示出博物馆就在里面。如果从老皇宫第一院的正门Imperial Gate出发,就背向老皇宫往右看,这里有一条小路,从小路走下去就到我刚说的这个指示牌。从这个指示牌进老城门,还要沿着指示牌再走一段上坡路才到博物馆大门
这座博物馆每周一闭馆,其它日子9am-7pm,在门口铁门外买票,10TL/人,自己在闸机扫描条形码入内。这个博物馆实际上由三部分组成:考古学博物馆(主楼),古代东方博物馆(Museum of the Ancient Orient),以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Tiled Kiosk,主要是陶瓷制品)
博物馆的创办缘于19世纪的现代化浪潮,奥斯曼帝国的政府也想现代化,包括想兴建一座像卢浮宫那样的博物馆。在1872年由教育部门牵头开始实施,找了一位德国学者做馆长,馆址选在Topkapi老皇宫的outer garden里,到1891年主楼建成对外开放的时候,馆长已经换成了本国艺术家、考古学家Osman Hamdi Bey,这里当时就成了奥斯曼的Imperial Museum (İmparatorluk Müzesi),集中收藏土耳其艺术品,为了增加收藏,政府颁布法令以保护文化财富为名要求富豪官绅上交私人收藏的文物,一时聚敛了大量宝物。这座博物馆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曾经在1991年建馆100周年的时候获得欧洲博物馆学会的最高奖
走进大门,先看到左手边的小楼,就是古代东方博物馆,实际上这是1883年博物馆方面开办的艺术学校,在1935年才改组为博物馆,进门前,先要上台阶,然后跨过一只慵懒的猫
这里展览面积不大,有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古文明的文物,但最大的亮点,也是具有最大数量、质量藏品的部分是安那托利亚(Anatolia, 也可以粗浅理解为小亚细亚, Asia Minor)古文明,尤其以Hittite(赫梯 or 西台)古国的文物为主
[阿拉伯文物]
[美索不达米亚文物]
赫梯在公元前20世纪兴起于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这一古老的文明地区,是讲印欧语系赫梯语的赫梯人和从外迁来的讲涅西特语的涅西特人共同创造的,很快这里就成了沟通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爱琴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亚述人曾在这里建立商业殖民地,并带来了楔形文字,但当公元前19世纪后库萨尔的皮哈纳及其子阿尼塔统帅赫梯军队南征北战后,亚述的影响已经十分微弱了,随后在拉巴尔纳、哈图西里一世和穆尔西里一世等几位国王的统领下,赫梯继续取得伟大的军功,对内平定奴隶叛乱,对外攻占叙利亚、巴比伦,使这座以哈图沙为首都的古国的疆域从地中海扩大到黑海。相比于这些战功赫赫的国王,公元前16世纪的铁列平国王则着重整顿了内务,使王位继承问题在制度框架下圆满解决,促进了国内政治的稳定
公元前15世纪末至前13世纪中叶,赫梯进入新王国时期,在前1300年时人口达到220万人,到了最强盛的时期,随后开始了常年与叙利亚、古埃及的战争,霍连姆赫布、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这些埃及第十九王朝前期的著名法老们都曾与赫梯展开大战,在不分胜败的情况下,赫梯同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1283年缔结了和约,即Kadesh Peace Treaty,这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份和平条约,被联合国翻刻在纽约总部门口
关于赫梯,关于拉美西斯与赫梯的战争,在举世闻名的日本少女漫画《天是红河岸》中有详细的描述,也许正是因为赫梯相对缺乏的历史文献资料,才让漫画家筱原千绘有广阔的想像空间进行创作。虽是少女漫画家,筱原的创作风格明显有别于风花雪月的普通少女漫画,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曲折惊险的推进,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屏息敛气,一气呵成。更重要的,在题材上也掘弃普通漫画中常见的高中生、转校、少年爱恋,转而落笔于遥远的古代中东地区。在这里,爱情、政治、战争相互裹挟推进,在樱花烂漫、宫廷阴谋、金戈铁马间,以漫画这种当代世界奇异的文艺方式,再现出一段尘封的人类文明往事
[ 拉美西斯与赫梯的和约Treaty of Kadesh ]
从古代东方博物馆出来,往院子里走,先看到一个围住的园子,其中遍布着残砖碎石,可不是普通的砖石,一看就是拜占庭或奥斯曼时代建筑上散落出来的,大多都有精美的雕饰,有的两三块已经被拼接在一起,全都标着数字,都是在等待考古学家有空的时候来研究、复原吧
这个园子旁边是Tiled Kiosk,原本是1472年Mehmed II苏丹下令修建的小楼,后来在1891年考古学博物馆主楼修建完成、博物馆开馆之前用于储藏文物,后来这座小厅也终被划归博物馆所有,今天是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主要是陶瓷艺术
看完这两个附加展区,就来到主楼,也是考古博物馆主馆。建筑本身气势非凡,有位老摄影师正在院子内拍摄,对我说这和大英博物馆的建筑是同一风格,他这样说,我也觉得很像。1881年博物馆主楼修建的时候,采用新希腊风格,是伊斯坦布尔新古典风格建筑的代表,facade雕饰十分精美,是模仿了本馆收藏的精美的Alexander石棺
从正门走入,第一层展厅都在左手边,进门左转就是纪念品店和前台,可以继续直行也可以右转,我先直行,首先进入的展厅专门陈列Sidon皇家墓葬遗址挖掘出的文物,Sidon是黎巴嫩第三大城市,位于地中海沿岸,古代是腓尼基重要城市,
上图:[Sidon文物最著名的亚历山大石棺,公元前4世纪产品,浅浮雕描绘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戎马生涯]
穿过Sidon文物展厅,就进入了专门收集石棺的展厅,这里不止限于Sidon了,而是全小亚细亚境内挖掘出的石棺,主要还是希腊-罗马时代的,大多雕工精美,保存完整,在厅内还看到有美术专业的学生席地而坐,临摹石棺上的浮雕
以上两个展厅内石棺的收藏可算是全世界博物馆里举世无双了,也是本馆最重要的藏品、镇馆之宝,所以要放在最靠大门的地方,让时间最短的访客得以看到,如果你当真只有10-20分钟时间在考古学博物馆里参观,那就来这两个展厅转一圈吧!
加载更多
绕过这个雕塑展,就是个值得仔细参观的展厅:伊斯坦布尔的古希腊遗迹,包括色雷斯(Thrace),比提尼亚(Bithynia)以及更晚期的拜占庭(Byzantine)遗迹。色雷斯在公元前4世纪建国,范围在东欧,包括了今天的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所以伊斯坦布尔有很多色雷斯时代的遗迹,色雷斯人在历史上以骁勇善战著名。比提尼亚则在小亚细亚/安那托利亚西北部,与东色雷斯紧邻,据说早年就是色雷斯人移民过去建立的,但后来和色雷斯一样强大,因此在伊斯坦布尔也能找到它的痕迹。至于拜占庭,这里可不是指东罗马帝国,而是在古希腊时代这里的城邦已经名为拜占庭了,它的起源不可靠,但传说有一个,类似冷笑话的传说,说是雅典附近的城镇墨伽拉有一个人他叫拜占,他扬帆向东北横渡了爱琴海,然后建立了拜占庭...
看完这些展厅,就该上第二层了,第二层没太大意思,是伊斯坦布尔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我快速走过也没有自己看。再上第三层,是个别出心裁的布展,大家知道土耳其今天的领土可以分为两部分,在历史上也相对独立地发展起来:西部靠爱琴海的地带,中部和东部的安那托利亚。这里就把爱琴海地带(以特洛伊Troy为例)各个时期的民居文物,与安那托利亚各个时期的民居文物并列展示,以此来引入比较的视野。可是我对Troy的兴趣很大,所以基本把安那托利亚的部分忽略了
第四层就出了土耳其范围了,展示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塞浦路斯地区的出土文物,我没看到什么亮点,就快速扫过了。看了一下时间,大约2个小时,我想这是参观这个博物馆基本所需的时间了
接下来旅伴还没有从旅舍出来,我就计划去Basilica Cistern地下水宫,到索菲亚大教堂入口旁的公路转弯处,路西北的街道口,有个小平房,是地下水宫的售票处、入口。每天开放,9am-5.30pm,正有一批游客在排队,不过并不需要等太久,10TL/人,无学生票,买票后顺着楼梯走下去就是cistern内部的木栈道了
这里最初是3、4世纪时候地面上的一座大教堂的地下建筑,所以和教堂一样大小(138米 × 65米,9800平方米),后来教堂被毁,查士丁尼时代(公元6世纪)建立了从北部森林向君士坦丁堡引水的系统,这里就和其它几百个地下建筑一起,被改为蓄水池,可以蓄积80000立方米的水。这里也建立了水质过滤系统,引来的水在这里处理,可以给索菲亚大教堂以及其它"First Hill"的建筑以合格质量的清水。后来在奥斯曼时期,这里也为Topkapi老皇宫供水。奥斯曼帝国后期开始,这里被遗弃,成为垃圾场,甚至有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扔在这里,到20世纪中期才重新清理,并对公众开放,起初游客要乘坐游船游览,后来修了木板栈道
步入地下水宫,先看到如森林一样的大理石柱阵列,一共336根,12 × 28阵列,每石柱9米高,互相间隔4.9米,共同支撑着顶棚。这些石柱都是从拜占庭各地运来recycle的材料,基本是爱奥尼亚、科林斯风格,也有少量多利亚风格,部分recycle石柱也用于建造索菲亚大教堂了。Cistern四周都是砖墙,有4米厚,防水砂浆涂了表层。这里仍然有清水,并且养了鱼,游客在水中投了不少硬币
水宫的一个角落里,是最著名的是两块美杜莎石像,一块侧置一块倒置,显然是recycle的某处神庙的石料,不知道是从拜占庭哪个角落搬来的。
在地下水宫转了一圈,要注意有些区域顶棚往下滴水,木板路就会滑。景观其实很单调,所以有人说10TL的门票不值,但无论值不值,这里都给我一种很独特的神秘异域的气氛。走在木栈道上,昏黄的灯光下,耳畔传来水滴滴落池塘里的嘀嗒声...
这时旅伴在Eminonu码头发来短信催我过去汇合,一起坐游船,我就沿着Tram轻轨路线走到Eminonu去,花了20多分钟时间,并不觉得辛苦,也省了3TL的车费,路上还在Sirkeci火车站停下,到火车站内看了一眼,轻轨在这里也停一站的
这座火车站的历史相当悠久,其兴建起始于19世纪后半期奥斯曼政府试图开辟欧洲到伊斯坦布尔的铁路线,按照计划这条铁路线经过Topkapi皇宫的老城墙下终止于Eminonu码头附近的Sirkeci。在1872年铁路线建成通车后,在今天火车站的地方修建了临时车站,正式的工程在1888年开始,1890年完工。之后这里不仅成为一座交通枢纽,这里的咖啡厅、餐馆也成为伊斯坦布尔的记者、作家和社会名人聚集的场所。在这里运行的最著名的列车就是Orient Express东方快车,从巴黎到伊斯坦布尔,途径法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从1883年开始,直到2009年才停运,不过今天Sirkeci火车站仍然是众多TCDD(土耳其本国铁路客运网、铁路局)的国内列车和一些国际列车的停靠站
走过Sirkeci火车站后,上天桥过马路,就到了Eminonu码头,在Galata大桥下的长椅上找到了旅伴。于是先调研了一下都有哪些船:按方向分,有在金角湾行驶的,有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附近行驶的。“金角湾游轮”其实不是游轮,只有渡轮,不是为游客开的,是像公交一样的渡轮,从加拉塔桥出发,到Eyup方向,中间有停很多站。只是游客们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游轮玩腻了,就想开辟新方向,于是纷纷去挤金角湾渡轮,据称在金角湾上可以发现不一样风情的伊斯坦布尔。金角湾的渡轮码头在加拉塔大桥另一侧(与Eminonu轻轨站、Yeni清真寺不在同侧),要从桥下穿过,到一个公交车集散站,大停车场,旁边有个码头,是金角湾渡轮的码头
游客的常规项目还是游玩欧亚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这里的船都在加拉塔桥的轻轨站一侧,有两类:为普通民众开的渡轮,纯粹为游客开的游轮。渡轮从Eminonu出发有两个目的地码头,都在亚洲区,因为人多拥挤,为了不造成混乱,在Eminonu分建了两个上船点,像地铁、轻轨站一样,刷卡/投jeton币从闸机进站(这个Jeton和地铁轻轨的Jeton是不同的,要注意,在渡轮码头门口的售卖机卖的是渡轮专用的),如果只是想过过坐船的瘾,我觉得这个渡轮满合适的,班次多,又能体会本地人的感觉,而且一定比游轮便宜很多;游船就分为官方的和私营的了
官方的游轮在加拉塔大桥下紧邻大桥安置了一个上下船的大棚子,有Bosphorus Cruise的字样,大棚子里有售票亭,有检票闸机,更靠里还有租audio的柜台,可以在船上听所经过景点的讲解。这个官方游轮在旺季(夏秋季节)每天开两班,上午的10点半开船,单程1.5小时拉到很远的一个码头停下,3个小时后拉回,大概下午3、4点左右回到Eminonu码头;下午还会开一班短途的,2小时就往返了;淡季(冬春)的时候就只有周末节假日才是每天两班,其它日子每天只有10点半的船。我和旅伴赶去的时候已经下午12点多了,这一天没有下午的船,大棚子都关门了,不过我们本来也没想坐那个10点半的船,路线太长了
这时就听到有高音喇叭在喊"Bosphorus Cruise, Bosphorus Cruise..."私人的船,有个中型大小的游艇正停在官方游船停泊点旁边,胖胖的大叔正在岸上招徕客人,另一个大叔正在船上对着喇叭喊。我走上去问了他们的开船时间、价格和路线,他指着旁边的地图,说是10TL,2个小时往返,中间不靠岸,1点半开船。我觉得这个刚好合适,看到距离开船时间还有40多分钟,就和旅伴商定先去加拉塔桥下的餐馆吃饭
加拉塔桥下层完全被一家挨着一家的fish restaurant占据,对于喜好美食的游客,这里是在伊斯坦布尔后必须要来的。在步道上一路走过去,每家店的伙计都很热情地上来招徕生意,但看看摆在门口的菜单,价格都不便宜,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随意选了一家,点了不需要等太久的烤鱼和meatball,并没有觉得和其它地方的餐馆有什么优越之处,在结账的时候竟然自动加收服务费,本该免费赠送的面包和矿泉水也算了价格被列入帐单,非常坑人,于是也就没有给任何小费。
结了账一路小跑回到码头上游船停靠的地点,刚好1点半,每人交10TL上船到上层露天座位坐下,可是又等了5分钟多才开船,和官方游轮比,虽然便宜,但什么服务也没有,既没有人讲解,也不提供audio,好在已经从官方游轮的码头拿了地图,上面有关于两岸景观的很简要的介绍,可以对照着看,私营游船和官方的短途船路线是一致的
游船先沿着欧洲新区的岸边行驶,路线上最著名的建筑要算是新皇宫Dolmabahce了,1856年苏丹修建的奥斯曼第一座欧洲风格的宫殿,取代了老宫殿Topkapi,行驶途中因为游客不断喂食,就跟了成群的海鸟在船边
过了博斯普鲁斯大桥,欧洲新区岸边就换了一种样子,私家别墅宅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地看到私人的小游艇停泊在岸边,山坡的绿地也逐渐增多,有些是公共或者私人的花园了。
很快就到了Fatih Sultan Mehmet大桥,也被称作是第二博斯普鲁斯大桥,1988年完工,比第一座博斯普鲁斯大桥更长一些,以征服奥斯曼帝国的Mehmed II苏丹命名。穿过第二大桥不久,就接近黑海入海口了,也到了整个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的位置(660米),欧洲区的岸边有个城堡,Rumelihisari (Rumelian Castle/Fortress),是征服君士坦丁堡的苏丹Mehmed II在1451-52年为控制海上交通修建的。在对面的亚洲/安那托利亚区,有更早的城堡Anadoluhisari,是1393-94年的一位苏丹修建的,那时奥斯曼还没有完全征服控制君士坦丁堡
从这里游船就折返了,沿着亚洲区海岸航行回来,相比于欧洲海岸,亚洲区这边更多的是别墅、或者度假酒店一类的建筑,绿地、树林面积也大很多
最终游船没有停到出发的Eminonu一边,而是穿过加拉塔大桥到金角湾一侧的停泊点下客。旅伴因为中午才出门,还想在附近逛逛再回住处拿行李,我就直接回酒店休息一下,等晚上和旅伴一起去大巴站坐过夜车前往番红花城
晚上在附近餐馆吃晚饭,都是有些宰人的,游客聚集区嘛,只能忍了。前往Otogar,又是在Sultanahmet坐轻轨T1,但和去Eminonu反向,向西坐,到Yusufpasa站转乘metro M1的Askaray站。地铁线路图上标的这样转车,实际上T1在Yusufpasa更靠前一站是Askaray,但要到Yusufpasa站转才更近,下车后发现这里转车确实很不简单
从轻轨站下来,就在大街当中,一直到最后找到Metro站,完全没有看到任何Metro的标识,我无助地望着对侧站台的保安,也不需要我说话,他自然知道我想找Metro站,喊了几句我也没太听清楚,但看懂了手势,是让我先过天桥到路北人行道一侧,再穿进一个小胡同里。没办法,只好提着行李上天桥再下来,根本就没有电梯,再顺着保安和其他路人的指引穿过了一条小巷,到了一个更大的路口前,束手无策,只好再问路人,答复说要穿过这个大路口才到,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完全没有。过了这个路口,果然看到Metro的标志和进站口,从Yusufpasa站下来走路将近10分钟,要不是问路人完全不可能找到!
从Askaray坐上metro,其实是第一天到IST机场后坐的同一条路线,这条路线联通Askaray区、Otogar大巴站和IST机场,如果从机场直接转大巴的,其实很方便。很快到了Otogar(=大巴站),地铁的车站就叫Otogar,很方便,从metro站沿着指向otogar的标识出来,又束手无策了,只见眼前是个空场,空场对侧是一排楼房,一层靠空场都是各个大巴公司的办公室、售票处,闪亮的大牌子挂在门口,我印象里大巴站从来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就在迟疑的时候,很快有几个中年男子围上来,问我们去哪里,显然不是倒票的就是杂牌巴士公司在招徕生意,直接忽视。
横穿过空场,直接来到一家Metro标志的门脸之前。房间里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到49-50号门脸去候车,这我才注意每个办公室、售票处门口都是编号的,49-50果然是连续几间房都是Metro的地盘,一层大厅是售票处、咨询台,二层是候车室,但没有电梯,工作人员说对我旅伴说可以把行李箱先存在行李间,于是带我们穿过大厅,到房间背面的行李间,原来背面就是个大停车场,各家大巴公司的车都按秩序停在各自售票厅背后,我这才知道这个otogar的构造。二楼候车厅,很宽敞,是个咖啡厅,但并不要求一定要消费,只要是等车的都可以在这里坐下休息,大厅里也贴着wifi密码,但输入了几次都无法登录。发车前我们到行李间取回行李,大巴却还没开门,在雨里等到11点15,司机才放乘客上车,一路往东,前往萨弗兰博卢
Taksim广场与步行街 - Istanbul Modern当代艺术博物馆 - Galata Tower - 鲁米与旋转舞的历史 - 在伊斯坦布尔看旋转舞 - 清晨从Taksim广场前往IST,离开伊斯坦布尔
从伊兹密尔飞回伊斯坦布尔,还是到阿塔图尔克机场,要去Taksim入住青年旅舍。接下来几天的活动也基本都是在Taksim所在的欧洲新区。在机场头脑发晕,没有想到去坐直达Taksim的公交bus,却还和第一天一样,坐Metro(从国内到达区走到国际到达区楼下的Metro站,20多分钟步行)从机场到Zeytinburnu,转乘T1,一直坐,经过Eminonu码头,过加拉塔桥,就进了欧洲新区,一直坐到底站Kabatas码头下车。
这时距离Taksim广场已经很近了,广场就在码头岸边的山坡之上,如果没有行李,想锻炼身体,可以随意找个上山的小路走上去,沿途都是依山而建的居民社区,如果从Taksim下山也一样,自己从山坡走下来即可。
不过我带着行李,就只能坐tramway F1线缆车了。T1转F1缆车,在Kabatas的T1站下车后不需要出站过马路,站台上就有台阶下到地下,出站、再进F1的站。我第一次送行李前来的时候,不熟悉情况,先从T1站出来了,过了马路走了一段问了路边咖啡店伙计,才又走回车站,好在不用重新进站,tram车站外马路对面有另一个地下隧道,可以进F1缆车站。F1是专门联通Taksim广场和Kabatas码头的,只有1站,但单程也要1个Jeton,我总觉得不值
缆车到站后,从地下上台阶到地面,如果有行李坐电梯就要在刚出闸机口的时候坐,再往上就没有到地面层的电梯了。上来就看到热闹的塔克西姆广场,广场大致是长方形,东西排开,缆车站和information在广场西侧,虽然不大(除了天安门广场那个据说是世界最大的广场,我去过的大广场里印象深的就是墨西哥城的宪法广场,这里也就是墨城广场一半大小),但人流如潮,广场边的公路上车流也很密集,广场上有巨大的土耳其国旗。这个区域被认为是伊斯坦布尔最具现代感的地方,有众多餐馆、商场、酒店,很多社会活动也在这里举行,例如新年庆祝活动,以及一些政治机会和游行,另外加拉塔萨雷队的球迷也总在这里聚集。这里还曾经被恐怖分子盯上过
Taksim广场最热闹的地方是西端的商业步行街istiklal caddesi(独立大街),是伊斯坦布尔的时代广场、王府井,即使夜里2-3点,这里仍然人流如潮。这条街很好辨认,因为这条街还运营着小火车,是世界上除了伦敦地铁外第二老的subway!从广场上沿着铁轨走,就走进独立大街了,大街很长,一眼望不到尽头,步行的话要走10几分钟
我在网上预定的hostel叫做chambers of the boheme (http://www.chambersoftheboheme.com/),是HI系统里review比较好的,距离独立大街很近,从广场一端走进大街,看到左手边有个麦当劳,就走进麦当劳边的小巷,步行100米,hostel就在左手边。我在从伊斯坦布尔前往萨弗兰博卢的前一天把多余的行李放置在这里了
入住时候查验完护照,交了4天的床位钱,我预定了4人间的一个床位。从行李间(就是胖老板的办公室)里提出事先寄存的行李,加上其它随身一直带着的行李,就跟着伙计来到3层的四人间,房间不大,一张上下铺,两张单人床,就显得比较拥挤了,洗手间和洗浴间是和对门的一个四人间共用
需要注意的:热水还可以,24h都有;Free wifi的密码在前台查看,但房间里没信号,楼道和前台大厅有;周边环境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距离步行街很近,坏处是周围有一些bar营业到很晚,如果房间位置不好,会比较吵;作为hostel这里竟然不提供免费早餐,要付费买,7-8TL/份,我后来也没有买过,不知道质量如何;这里也不能用HI会员卡打折!
我来的时候房间空荡荡,伙计说这个房间就是我们4个人包了,因为我的另外三位旅伴也预定了同样的hostel,同样4人间,事先和老板打招呼,把我们安排进同一房间,另3位晚上才能赶到。行李放在房间,带了随身的物品出门,已经下午2点多了,在附近找了家cafe吃饭,感觉Istanbul物价明显比前些天的地方贵。点了一份简单的toast一瓶饮料,算是便宜的了
回来后这一天还剩下下午几个小时,决定前去Istanbul Modern,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在欧洲新区,距离Taksim不远,在T1 tram沿线上Tophane站旁边(下车后往Kabatas/远离加拉塔大桥方向走200米左右,有个往右的小巷,走进去就是,路上有标志性的红色路标),座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沿海的位置。我从Taksim广场旁侧小路(星巴克咖啡厅一侧)走下山,穿过建在山坡上的居民区后,就到了T1行驶的山下大路,继续走过去美术馆,从广场到美术馆步行大概20-30分钟
这座美术馆在全土耳其都满出名的,2004年年底才建成,是由原先的仓库改建的。从大路边的小巷子走进去,穿过停车场来到美术馆入口,是个信息服务的小房子,进门也要安检,过扫描。这里每周一不开放,其它日期10am-6pm,每周四到8pm,小房子侧后是个庭院,摆了一些现代艺术雕塑
售票处在主建筑里,门票15TL/人,世界任何地方的学生可以打折到8TL。售票柜台斜对侧是纪念品店,我看完展览出来的时候逛了一下,没什么特别的产品。
这一层进门后左手边的侧翼,以及正厅,就是当代艺术品,很多是多媒体视觉艺术方面的,就不止有土耳其艺术家的作品了,也有这家美术馆永久收集的其它国家艺术作品
在当代艺术展区旁边,靠近博斯普鲁斯海峡一侧有个cafe,展厅外也有个露台,从这几处地方看海景,都是很不错的。这里还有地下层的展厅,一般是布置临时展览的,也有个图书馆,有个报告厅/影院
参观完美术馆,就沿着轻轨行驶的大道步行往回走,到Taksim山下的Kabatas码头,乘坐缆车上山,这时三位驴友也从Bursa坐船赶到了(从Bursa来往Istanbul乘坐IDO公司的快船,就在Kabatas码头),于是在广场上汇合,带着他们到Chamber of boheme青旅,在前台办理了入住手续,他们就住进同一间四人间
晚上在独立大街找了家餐馆吃饭,这里餐馆太多了,只记得有家中餐馆,吃了一次感觉还不错,没见有中国顾客,但厨师是中国人,在麦当劳和广场之间的Meselik Sk街上。之后就找了家甜品店,因为很喜欢他家的点心,后来又来了几次。叫做Saray (http://www.saraymuhallebicisi.com/) 开业于1935年的老店,各种甜品品种齐全,各种布丁最推荐,一共三层,面积很大,开到夜里2、3点
[Saray家的巧克力布丁]
在伊斯坦布尔最后一天的活动开始于中午,因为一直睡到中午12点才起来。这一天天气阴霾,一直飘着小雨,在独立大街街头的餐馆吃完饭,就出发游玩。这一天也是加拉塔萨雷和费内巴赫的同城德比,Taksim距离加拉塔萨雷主球场不远,也是它家球迷聚集地,很多人都穿着球队的队服,或者围着球队的红黄色相间的围巾,广场上有球迷聚在一起,也有小贩在售卖球队的纪念品。这一天的目的地是伊都标志性的Galata Tower,晚上看旋转舞。依然从Taksim步行下山,到Kabatas码头,再步行往加拉塔桥方向
走在Tram这条公路上,直走到Galata桥欧洲新区这边的桥头,问路边烤肉的大叔如何去Galata Tower,大叔给我指了指身后上山的小路,我一看果然很多游客在上上下下。我跟着走上去,坡度很陡,好在路不长,很快就到了山顶,看到Galata Tower了。这里的几条小路其实都是通往加拉塔塔的
这座石塔最早是君士坦丁堡在1348年建起的Tower of Christ,一共9层,建在35米海拔高度的山顶上,底层直径最大处16.45米,墙壁厚3.75米,塔的总高67米,不算锥形的塔顶就有63米,建成的时候是城市最高的建筑,虽然今天在它周围都有一些高楼了。在奥斯曼时期,这里又装修了几次,用于监控市内的火灾等,也有航空爱好者在这里试验飞行器。从外围看没什么了不起,来这里的人都是为了登顶后俯瞰伊都市容的,观景平台52米,可以俯瞰伊斯坦布尔老城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全景,虽然周围有其它高楼,但这里的观景视角依然很好
门票是12TL/人,售票亭在塔的Ground Floor,这里还有个礼品店。买票后就可以乘坐电梯了,2个电梯轮流使用,有服务员看管,上到observation平台之下2层,这里有个展板说明tower的历史等。然后自己走旋转式木阶梯上去,到了一个restaurant,在室内,四周是巨大的玻璃窗,室外的一圈就是观景台。这家餐厅的位置本来是为了游客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看景色的,但室外的平台站满了游客,室内餐厅里的客人也看不到什么。
历史上曾有画家到这里逐个角度绘制伊斯坦布尔老城的景色,拼在一起成为伊都的panorama,在塔上观景台绕了两周,虽然视野很开阔,但天气阴沉沉的阳光不足,于是就离开,走木阶梯下两层,再坐电梯下楼到底层。有的朋友是晚上来的,看夜景也不错
远观Galata Bridge]
[远观金角湾]
从到伊斯坦布尔第一天,住过的酒店、青旅和路边的travel agency就都在推荐旋转舞表演,路边也总有他们的广告,都是同一家,叫做Hadjapasha的剧场,以前是个hamami土耳其浴室。我一直到这临走前最后一天晚上,才有时间去观看。剧场在Sirkeci火车站附近,就坐tram来到这里,先在附近找了家餐厅吃晚饭,之后等到6点半就按照广告上的地图找到剧场,直接上2楼买票
演出是7点半开始,6点半开始在2楼提供茶水饮料,票价不便宜,50TL/人,大部分游客是在住处或者旅社预定的,到这里付款取票,我是在这里直接买的,因为到的早,所以不怕没有位置,实际上后来也没有坐满,不过夏天旺季建议还是事先预定
说是“演出”,其实并不确切,因为这本来是一种宗教仪式,由伊斯兰教苏菲派的诗人、哲学家鲁米(Mevlana Celaleddin Rumi)创立。鲁米出生于1207年9月30日,出生地是在今天阿富汗境内的Balkh,父亲是一位著名神学家,为躲避蒙古入侵,全家迁移,经过巴格达、麦加、麦地那、大马士革、马拉提亚、埃尔津坎、卡拉曼等地短住后,最终在1228年定居在塞尔柱突厥人所辖的科尼亚。他在这里受到教育,不仅研习伊斯兰经典,也研究其它哲学、宗教,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父亲去世后,鲁米在1231年继承父业,成为一名伊斯兰教的学者,招收了大量门徒
鲁米的思想转折点是与一个名叫大不里士的沙姆士(Sems-i Tebrizi)的苦修僧人的相遇,沙姆士将他的思想引入神秘主义的境地。相识八年之后,沙姆士去世。鲁米的思想进入了新的层面,他逐渐离开他的亲友、学生,而喜欢离群索居和沉思,在沉思中,鲁米创立了苏菲派的莫拉维教派,也即西方所熟知的“旋转的苦修僧”(Wirling Dervishes)。这是因为鲁米在创立教派的同时,也创立了一种神奇的修炼方式,旋转。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他相信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旋转着,人的构成分子也与宇宙中的地球和星球一起旋转,人出生至逝世,从年轻、长大、老去,都是一个循环,是生生不息的,犹如旋转不停。而信仰者利用自身的旋转,就能达到与神的沟通
他们的仪式后来就称作Mevlevi Sema,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intangible world heritage,今天在伊斯坦布尔看到的演出,就是原先的样子。先有一组民乐演奏,4个乐师,都用的是安那托利亚本地乐器。然后5、6位跳舞者(当然都是男性,有年长的有年轻的)穿着白长袍、戴着咖啡色高帽子登场,先由一位长老带领着入场,跪拜神灵后,脱去外袍,便开始旋转。两臂由低垂位逐渐向上到斜上举位置,右手手掌向上,表示接受神的赐福、接收从神而来的能量;左手手掌向下,表示将神所赐的能量传于大地及其他人民、广播于世间;头始终偏向右侧,面无表情,表示没有了自我,完全接受神的安排。
他们不停地转,除了“自转”,也不时围着场地“公转”,转身时白袍转成圆桌子般,很漂亮。他们要一直转到头晕脑胀才停止(演出中连着转了3次,每次持续20分钟多),他们认为在自己半昏迷时,便是与神最接近的时间。
鲁米不仅创立了旋转舞,还在生命的最后十三年中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集Masnavi,共六卷,五万一千余行。在这部鸿篇巨制中,鲁米将苏菲教义以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更易于苏菲们的理解和记忆。整部诗集都是由鲁米口述,他的弟子听写而成。鲁米就是用这样文学和舞蹈的形式,来传达自己对真主的爱,并且将苏菲的信徒们引向与真主合一的境界。现在到Konya,仍可看到纪念鲁米的清真寺、埋葬他的墓地及衣冠冢
由于演出的特殊性质,整个过程中有服务生在旁边监管,严禁拍照,在旋转舞阶段还禁止鼓掌。看了1个小时,我觉得是我有生以来看过的最无聊的演出了,不过起身离开后,就立即有一种想旋转的冲动,于是也在场子里举起手臂侧起头,转了起来,不过5圈不到就晕了...不过后来看到别人在科尼亚看演出,就不太一样,首先剧场就很大,我们这个剧场只能坐不到200人,而Konya的是个小体育馆的感觉。并且舞者也更多,我们这里5、6位舞者,Konya的是20多位!在一个大场子里翩然旋转,感受应该比这小剧场更强烈吧
从伊斯坦布尔前往埃迪尔内 - 打车到市内 - 埃迪尔内的历史与现状 - 塞利米耶清真寺 - 旧清真寺 - 三柱清真寺 - 考古学与民族学博物馆 - 埃迪尔内的Metro售票点与免费shuttle - 乘大巴回到伊斯坦布尔
最后几天住在伊斯坦布尔Taksim的时候,我和另一位旅伴一起去Edirne一日游。先到Taksim广场的Metro售票处买了车票,27TL/人for单程,乘坐免费shuttle到了Otogar大巴站。比票上标明的发车时间早了1个小时,Metro的工作人员爽快地帮我改到5分钟后出发的车!从Istanbul也可以坐火车到Edirne,但班次少,速度也比大巴慢很多,单程要3-4小时,如果早上前往,未必能在晚上赶回来
伊都往返埃迪尔内的bus班次非常频繁,白天差不多20-30分钟一班,即使这样还是满座的。两座城市距离其实并不近,240公里,可是两地间的高速公路路况非常好,路上没有停任何站,2个半小时停在埃迪尔内otogar的停车场了。这座车站位置很荒凉,在郊外距离城中心9公里的地方
下车后在车站停车场找了一圈,也没见到市区shuttle的影子,估计要等一段时间才有,于是决定打出租车,停车场外围有不少候客的司机。报价是20TL到老城区中心的塞利米耶清真寺,我还价到15,他同意了。路上经过了几片农田,逐渐进入市区了,却并不像是大城市的样子,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人口、车辆也不多。
埃迪尔内这片地区最早据说是阿加门农王的儿子Orestes带人定居、开拓的,后来在希腊时代属于色雷斯。在罗马帝国,哈德良皇帝在原先色雷斯人聚居地基础上大规模重建了此城,以自己的名字改了城市的名字叫Hadrianopolis,成为罗马色雷斯省的省府。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控制这里数个世纪,在9-13世纪被保加利亚人夺走
在14世纪被突厥人占领,成为奥斯曼领土,1365-1453年在奥斯曼攻克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之前,这里都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后来率军占领君士坦丁堡的Mehmed II苏丹就出生在这里。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就是从这里开始对欧亚各国的东征西讨的,所以这里也可以算作是奥斯曼的“盛京”,就像满清历史上沈阳的地位一样
由于位置重要,这里从希腊时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直到20世纪,在20世纪初,这里先后被沙俄、保加利亚、希腊占据,后者以此作为抵抗奥斯曼的前沿堡垒。那时这里也是众多民族混居,穆斯林并不占多数,希腊人、保加利亚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都很多
现代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这里成为土耳其的西部门户,因为距离保加利亚、希腊边境都很近。这里一直是个农业重镇,今天大约14万人口,其中73%从事农业、渔业、林业和狩猎,但除了农产品贸易,这里也开始发展丝绸、针织品等贸易。这里交通十分便利,是连结欧洲和安那托利亚的高速公路的中途站点。既然是曾经是奥斯曼的故都,这里的文物古迹就少不了,因此我才决定一日游安排到这里
埃迪尔内最著名的建筑古迹就是塞利米耶清真寺了,这就又要说到奥斯曼帝国的首席建筑师希南,一位长寿的建筑师,先后辅佐了苏莱曼,Selim II, Murad III三位苏丹,活了将近100年,到1588年夏才去世。他一共为奥斯曼贡献了三百多件作品,包括最著名的伊斯坦布尔苏莱曼清真寺(他的埋葬地),而他自己最满意的就是埃迪尔内的塞利米耶清真寺。这座清真寺,顾名思义是苏丹Selim II下令修建的,1569年开工,1575年完成。当时还在周围修建了医院、学校、图书馆、浴室等,和清真寺一起组成"Kulliye"(综合服务区?)。这里也在2011年被联合国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的网站上这样写着:“方形的塞利米耶清真寺巨大的中央圆顶与四座细长的宣礼塔矗立在城市的天际线上,俯瞰着这座前奥斯曼帝国的首都。16世纪著名的奥斯曼建筑师希南将这一建筑群视为自己最杰出的作品...清真寺使用伊兹尼克最巅峰时期出品的瓷砖作为内饰材料,代表着以这种瓷砖创造的艺术形式至今无人超越的最高成就...被视作奥斯曼时期建筑作品所能达到的最和谐的境界。”我们下车的地方在塞利米耶清真寺西边,这条路就叫Mimar Sinan Card(大街),下车是个小花园,花园西侧有Sinan的铜像
从这个小花园可以清楚地看到塞利米耶清真寺南侧的全景,和大部分皇室亲自下令建造的清真寺一样,这里也有4座minaret(宣礼塔)。花园和清真寺南门(正门)之间是一个和清真寺占地面积相当的广场,鸽子很多,也有卖纪念品、鸽子饲料的小贩,很多本地人在这里带小孩儿玩耍,也有几个大一些的小孩子在广场边草地上踢足球,看来这里是本地居民的一处室外活动中心
这个清真寺和希南的另一处作品,伊斯坦布尔的苏莱曼清真寺很像,是八角形结构,中央有个大拱顶,直径31.25米,四周四个半拱顶,由8个大柱子支撑。这种结构十分安稳,1913年保加利亚炮兵曾经炮轰此清真寺的拱顶,但拱顶太结实了,只受到轻微损伤!这座清真寺的特点是中央礼拜区Mihrab结构的创新,不像其它清真寺Mihrab只简单嵌在墙壁,这里的墙壁深陷形成凹区小室,Mihrab在正中,周围可以安置窗子采光
等参观完殿内,就到旁边的内庭去看,这里的内庭也很宽阔,四周都是拱形回廊
在塞利米耶清真寺参观完,就到中午饭时间了,在清真寺门外的Mimar Sinan大街有很多餐馆,路边还有卖软糖的小贩,这里的软糖卖法特别,几种口味的糖都制作成粘浆形态,颜色也不一样,可能是色素,盛在同一个大盆里,相互分隔开,有客人要买就用一根木棍在每种口味的粘浆上绕一圈,糖浆就裹在小棍上了,不同颜色不同口味的糖浆裹在一起,视觉上就很享受了。旅伴买了一根,说口感不好,太粘了...
随意找了一家餐馆吃饭,饭后就溜达到另一处清真寺Eski Camii去参观。沿着Mimar Sinan大道往西(下坡方向)走,路上经过粉红色的市政厅,到了南北向的主路Talat Pasa大道,过马路,就是Eski Camii
Eski Camii是土耳其语,翻译成英文是Old Mosque,建于15世纪初期,是奥斯曼早期风格,因为和成熟期的奥斯曼清真寺建筑有很大不同,风格更朴实,例如没有巨大的拱顶,而是分散开的相同大小的小拱顶(3×3一共9个)。这里也没有内庭和外庭,有两根宣礼塔minaret,起初修建的时候只有一根,后来的一位苏丹又增添了一根
清真寺门前的洗手、洗脚池]
在门口脱鞋,掀开门帘步入大殿,游客不多,也没有像其它著名清真寺那样在中央设置木栏,不允许游客走到Mihrab附近,游客可以在这里探访任何角落的,安保人员也不会阻拦。因为是9座同样大小的拱顶覆盖,所以大殿里的柱廊和拱门也都是同样大小并且等距离的,看惯了奥斯曼成熟期大拱顶结构的清真寺,看这里就很新奇。在这座清真寺里也唯一一次见到巨大幅的阿拉伯文书法,在其它清真寺可以见到写在牌匾上的,但这里是写在整个墙壁上!而且几乎所有墙壁、石柱上都有!
奥斯曼清真寺都在周围建立集市等配套设施,在Eski Camii也不例外,从清真寺走出来,左手边还有个类似的多拱顶建筑,是个市场
清真寺门前还有个精致的小花园和小广场,沿着Talat Pasa大道往前走,到十字路口过马路,就到了Uc Serefeli清真寺之前,也是埃迪尔内老城内我们要参观的第三处清真寺。这几处清真寺距离都很近,在街道上远处就能看到高高的宣礼塔,所以即使没有地图也可以找到
Uc土耳其语意为three,而Serefeli是Balcony的意思,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这里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树立起3根宣礼塔,现在有4根了,而且每根宣礼塔都有红色花纹装饰。其实这里还有个更本地化的名字,叫做Burmali Camii,这座清真寺比塞利米耶更老,但比Eski Camii年轻,也是15世纪的建筑,是Murat II苏丹下令修建的
穿过外庭,就先步入内庭,面积很大,四周是拱形回廊,都有红条纹修饰,内侧也有着精美的拱顶
加载更多
博物馆太小了,总共逛了半个小时就结束了,就原路绕回塞利米耶清真寺正面,在塞利米耶和eski camii之间的大路Talat Pasa Cad路边(靠塞利米耶一侧),有个Metro大巴售票处,门口贴着metro的标记。在Mimar Sinan大街上也有挂着Metro标志的代售点,但代售点都是要收手续费的。在售票处买了到伊斯坦布尔的车票,选了一班最近发车的5点半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到Mimar Sinan大街市政厅旁边的小停车场等着,有shuttle送到otogar
于是走回售票员说的这个小停车场,等了十几分钟来车了,但车上并没有metro的标志。上车的时候司机没要钱,却要看metro的车票,原来凭大巴车票是免费乘坐的。到了otogar才5点不到,于是在候车大厅等着,有桌椅,也有小咖啡馆卖热饮、三明治之类。我们就点了茶,我又买了toast充饥,大厅里没有暖气,不吃不喝坐着实在是很冷
5点30乘车离开埃迪尔内,赶回伊斯坦布尔,回到伊斯坦布尔大巴站后先停在一个接驳区,并排停了许多小商务车,都喷着Metro的标志,每辆车停靠位置上有个牌子,写着市内不同方位的地名,我们找到Taksim的车,找司机确认了一下,就上车了,于是回到Taksim的住处去
过夜大巴到达番红花城(从大巴站转车前往老城)- 到达酒店却暂时无法入住 - Cinci Han旅店 - Hanim Sultan餐馆遇到过于热情的大叔 - 两座清真寺 - Kaymakamlar Gezi Evi博物馆 - 回酒店补觉 - 前往卡帕多西亚
现在回首看整个行程,萨弗兰博卢/番红花城似乎是最不像旅游景点的一处地方,但当初设计行程的时候,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把这座安那托利亚中北部的小山城加入了计划,因为那时我就觉得,在这里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体验,乘大巴从伊斯坦布尔前往萨弗兰博卢的路上,我这份期待变得愈加强烈
Metro的大巴远没有预想那般舒服,勉强蜷缩起来,也始终无法安眠,早上5点多的时候,朦胧中被服务生叫醒,已经到站了,提了行李下车。萨弗兰博卢包括古城区部分加上现代城区部分,大巴站建在郊外,有辆免费shuttle早就等在大巴旁边,它负责把乘客们带到Safranbolu城里的metro办公室/售票处
Metro售票处有个工作人员在值班,我和旅伴在这里买下一天去Goreme的车票,没有直达车,只能在安卡拉转。所以买票的时候,时刻表要搞清楚,另外早上大巴车站乘客很少,值班人员经常没有零钱,所以买票的时候或者刷卡,或者准备足量零钱
预定的cesmeli konak在前一天发邮件给我,说因为时间太早,无法派车到巴士站来pick up,只好让metro的那位老兄帮我们打了电话叫出租(土耳其的巴士站一般都负责帮忙打电话联系旅馆、出租车,他们有所有主要旅馆和出租司机的电话号码)。坐出租到老城区(叫做Carsi),司机主动打表,到Carsi中心广场价格10TL,和之前了解到的价格一致。Cesmeli Konak就在广场边一条石子路巷子里,出租司机一般不愿意开车到巷子里,只好自己拎着行李来到酒店
说是酒店,其实更该算是民宿、客栈一类,这整个古城里就没有日常概念的酒店,都是奥斯曼特色老建筑、民居,改造成旅店用途。这种房子一般特点是一层不开窗,二层比一层大,靠木结构支撑,外墙也一般都刷成白色,这些木楼也就是萨弗兰博卢最著名的东西了
旅店有个中年男子在值班,我们就check-in,确认了房间和价格,伙计说本来下午2点才可以入住,但看我们坐了一夜车,就宽松一下,却也要上午10点才可以,但可以在lobby坐下休息;我又问了早餐,说是下一天的才包括在房费里,这一天如果在这里吃,要15TL/人,我们觉得太贵,就没要,第二天看到早餐的样式觉得确实不值15里拉。这位伙计英语水平实在有限,能进行最基本的沟通已经很难为他了,我们也就没再多说什么,不过后来才发现其它伙计英语更差,毕竟不是土耳其最一线的景点,整个镇子里英语流利的人都不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喜欢说一句"No Problem",但这时候可能意味着真的有problem了)
我们就在lobby休息,也有公用洗手间,洗漱收拾一下。这位伙计也算很热情了,端来两杯土耳其红茶,后来又出去买面食,在早餐时候提供给客人的,是一种土耳其特产的裹芝麻的面圈叫做Simit,回来后还分给我们一圈,后来还给我们炸了一盘薯条
我在旅店里实在坐不住,就独自拎着相机出来,在附近街巷溜达,夜色还很深,一切建筑都还在酣梦中,路灯照亮了凹凸不平的石子路,让我能顺利行走,街面上十分冷清,没有人迹。我想也许了解这样一座古城最好的时刻就是在深夜,当代的喧嚣都收敛于无声,而往日的故事就由这老房子、老街巷款款诉说。
萨弗兰博卢的名字来自希腊语,Saframpolis/Σαφραμπολις ,其中Saffron就是番红花的意思,polis大家都知道在希腊语里表示city,萨弗兰博卢盛产番红花,并且是番红花贸易集散地,(直到今天萨弗兰博卢以东22公里的Davutobasi还是世界闻名的番红花出产地,)所以得名
今天的萨弗兰博卢市下属于Karabuk省,距离黑海100公里,距离首都安卡拉也只有200公里,2000年统计人口47257(其中31697城镇人口),面积1000平方公里,分为老城和新城两部分,老城在山谷之内,新城在更高海拔的平地上建起,在老城以西2公里。新城只是一座现代城镇,而老城(也叫Carsi)则对海内外游客有巨大的吸引力,它保存了众多古建筑,1008座登记在册,包括清真寺、土耳其浴室、墓葬、民居等,其中的几百座奥斯曼民居已经是土耳其少有的景观,在土耳其其它地方很难见到。这里在1994年因为对奥斯曼时期老建筑、民居等的完整保存而成为UNESCO世界文化遗产
溜达回到旅店,一直等到9点多,估计镇子上的景点都该开门了,就把行李放进储藏间,带着随身物件出门,不幸阴云密布开始下雨了,而且很快就下大了,只好撑起伞
很多朋友都和我说,来到萨弗兰博卢,并不适合按传统方式,罗列出景点然后一处一处“签到”,最好是随心所欲地在小巷中散散步,在咖啡馆里喝喝咖啡、泡杯茶,都是很不寻常的体验。不过在这样做之前,我还是翻了LP书,并且在住处前台拿了地图,上面有推荐的景点,综合一下,挑出一些老建筑去探访一下
从cinci han出来,就开始找餐馆吃饭,一位街边的老人很热心地领我们走过一条街,转弯来到一家叫Hanim Sultan的餐馆。老板还不在,是个女服务生招待我们进去,没有其它客人,店面也很小,一切摆设都像是居家的样子而不像是个餐馆,厨房都没有单独分隔开,而就在餐厅的一个角落里。进门就看到烧柴的火炉和烟囱,像极了我小时候在北京郊区居住时候烧煤的火炉,后来这种火炉我们又在卡帕多西亚、帕姆卡莱见到,看来是安那托利亚地区过冬的通常装备
点菜是个麻烦事,因为服务生完全不会讲英语,菜单上有照片但很多菜品仅凭照片是看不出所以然的,例如裹馅儿的面食,虽然有英语但也过于简单无法解释清楚,我只好用旅伴的手机通过3G上网google(幸好她买了本地电话卡和data流量),查明了一种叫Icli Kofte的食品,应该是土耳其特产了,炸制的,外观像土豆,外层是面,里面有肉馅儿,我就点了这个,后来证明非常好吃
旅伴也点了一份主菜,还点了茶,我们刚开始吃,老板就回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的土耳其大叔,看到我们这两个仅有的客人,就热情起来,现是站着和我们聊了几句,然后要和我们合影,接着干脆就搬了把椅子坐在我们桌边,一边看我们吃一边聊天。他英语水平实在有限,只好连说带比划,还拿来纸笔写写画画,这样勉强能沟通。他又拿了很多水果,有石榴、橘子、葡萄、柿子、核桃...一再和我们示意,是礼物,不要钱,随便吃,还教给我们这些水果用土耳其语怎么说,等我们吃完正餐,他竟然都要掰了石榴、橘子亲自往我们嘴里送了,并且催我们吃柿子,吃到舌头发麻。遇到这样过分热情的主人,也满难缠的
后来看他没有放我们走的意思,我们只好说还有其它的安排,不能多待了,他就要给我们免单,整顿饭都要白送了,但我们还是坚持付了钱,然后告别了他,他用亲吻大礼来送别我俩。如果哪位亲想领教一下热情的土耳其大叔的待客之道,可以去这家Hanim Sultan Restaurant,就在Cinci han门口正对的小巷,走到底往左拐,就看到了
饭后仍然在附近转悠,先来到一个小清真寺Koprulu Mehmed Pasa Camii,顾名思义就是纪念这位帕夏(Pasa, or Pasha)而建的,帕夏在奥斯曼是敬语,类似英国的“勋爵”,当然这些人一般也是帝国行政系统里的高官,通常是总督、将军等。这位Koprulu Mehmed帕夏(1575-1661)是奥斯曼在阿尔巴尼亚的最高长官,建立了阿尔巴尼亚的Koprulu王朝(有点中国诸侯割据的感觉)。他在奥斯曼内部曾任Grand Vizier大宰相,在军政方面进行改革,增强了军事力量,后来在对哥萨克、匈牙利、威尼斯人的战场上也屡立战功。而这座清真寺却不大,异常清净,脱鞋走进殿内,听到旁侧隔间有人在说话,但大殿里不见人迹
距离这座清真寺不远,就是另一座Izzet Mehmed Pasha Camii,这位Izzet Mehmed是18世纪奥斯曼帝国的Grand Vizier,是萨弗兰博卢本地人,这座清真寺就是他本人委托在1794-98年建的,也是因为萨弗兰博卢出来的名人不多,他才得到这个荣耀,实际上他的政绩实在是乏善可陈
这座清真寺的建筑从外观看比刚才的清真寺大了很多,可惜内部装修,暂不开放,这里建在地势稍高的地方,平台之下就是一条小街,有不少老房子
两座清真寺附近就是market place,虽然游客极少,纪念品店还都开门了,伙计和老板闲坐在门口看摊儿,卖的东西主要土耳其软糖、土耳其茶等常规纪念品,也少不了卖番红花的,钥匙链等纪念品则很有本地特色,这里有很多做成奥斯曼老房子样式的模型,小一些的做成钥匙链,我看着好玩,就花1TL买了一个
[木楼内的奥斯曼民俗展览]
加载更多
在Kaymakamlar Gezi Evi参观的时候,雨已经停了,从这里离开,就原路返回酒店。已经可以入住了,由一位包头巾的大妈带着,套了鞋套,上楼来到房间。奥斯曼的老建筑在外观看很特别,内部也是木制阁楼结构,感觉很新奇,印象里还从来没有住过这样的旅店
综合体验来说,这家cesmeli konak的好处:公共空间很大,除了一楼有lobby,二楼靠窗的位置也有长椅,晚间我就到这里来看书;伙计都很热情也很随和;wifi免费且很好用,速度很快(因为淡季房客少?);缺陷也很明显:来的时候和走的时候都没有提供大巴车站接送;伙计英文都太差了;暖气只有晚上有,白天房间里freezing;房间面积太小,放了床和茶几之后就没什么空间了,厕所和洗漱间是分开的且都很小,感觉厕所里除了1个马桶已经没有多余下脚的地方了。总结起来,50欧元的价格应该还能找到更好的
回到酒店后就开始补觉,即使天晴了太阳出来了也懒得再出去看风景、拍照了。到天黑后才出去吃晚饭,Carsi小广场附近有很多民俗酒店,很多都配有厨房,我们随意挑了一家,点了常规的烤肉和rice pudding,旅伴点了turkey pizza,有点像是中国的肉馅馅饼。
等到第二天早上睡到自然醒,到一楼用餐区,不是自助餐,是来一个人做一份,所以费了一些时间,有煎蛋、面食、炸薯条,没有肉类。吃完饭收拾东西退房,酒店依然不能提供shuttle服务送到大巴站去,帮忙叫taxi又一直不来,我们只好自行到Cinci Hamami的小广场上,招呼了正在候客的taxi(这里即使晚间也常有taxi候客的),乘这辆车到metro办公室去。打表只花了9块钱,比来的时候少1块
在metro办公室前乘坐shuttle到来时下车的大巴站,空空的大巴已经在停车场等着了,到10点半就开车了,先到了Karabuk,之后才开往安卡拉,出了市区之后,在山坡上最后又看了几眼这个寻常而又特别的山城,车一转弯,就彻底告别了萨弗兰博卢
乘坐一整天大巴由番红花城来到卡帕多西亚 - 卡帕多西亚的历史与现状 - 入住kelebek酒店 - 半天时间的红线自助游计划 - Pasabagi蘑菇岩石 - Open Air Museum - 瓦罐肉
从萨弗兰博卢到Goreme/卡帕多西亚,一整天都在大巴上度过,先到安卡拉,再转车去Goreme,两班都是Metro-class,一路上翻山越岭,在某些路段内都能看到雪了,耳畔也开始有海拔升高的挤压感
安卡拉的转车很简单,大巴站不在城内,下车进入大厅后,走楼梯或者乘扶梯上两层,就到出发层。这里有各家大巴公司的柜台,可以询问工作人员到需要乘坐的大巴在哪个gate(土语Peron)。这里也有很多小卖部,贩卖食品饮料。
大巴到了Nevsehir,就到了终点站,全体乘客都必须下车,去Goreme的(全都是游客)换乘旁边的free shuttle车。虽然车票上写的是到Goreme,但并不代表大巴真的开到Goreme
卡帕多西亚这个名字,现在已经少见于官方文件了,与其说是地理概念,这更多的是一个指向历史的名词。但大家仍然喜欢用卡帕多西亚这个名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词眼,对于人类很长一段时期的历史,意味着太多太多
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卡帕多西亚地区,基本等同与今天的Nevsehir省。几百万年前,邻近的都是活火山,火山喷发形成了特殊的地貌:首先喷出的大量岩浆迅速冷却、钙化,就凝成风化岩层,这种岩层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易于受到腐蚀;之后的喷发,造成玄武质火山岩覆盖其上,这一层就坚硬得多也更耐腐蚀。年长日久,岩石在阳光的暴晒和风霜雨雪的侵蚀之下,松软的风化岩层剥蚀殆尽,在地上形成峡涧沟壑,在地下形成暗流岩洞。比较坚实的玄武岩部分残留下来,则形成千姿百态的岩石,其中有壁立千仞的悬崖,有蜿蜒数十里的褶皱,更多的则是像蘑菇、树桩、尖塔一样的岩石。这片有着神奇地貌的土地,很久以前就有人定居了,并且定居在此的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充分利用了这里独特的地质结构,来达到特定的目的。故此这里的地形地貌就与人类的定居历史交融起来,成了人类文明史上奇异的一笔
早在公元前20世纪,赫梯人就在这里建立统治,那时他们就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建地下城了,因为柔软的风化岩层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已经形成的地下溶洞又可以作为施工的基础,那时地下城只作为食品、酒类的储藏间用。公元前6世纪初,波斯人占领并名义上统治这一地区。到公元前四世纪开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到此,他死后他的部将最终驱逐了波斯势力,在这里确立了希腊人的统治。在300多年时间里,这里频繁更换着统治者并且内乱不断,也在实际上形成了罗马和东部的亚美尼亚等国家之间的缓冲地带。到公元17年,这里的君主被取消,最终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罗马推崇多神教,对纪元初在巴勒斯坦地区兴起的基督教进行残酷镇压。其时,以著名使徒圣保罗为代表的耶稣基督的第一批信徒离开耶路撒冷,来到地势险要的安那托利亚中部地区,将这里命名为“卡帕多西亚”。他们发现这里十分适宜藏身,于是在这里建立了小亚细亚的第一个基督教区,开凿石窟修建教堂,并且也利用地下城,一方面藏身,一方面也改造成有一定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
公元4世纪初,广泛传播的基督教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君士坦丁大帝及其继任人宣布了基督教信仰的自由并且鼓励传教活动。但卡帕多西亚仍然吸引着很多信徒,那时以圣巴西尔为代表的不少为“接近上帝”而追求苦行、隐修生活的信徒来到这里,住进前人开始开辟的石窟、地下城,形成了隐修式基督教社会,更多的教堂也在山岩洞穴中修建出来。
到公元8世纪初,基督教内部爆发教堂中是否应该使用圣像的激烈论争,激起了新一波宗教迫害热潮,卡帕多西亚再次成为一些基督教教士和教徒的避难所。公元9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入侵,大批基督教徒逃离,卡帕多西亚又成为滞留下来的少数基督徒躲避异族和异教迫害的避难所。从7世纪之后,亚美尼亚在本地区的势力也急剧扩张,和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势力相抗衡,最终将卡帕多西亚靠北的一部分分裂出去了,这部分成了亚美尼亚Cilicia王国的一部分,后来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加入了十字军成立的国家。
从11世纪末开始,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人侵入安那托利亚,先是起源于科尼亚的塞尔柱突厥人,再之后是Karaman的塞尔柱突厥人,到12世纪晚期基本已经控制了卡帕多西亚地区,到15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卡帕多西亚的当地居民纷纷改信伊斯兰教,坚持信奉基督教的希腊人几乎全部撤离,基督教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渐趋消弭。同时奥斯曼政府建立了新城市Nevsehir,逐步取代之前的基督教社区成了卡帕多西亚的中心,直到今天
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作为兴隆几百年的小亚细亚基督教中心的卡帕多西亚逐渐被世人遗忘。1907年,一位法国神父来到这里,发现山岩和石柱上那些奇特的教堂和修道院,以及那里遗存的大量宗教壁画。他像着魔一样进行勘察和研究,并出版专著将这里介绍给西方宗教界和学术界,其罕见的人文价值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课题,也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如今,虽然石窟中的教堂和修道院早已成为历史遗迹,但卡帕多西亚地区的人们仍然利用天然的柱石建室造屋。在Goreme等村镇内,人们几乎把所有的石柱都拦腰掏空,地上铺上地板,顶上描上彩绘。这些融自然美和人工美于一体的石屋,颇似我国陕北开在黄土上的窑洞
从Nevsehir大巴站到Goreme只有9公里路程,很快到了Goreme镇中心,有个小广场,路边有Metro办公室,车子停下,有些游客不下车,因为小巴可以送到酒店去?我们想看看能否先买了到帕姆卡莱的车票,就下车了。又在下雨,而且雨势不小,刚下车衣服立即被打湿,只好快速撑起雨伞
因为连着坐Metro几次了,就想着到Pamukkale的车换一家公司,换成据说仅次于Metro的第二大公司"Pamukkale"家的。是的,这家公司名字就叫Pamukkale,就像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大巴公司,我们路上听到见到的有Safran, Nevsehir,等等,只是规模有大又小罢了,其实服务都没什么太大的差别。Metro的售票员告诉我Goreme没有Pamukkale家的车,也没有他们的办公室、售票处。我就只好打听了Metro的票价和时间,暂时记下稍后再做决定。然后Metro的人就爽快地帮忙给预定的Kelebek酒店打了电话,很快酒店的车就来接了
来接我们的是一个年轻伙计,英语格外流利,他一边开车一边介绍了Goreme/Cappadocia的基本信息,镇子的大致orientation,酒店的位置,等等,也打听了我们后几天的安排。其实镇子很小,酒店只要在镇子里,从镇中心都可以步行到达,10分钟之内,但Kelebek位置有些别扭,大家都推荐这里因为地势高可以看风景,但地势高也意味着房客从镇子里要爬个大坡才能到酒店
车子停在酒店门口,路上也看到其它一些酒店,发现都是建在坡地之上的,Goreme一带本来就地形怪异,很难找到一块大平地让人建造寻常的building(所以这里也没有crown plaza, Holiday Inn一类的酒店),这些酒店就都采用本地特色的石窟房间作为客房、lobby等,需要大一些空间的餐饮区、cafe就在更高处用木板搭平台。所以这里的客房每间和每间形貌都不一样,就像这家Kelebek,在网上挂出了每间房的照片,标了单独的价格,预定的时候就要指明具体哪间房的。当然也无所谓第几层,都是分散开的
这家酒店的服务流程满特殊的,伙计先带我们进房间,因为预定时已经指定房间了。和网上照片一样,很宽大,虽然是两张床的房间,但还有个长沙发,完全可以再住一个人。卫生间也很宽敞,另外还看到有可以生火的壁炉,伙计说是真的,不是装饰,如果我们愿意可以烧的(虽然有暖气供应)。印象里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只有wifi不好用,房间里搜不到信号,即使lobby都没有信号,只能到餐饮区去上网
放下行李后就带我们参观了一圈他们的酒店,哪里是lobby哪里是餐饮区(24小时开放,但厨房只开到9点半)哪里可以看风景等等。然后就到前台check-in,检查了护照,介绍了附近的景点,也推荐了热气球、tour等,和传统的红绿线tour不同,它家有自己的tour,大概是红绿线拆开又重新组合的,也是分成3条线路,不过把open air museum甩出去了,每条路线和常规旅行社的红绿线tour价格相仿,我觉得各有千秋,就还是选择传统路线,并且红线自己游玩,绿线再报团。
和在Safranbolu的酒店一样,check-out时候交款,入住的时候不需要,但我确认了之前的房价,并且确认了如果付cash可以便宜20%的政策
后来在酒店住了两个晚上,里里外外也都转遍了,觉得即使不是旅游,只在这酒店住三天五天也是不错的。这里除了客房、餐饮区、cafe这些有明确功能的房间,还有很多面积很大的公用房间,有沙发,也有电脑,还时常有猫咪光顾,就在这里坐上半天,喝喝咖啡,看看书,或者约几个好友一起坐坐聊聊天,也都不错
上图:[在酒店观景台看Goreme镇子的夜景]
回房间收拾好行李就到镇子里吃饭,也许是淡季的原因,虽然才晚上9点多,镇中心街道上也不见人迹,大部分travel agency也关门了,好在餐馆还都开着,零零散散坐了些客人。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撑着伞在这镇子里穿过,怎一种冷清萧瑟呀。我们在众多豪华酒店中找到一家看起来不甚高档的,解决了晚餐
到Goreme的第二天,一早可能4、5点左右旅伴就起床去热气球了,报了酒店推荐的一家热气球公司,Goreme本地一共有20多家热气球公司,价格100欧-120、130欧之间,服务质量也稍微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飞行员技能可能有差异。我一直睡觉也没醒,等自然醒起床的时候已经9点了,想到另一批驴友要9点多就来汇合,赶快洗漱收拾,出门的时候看到雨已经停了,虽然多云但天气晴朗
正在看周围的风景,几个从法国赶来的驴友已经出现在我面前,他们入住了另一个房间,行李刚放下。我们就一起去吃早餐,早上去坐热气球的旅伴也早就回来了,也正要准备吃早点。这里的早点不如我在伊斯坦布尔住的第一家酒店,虽然丰盛但没有肉。早餐后刚来的旅伴回房间收拾行李、洗漱,到大家都可以出发的时候已经中午11点了
[在酒店内闲逛]
[酒店的观景台可以看到Goreme全景]
好原先计划自助游玩红线也是很flexible的,必去的景点只有open air museum和蘑菇山Pasabagi,至于Rose Valley等地的徒步,可有可无。我计划打车前去Pasabagi,因为距离最远(有本地bus可以到,但并不频繁,需要等车时间较久),然后再打车回到镇子方向停在Open Air Museum,参观完Museum再步行回到镇子里。老板也建议这样行动,有旅伴想租车自驾,但租车费用太贵(100里拉+油费),况且已经到中午了,租车只能按天收费,这样就很亏。所以就一致决定打车了,老板主动提出可以帮忙叫一辆商务车,我们一共5个人可以坐的舒服一些,到Pasabagi,司机在停车场等着,然后再把我们送到Open Air Museum,一共60TL,这个价格比自己打车贵了一些,因为前一日问travel agency的大叔,以及酒店老板一开始说的,40-50里拉就够了。也许是因为车型不同吧,所以费用增加了
从镇子到Pasabagi路上花了10分钟左右,沿途风景也不错,昨晚前来的时候路边一片漆黑无法看到,今天这些奇异的地貌才逐步展示在眼前,尤其是不同颜色的地层沉积,像极了我在美国去过多次的犹他、亚利桑那一带。到了Pasabagi,司机把车停在停车场,这里已经有一些旅行团的大车了,也有不少小摊贩在这里做买卖,但这里并非官家或私营的公园,没有人卖门票,随意参观。
卡帕多西亚各种奇异地貌多是由地层堆积形成的,其中mushroom rock是最特别的一种,而Pasabagi就是这种岩石最集中的区域。如前面提到,这种地貌的形成也起源于火山喷发,柔软的风化岩层和坚硬的玄武质火山岩的堆叠。随着时光流逝,玄武质岩石碎裂、疏松,将松软的风化岩重新暴露,于是除了被玄武岩象伞一样仍然遮盖住的部分外,风化岩石层其它部分都被雨水等侵蚀掉了,形成阵列排布的陡峭而挺立的石柱,也就是mushroom rock,这种石柱矮的1-2米,高的40、50米,而在石柱之间,有蜿蜒曲折的峡谷,仿佛迷宫一般,小溪流经其中,就有了谷底的绿洲,和四围干涸突兀的谷壁形成鲜明对比。地质学上这种岩石还有很多名字,例如fairy chimney, earth pyramid等等。在美国西南地区,叫做Hoodoo,著名的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就是这种地貌集中的地方,在美国当地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每个挺立的Hoodoo岩石,都是一个印第安战士的化身。
[到Pasabagi沿途风景]
幸好原先计划自助游玩红线也是很flexible的,必去的景点只有open air museum和蘑菇山Pasabagi,至于Rose Valley等地的徒步,可有可无。我计划打车前去Pasabagi,因为距离最远(有本地bus可以到,但并不频繁,需要等车时间较久),然后再打车回到镇子方向停在Open Air Museum,参观完Museum再步行回到镇子里。
老板也建议这样行动,有旅伴想租车自驾,但租车费用太贵(100里拉+油费),况且已经到中午了,租车只能按天收费,这样就很亏。所以就一致决定打车了,老板主动提出可以帮忙叫一辆商务车,我们一共5个人可以坐的舒服一些,到Pasabagi,司机在停车场等着,然后再把我们送到Open Air Museum,一共60TL,这个价格比自己打车贵了一些,因为前一日问travel agency的大叔,以及酒店老板一开始说的,40-50里拉就够了。也许是因为车型不同吧,所以费用增加了
从镇子到Pasabagi路上花了10分钟左右,沿途风景也不错,昨晚前来的时候路边一片漆黑无法看到,今天这些奇异的地貌才逐步展示在眼前,尤其是不同颜色的地层沉积,像极了我在美国去过多次的犹他、亚利桑那一带。到了Pasabagi,司机把车停在停车场,这里已经有一些旅行团的大车了,也有不少小摊贩在这里做买卖,但这里并非官家或私营的公园,没有人卖门票,随意参观
[到Pasabagi沿途风景]
卡帕多西亚各种奇异地貌多是由地层堆积形成的,其中mushroom rock是最特别的一种,而Pasabagi就是这种岩石最集中的区域。如前面提到,这种地貌的形成也起源于火山喷发,柔软的风化岩层和坚硬的玄武质火山岩的堆叠。随着时光流逝,玄武质岩石碎裂、疏松,将松软的风化岩重新暴露,于是除了被玄武岩象伞一样仍然遮盖住的部分外,风化岩石层其它部分都被雨水等侵蚀掉了,形成阵列排布的陡峭而挺立的石柱,也就是mushroom rock,这种石柱矮的1-2米,高的40、50米,而在石柱之间,有蜿蜒曲折的峡谷,仿佛迷宫一般,小溪流经其中,就有了谷底的绿洲,和四围干涸突兀的谷壁形成鲜明对比。地质学上这种岩石还有很多名字,例如fairy chimney, earth pyramid等等。在美国西南地区,叫做Hoodoo,著名的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就是这种地貌集中的地方,在美国当地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每个挺立的Hoodoo岩石,都是一个印第安战士的化身
关于本人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的游记,请见 《美国国家公园(七)印第安战士之魂--Bryce Canyon NP》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0ecbc0100u113.html
虽然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同类岩石形态近似,但也有显著的差别,是在色泽上。石柱的颜色是随着沉积的矿物质而变化,有的同一石柱上不同沉积层显示不同的颜色。就说美国犹他的Bryce Canyon,石柱的颜色是从白到金黄色的过渡,而卡帕多西亚的则是灰、白颜色
[Pasabagi附近的原野]
asabagi区域很小,如果不是一直在拍照,本来30-40分钟就可以看完了,但我们拍照多,在很多地点轮流摆姿势拍,所以耗了1个多小时才回到停车场,司机一直在等着。停车场边除了有卖纪念品的摊位,也有个小餐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觉得到下一站Open Air Museum去吃中餐吧,后来就很后悔这个决定了
司机往镇子方向返程,停在Open Air Museum门口的停车场,我们付了60里拉,司机就开车走了。我们进museum参观,门票15里拉/人,有一位驴友租了audio,没有中文的,只有英法德意日文等。结合后来我的经验如果不去dark church的话还是不需要的,因为除了dark church其它的参观点都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偏偏dark church没有,那里也不单独租audio
进门就是一个官方经营的纪念品店、咖啡厅,也可以在这里上厕所for free,我们在售票处之外看到两个卖纪念品的摊子,附近就完全找不到餐馆了,看来餐饮生意被Open Air Museum官方包了,只能在这个cafe里解决。看了一眼菜单,实在太贵,又不是特别饿,我就没有买任何东西,旅伴也是买了些点心、茶就ok了,纪念品当然也没必要在这里买。所以建议大家还是避免在Open Air Museum用餐,或者自带,或者在来这里之前解决
说起Open Air Museum,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那时候罗马帝国迫害基督教徒,圣保罗等第一批基督耶稣的信徒为躲避迫害而从耶路撒冷辗转来到小亚细亚,来到卡帕多西亚,这里的奇特、险要的地形很适合藏身,就以Kayseri和Malatya为中心,建立了基督教社区。信徒们利用前人留下的地下城,也自己在岩石峭壁开凿石窟教堂,就是今天在Open Air Museum看到的
到公元4世纪的时候,东罗马帝国已经不迫害基督徒了,这里又有了新的功用。那时有三位基督教史上著名的使徒来到这里:Kayseri的主教St Basil, 他的兄弟St Gregory of Nyssa, 以及St George of Nazianus,他们在这里建立了隐修制度,和信徒一起住进在岩壁石窟中建造的修道院,这里与世隔绝,他们每天在这里做祷告静修,Open Air Museum的石窟建筑就成了他们隐修的场所,后来在附近的Ihlara valley等地也有相仿的隐修团体出现。在他们之后,到10-12世纪,这里又形成了一次隐修的高潮,大批信徒来这里体验先辈的隐修生活,今天看到的Open Air Museum在山壁间的大部分石窟建筑(11座教堂,储藏室,厨房,饭厅,等等),就是这个时期维修或新修的。很多教堂也座位墓葬使用,隐修的信徒中有一些人,死后埋葬其中
进门后,随着众多游客,很多还是导游带领的团队游客,沿着修整的步道前行,左手边看到的叫做Nunnery,有6-7层高的石壁建筑,是个综合用途场所,包括储藏室、餐厅、厨房等,不知为何不对外开放
再往前,就来到的St Basil Church,顾名思义是纪念公元4世纪率先到此隐修的St Basil的,空间不大,前厅和正殿由2道拱门隔开,前厅有墓葬,正殿有保存完好的壁画
绕过St Basil Church再往前,就到了Apple Church门口,从这里要钻个小石洞才能入内。这个教堂有个中央拱顶,四个column,地面是十字架型,11-12世纪的壁画仍然色彩鲜艳,题材来自圣经,以及亚伯拉罕、基督的生活
穿过Apple church后背面就是St Barbara Church,是11世纪下半期的建筑,也是十字架的地面构型,两根大柱子,顶上有多个dome,墙壁和顶上的图画都是单纯红色勾勒的图案,有神话的动物、军队的标志等,很神秘
圣芭芭拉教堂东南侧(沿步道前行方向)正对着的就是著名的Church with Snake,结构很简单,是线型plan,分前后两个chamber,前面的屋顶是拱面,后面的是平顶,墙壁上的壁画是11世纪的,直接画在墙上,描绘有手持书籍的基督、君士坦丁大帝和Helena,之所以叫做“蛇教堂”,是因为有一幅壁画描绘St George和St Theodore在杀死一条蛇
从snake church门前,可以完整地看到整个东北侧的石壁,同样是密密麻麻的很多黑洞,都是石窟教堂或其它功能的建筑,可见当时这个隐修社区也是不小规模的
沿着上台阶的步道走上东北侧“建筑群”,先看到的是refectory,一组三个房间,分别是储藏室、厨房,和教堂相比这些房间就很简朴了,也没有壁画,房间结构也很简单
从refectory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dark church,12世纪的建筑,因为太著名了所以要另付费,有两个旅伴没有进去,我和另外两个旅伴每人花8TL,从阶梯走上去进入教堂参观,LP上写到这个教堂是非常值得参观的。这里面积不大,和其它教堂石窟也比并不大很多,但满墙壁的壁画都尽最大的可能复原了,色彩明显比其它没有尽完全修复的教堂要鲜艳很多倍,步入其中感觉是看到了原始的、原汁原味的隐修教堂。旅伴租的audio有用了,这里的壁画虽然多,但竟然都没有文字解说,标题都有,包括了众多经典的题材,这里是严格禁止拍照的,小教堂里有2个安保大叔一刻不停地盯着
从Dark Church出来,沿着步道往前走转过一个转角就到了St Catherine Church,11世纪修筑的,壁画很少,只有正殿有一些,内部黑乎乎的完全无法拍照,前厅有9座墓穴更加重了阴气重重,我转了一圈赶快出来了。继续往前,赶上另外两位旅伴,就见到有个小空场,空场旁又有个2层楼高的木阶梯,通向一个叫Carikli (Sandals) Church的石窟教堂,很多人在阶梯上下,我挤上去到教堂门口看到里面正塞了个团队,除了人脑袋什么也看不到,我担心这么多人会把我挤扁,就赶快下来了
从这里环顾四周,附近的地质景观看得十分清晰,想当初在美国西南各州游玩,就不知道该用什么字眼来形容那远远超乎常识的地质场景,也许可以说是“异域”吧,如今在卡帕多西亚重新寻得这种感受。在现代文明都市中待久了,想象力就萎缩得厉害,非要用这种最具原始感染力最具挑战性的风景,才能把原本无极限的想象力重新激发出来,这样整个人都觉得年轻了。虽然是下午了,还有热气球在腾空飞起,冷不防地就从某座山岩背后钻出来,于是,这里更像外星球了
这些就是公园范围以内主要景点了,从公园原路离开,走了不到100米就看到右手边还有个石窟church,这也是Museum范围之内的,凭museum的票入内。这个教堂叫Buckle (Tokali) Church,面积还算大的,有4个chambers,时间上可大致分为new church和old church,壁画最早的是10世纪的,这里的壁画相对其它教堂更系统地绘制了基督的生活
看完open air museum所有景点,大概下午3点半,一共在museum中待了2个多小时,也没有时间去rose valley徒步了。但也没有立即回到镇子去,从Open Air Museum出来的路经过Buckle church后继续往前走,右手边有一座小山,就爬上小山转了一圈
从Open Air Museum回镇子就在museum门口沿着大路步行,留心过往车辆即可,20-30分钟足够了,到一个丁字路口往左转,就进镇子中心了。我们先去Metro的售票处买了下一天前往Pamukkale的车票,45TL/人,大巴直接到镇子上来接人,不需要到Nevsehir大巴站去。没有回酒店,直接就去了网上推荐的Dibek餐馆吃饭,主要是品尝瓦罐肉Pottery Kebab
进了Dibek餐馆一看,布置十分有本地特色,分隔开的一个个包间都是cave room,老板先要大家脱鞋,天气太冷我们就要求老板找了一间不需要脱鞋的。这件隔间旁边就是酒窖,都是餐馆自家酿的酒,存在这个cave里。菜单上主要就是瓦罐肉,这种食品即使土耳其也只有在卡帕多西亚才有,把肉和菜盛在瓦罐里密封,在大坑里焖熟,可以做鸡肉、羊肉、牛肉等等。没有像原先了解到的需要提前3个小时预定,临时order就行,28TL一罐,半个多小时就上菜了。老板亲自上菜,5个人每个人点了一个瓦罐,老板手执小锤,在罐口轻敲,就把原本封死的盖子敲松,然后就可以扮下来,焖肉连同菜一起直接倒进盘子里。味道和在中国很多地方吃的炖肉比较像,但制作过程乃至上菜的过程都还是满特别的,有旅伴问老板能否到厨房参观,被婉言谢绝了,看来这个制作过程还是保密的
吃完饭就在街上找travel agency,报名绿线tour,以及另外几位新来的同伴也要坐热气球,问了几家旅社,green tour的价格最终砍到80TL/人,在同一家店热气球也砍刀90欧/人。大家当场报名,但只有green tour付了全款,热气球只付了少部分deposit,旅社的伙计也不太在意,收款后给了收据作为ticket,说好第二天清晨有人接热气球,早上9点半一家叫Andromeda的公司导游来酒店接人,tour是这家公司提供的。这些事情都落实清楚了,才回到酒店去
绿线tour:Panorama viewpoint - Derinkuyu地下城 - Ihlara峡谷 - Selime修道院 - 鸽子峡谷 - 缟玛瑙石加工店 - 乘坐大巴前往Pamukkale
清早另一批旅伴去坐热气球,我继续睡大觉,到8点多才起床,去餐厅吃早餐的时候碰到坐热气球回来的旅伴,看起来都满开心的,穷人我坐不起就只能xmjdh了。吃完饭回房收拾行李,和一起参加green tour的旅伴都把大包寄存在酒店前台,就坐在reception大厅里等导游。我们的导游迟到了10几分钟。酒店的伙计很热心,主动要了tour公司的电话帮我们联系,刚拨通电话一个胖胖的女导游就来了,她叫苏哈,看到我们就不住口地抱歉,说在其它酒店接人时间久了
我们这个酒店地势最高,是最后被pick-up的,我们上车的时候已经坐了7、8个游客了,全都是欧美游客,只有一个韩国MM很显眼,后来聊天才知道她是第一次出国,就一个人跑来土耳其了!从镇子出发,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想来真是运气很好,两天不同的旅伴都坐上热气球了,没有因为天气原因耽误。而地面随处可见的积雪说明前不久刚下雪了,这里和沿海地区不一样,冬天是频繁下雪的,我们却躲过了。虽然天气比Istanbul冷不少,但也没觉得是什么大问题。先到了Andromeda公司的办公室,有些客人还没有交钱的在这里付全款
出了镇子不远,行程的第一站很快就到了,是个Panorama Viewpoint,可以看Goreme地区的地貌全景,不过客观讲我觉得这里不如Kelebek酒店的顶层观景台,甚至也不如Pasabagi。这里是tour必停景点,但没有人收门票,很多小摊贩在这里做买卖
导游留了10多分钟,大家都上车后继续出发,前往地下城。这段路比较长,40多分钟才到,大部分地段都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农田,卡帕多西亚也算是地广人稀了。很多游客在车上都睡了,但导游路上一直在对照贴在车前的地图讲解卡帕多西亚的地貌、历史。特别是历史部分,很详细地讲解了曾在卡帕多西亚和土耳其其它相关地区定居的各个民族的演变,还提到20世纪直至今天土耳其的种族政策,不同民族的分离与融合,乃至亚美尼亚人的惨剧。我一直都在听,虽然了解一些历史背景,仍然听得云里雾里,感觉就是各种复杂
对公众开放的地下城在本地区有不止一处,不同的tour会选择不同的地下城,我们的tour选择了最著名的Derinkuyu Underground city,在停车场下车,发现周围都是普通的农田和房屋,真正神奇的景观都在地下了,想起来也觉得很有趣。来到这里的全都是团队的游客,这里没有公交车可以到达,所以从Goreme镇子来的散客就几乎没有。导游先让我们去了洗手间,旅伴带的三脚架也被禁止入内,要求存在行李处。然后导游就在门口把住,放本团的客人入内,门票不用我们操心,都是包含在团费里的。导游随后跟进,在地下城内为我们讲解。
独特的地下城的形成和卡帕多西亚的地貌有关。由火山喷发后凝结成的岩石在阳光的暴晒和风霜雨雪的侵蚀之下,松软的风化岩层剥蚀殆尽,在地下形成暗流岩洞。早在公元前20世纪,占据本地区的赫梯人就注意到岩层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于是有计划地修建地窖,主要用于储藏物品和厨房。后来波斯统治这一地区的时候,初始有难民利用这些地窖藏身,之后就形成了传统:到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徒受到迫害,来这里躲藏;到拜占庭时期5-10世纪,受到宗教迫害的人也来到这里藏身;乃至到阿拉伯人入侵伊斯兰教盛行的时候,基督教徒又来这里躲藏。后来的避难者扩大了地下空间,形成了“地下城”,并且在这个地区挖掘建造了多座地下城,距今天考古学家统计多于2层的至少有200座,多于3层的至少40座,相互以长达数英里的地道相连。不过大部分还在挖掘当中,也有担心破坏就不打算挖掘了,就都没有向游客开放,并且其实这些地下城看起来都一样,开放几座就够了。
我们来到的Derinkuyu地下城从1969年开始对公众开放,今天有大概一半结构是游客可以探访的。有60米深,包含5层,每层都有巨大的圆盘形石块作为大门,可以各自开闭。
因为团队不少,要逐一入内,到里面后也是沿着固定路线,某个地点前一个团队没看完,后一个团队就要等着。地下城房屋之间的通道有些足够宽,但也有的很狭窄低矮,要弯着腰才能通行
陷阱是地下城最常见的军事设施,敌人进入城内,漆黑一片,如果不熟悉地形,很快就会掉进陷阱里被活捉
教堂的发现是因为房屋的拱顶,以及地面呈十字架结构,当年墙壁上都是有壁画的,犹如Open Air Museum的石窟教堂那样,但时间久了就都完全脱落了
议事厅是全地下城领导人物开会的地方,空间很宽敞,拱顶结构也显示出威严,陷阱里捉到俘虏也在这里审问
地下城是Green Tour最重要的景点,虽然事先说在地下城留1个小时,但出来的时候感觉短了很多。从地下城离开后,车子不久就离开Goreme和地下城所在的Nevsehir省,进入了Aksaray省的境内,40多分钟车程,导游没再多讲什么
一处蜿蜒的深谷忽然进入我们的视野,Ihlara Valley到了, 和地下城一样,Ihlara也在卡帕多西亚南部,是火山岩被纵切形成的约10英里长的峡谷,雪山溶水形成的melendiz河从峡谷底流过
从教堂开始,我们要沿着河流在谷底徒步4公里,这一段其实是10英里山谷的起始部分,但难度很小,沿河流的土路可以算是老少皆宜了,也没有大幅度的上下坡
四公里中和导游、和旅伴说说笑笑,也不觉得走了很久,转眼间就来到公园出口了。出了园子就在河边开了家餐馆,几辆旅行团的商务车正停在门口,大概也是旅行社定点餐厅那种,我们就在这里中餐。餐费是包括在团费里的,每人一份铁板烤肉配饭,也配一碗汤一盘salad,点饮料就自己另付费了。我们吃饭的功夫,司机就把车子从山上开到餐馆门口来
中餐之后,继续行程,来到Selime Monastery,传说里《星球大战》的拍摄地点之一。和Open Air Museum类似,这里也是基督徒建在柱状岩石中的石窟教堂群,但这里规模很大,石窟大致分为三组,分别作为教堂、学校、厨房、储物间等,最主要的是Selime Cathedral教堂,内部有两排石柱支撑,将教堂分为三部分。目前仍然可在墙壁上见到8-9世纪的壁画。导游随我们爬上山坡了,但没有讲解什么,而是和其他导游聊天去了。后来我在这里碰到了从Safranbolu同车来Goreme的两个韩国女生,她们也是前一天游玩red tour,这一天green tour
从Selime Monastery离开,就要回程了,开了1个多小时,途中差不多所有乘客都睡了,到镇子附近,太阳都落山了,司机停在鸽子谷旁边,这里也可以看到奇异的岩石,岩石中的房屋,并且历史上曾经用于信鸽交通,所以得名Pigeon Valley,如果是白天可以在这里4公里的简单步道上走一走,现在就只能在谷地上方看看了
这一天的最后一个停留点是镇子附近的玛瑙石加工店,可以理解,全世界的旅行团只要本地还有些特色的产品,都会安排进店的项目。卡帕多西亚地区出产相对丰富的玛瑙石叫做Onyx(缟玛瑙,或者条纹玛瑙),是石英的一种形态,通常石块内部有带状条纹纹路,大多是黑白两色或者单色,但也有各层有更多种色泽的。缟玛瑙的Onyx这个名字就是拉丁语来源的,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开始被人类广泛使用,这在很多考古遗址中可以发现。淡色或白色的常用作浮雕,而因其透光性,在经过高度抛光,使之成为半透明后,用于高档室内设计材料,这种一般有白色、茶色、褐色等
大家下车进店后,店里有专人带我们参观了Oynx加工过程,主要是塑型、抛光,需要一系列机械,也需要工人手工操作。接着就是到商品区选购,大部分游客都没买什么东西,店里也不在乎,还每个人送了一杯茶。这里除了Onyx的各种制品,还有海泡石,也许是中国游客来的太多并且总向店员咨询是什么材料,店里就专门用硬纸板写了汉字“海泡石”放在相应柜台上
离开商店,整天的目的地就都结束了,司机开车把我们各自送回酒店,我们的Kelebek是第一家送到的,想起早上是最后来pick up的,就平衡了很多。回到lobby拿行李,另一位没有一起参加tour的旅伴已经在等着了,酒店的伙计依然很热情,看到我们很多行李,执意要开车载我们到metro站。他在加利福尼亚生活过7年多,回到土耳其当酒店伙计,这家酒店看来人力资源做的不错!到Metro站酒店伙计和售票员用土语交流了几句,就让我们尽可以放心地把行李寄存在办公室角落然后去吃晚饭。后来我要取东西回到metro办公室,发现售票员不知道去哪里了,门竟然也没锁!好在这个小镇还算太平无贼
晚餐是在镇中心广场附近随意找了一家餐厅解决的,吃完饭一直聊天耗了1个多小时,到大巴快到的时候才回去Metro车站,到Denizli/Pamukkale的大巴很快就到了广场上,几乎满座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到Denizli都几乎满座,因为舒适度太低,一晚都没能睡觉,好在之后的行程没有过夜大巴了。车子到Nevsehir站又停了一下,然后到Aksaray站,都零星上了些乘客,接着就一路往西离开了卡帕多西亚的境地
夜车到达德尼兹利,转车的混乱 - 到达帕姆卡莱入住家庭旅店,淡季客人很少 - 早餐后到metro售票处买票 - 乘车到山顶门 - Hierapolis古城的独特历史 - 墓葬群 - 城区遗址 - 大剧场与神庙遗址 - Antique Pool洗浴场 - 钙化池地貌的成因 - 光脚走上岩石、泡温泉,没有完成原先走下山的计划 - 回到镇子上 - 第二天上午乘车离开
大巴从Nevsehir开出后,夜间停了很多站,我一直无法安睡,早上6点多,服务生把我们叫醒,说Denizli到了。这次转车到Pamukkale过程十分不顺,下车后找不到Metro家前往Pamukkale的接驳shuttle,问大巴司机和服务生也说不清楚,只是指着手表说可能还没有到,让我们在停车场边等着。这时天还没亮,雨势还很大,没有等到Metro的小车,来了一辆喷涂着Pamukkale公司标志的小车,是到Pamukkale镇子的,谁也不想再等下去了。我们和其他乘坐同一辆大巴前来的游客都上了这辆车,几分钟后司机就上来收钱了,3TL/人
收费后又等了20多分钟才开车离开停车场,这期间我始终没有看到Metro家的车,开车后先在Denizli城里兜了一圈,在附近的几个大巴站、小巴站、公交枢纽站接了不少人,路边有拦车的也停车接上,车上都坐满了,后来还有站着的,天色也已经大亮了,才开上主干公路往Pamukkale小镇驶去。我看了一下时间,是7点多,到Pamukkale镇子上是7点半,路上我的一位旅伴给司机看了我们预定的guest house名称,司机就在镇子里的一个路口停下,告诉我们从路口走进去就是那家guest house了
我们选择的是一家叫做Sinter Terasse的,(Sinter Terasse就是棉花堡的钙化池地貌的别称,)这里很多guest house,有几家酒店都有临街的餐厅、咖啡厅,估计在夏秋旺季的时候这几条街会是很热闹的,但此季节竟然看不到其他游客,即使后来到了下午、晚间也没见什么客人的影子。我们一行人来到guest house门口,铁门是关着的,但没有上锁,我们自己拉开进院子,院里有个两层的小楼,上楼处有个凉棚摆设的像个酒店前台的样子,可是没有人。我们只好在院子里四处搜寻,正搜寻着,老板娘披着棉衣从一楼侧面的小屋子出来了,大概是刚睡醒
她带我们上楼后查看了房间,布置很朴素,两张床加一个小茶几,就没别的了,空间也小,好在卫生间不拥挤。没有暖气,只有空调,但怎么也调不暖和,难怪被子很厚。检查了热水,24小时都有并且热度足够。免费wifi信号也还不错。我们就选了两间双床的房间,落实了价格,和在booking上预定的一样,面积差不多,但我们5个人有个房间要住3个人,就要多收50%的房费,让我比较吃惊的是这里入住竟然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既没有查验护照也没有让我们自己登记个人信息!
看我们安顿好了,老板娘就问是否需要早餐,这一日的早餐要额外收费,10TL/人,看时间还不到8点,我们从小巴下车到酒店看到附近街区似乎也没有正在营业的餐厅,而到镇中心步行还要10分钟况且也未必有这么早就营业的,于是答应在酒店吃,并说好9点吃早餐,因为之前我想睡一会儿。早餐就在我住的房间隔壁,是个小客厅,按主人要求进门要脱鞋,两排沙发,两张餐桌,一台火炉,老板一家平时也在客厅吃饭、看电视、聊天。也许旺季的时候还有更大的房间招待客人。老板已经起床了,是个满脸堆笑的大叔,亲自给我们端上早餐,每人一大盘,有煎蛋、类似春卷的一种炸食,橘子和石榴,除了这一份,还有面包和茶。在这里才看到土耳其特色的茶壶,大小不等的两个金属茶壶上下摞起来,架在火炉上加热,下层是水,上层是浓茶,客人按自己的喜好把水和茶按不同比例倒进小茶杯。外面阴雨连连天气很冷,屋子里烧着火炉很暖和,在这里喝杯茶,和老板聊聊天,也是种享受。老板说他们这家guest house已经开了三年了
等几位旅伴也都吃完,就10点多了,因为预感到这一天都会阴雨不断,等晴天的希望很渺茫,就还不如早些去游玩。后来果然一整天雨都没有停。刚下楼要出门,就碰到镇子上巴士站的人开着小车送了另两位中国客人前来住宿,那位司机就和老板一起给我们讲解了游玩路线,和我预先了解的差不多,他们也建议我们坐车到山顶门(北门 uphill gate),从那里进园区,先游玩Hierapolis遗址,再沿着钙化池景区走下山到镇子上的大门,这样可以避免上下山走两次的劳累(在钙化池上走是要求要脱鞋的),有更多的时间和精神游玩山上的遗址区。
除了给我们讲解路线,这位司机还愿意开车带我们回到镇子上巴士售票点,帮我们把第二天去Selcuk的车票订了,去山顶门的shuttle也在那里乘坐。于是5个人挤在car里坐车去镇子上,如果步行要10几分钟,坐车很快就到了。路上这司机还提到在系统里查过我们5个人早上到Denizli车站,我心里很气愤,真应该质问他为何一直没有等到他们的接驳小巴。大巴售票处门口写着metro的标志,但也不止卖metro的票,这司机先给我们推销Selcuk的tour,理由是参加他的tour比自己逐个前往景点要便宜,我们有另外的计划就让他直接卖大巴的票给我们。于是卖给我们第二天上午9点15到Selcuk的车票,要求我们9点在售票处门口等车,下午1点半左右到,本来想买更早些的,但似乎这已经是最早班了,并且也不是metro公司的,而是Pamukkale公司的,收了25TL/人(第二天看到车票上写着23TL,才知道这里赚了不少手续费,也许是因为他是Metro的售票员,卖Pamukkale的车票属于代理?),收了钱说网络坏了无法打印出票,让我们先去公园游玩回到镇上再拿票
从镇中心到山顶门的shuttle每10分钟一班,就在metro车站门口,2TL/人,一路上山,停在一处停车场之前,司机就说山顶门upper gate到了,我们付钱下车,其他乘客却不下车,大概是到其它镇子去的,并非游客,这趟shuttle其实就是本地公交小巴,并非景区专用的。也许大部分游客都从镇子里的入口进公园再原路出去,所以山顶门这里除了我们就没见其他游客,站在停车场上,靠公园一侧是连绵的山丘,正下着雨,山坡上一片翠绿,而山顶都被云雾笼罩着,因为人少车也少,周围很宁静,让我们有置身仙境的感觉
穿过停车场就是入口售票处了,20TL/人,进园后看到有园内的shuttle面包车,等了一会儿我们,但看我们没有上车的意思,就开走了,后来才知道是往返钙化池边和山顶门的,我们要步行游玩Hierapolis古城遗址区,当然也没有必要坐车。从山顶进门往前走,包括古城各处遗址、乃至大剧场,只零散见到三、四位其他游客,直到钙化池边才见到大批团队游客
说起棉花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钙化池地貌,于是山顶的古城希拉波利斯就被忽视了,但如果你查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站,发现这里是作为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其中文化部分指的就是希拉波利斯。这个城邦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属于弗里吉亚(Phrygia)地区,不清楚谁是最早的建设者,但还没有发现如邻近地区的赫梯或波斯的遗迹,所以这里第一座神庙可能是公元前3世纪弗里吉亚人自己建起的。起初名字叫Hieropolis,因为有一座神庙叫做Hieron,后来到罗马时代才改了个字母叫Hierapolis,意味Holy city
罗马人在公元前2世纪把这里建成为温泉洗浴中心,因为这里拥有众多天然温泉,并且气候怡人,冬天也不冷。那时很多医生会建议病人来这里洗Spa,可以促进治愈,有些人干脆就在此了断余生了。虽然是罗马人建立的,但这里也曾被Pergamon占据,随后又重新被罗马收回。在公元17、60年连续两次的地震将城市损毁殆尽,随后的重建就完全采用了罗马样式,之前的Hellenistic时代的样式完全不见了。到公元3世纪初期,这里空前繁荣,近千人前来洗浴治病,更多的浴室、竞技场以及神庙被修建起来,小镇本身人口也达到10万,并且都非常富裕。这里的兴衰也与基督教有关,早年有圣徒曾在此传教,如圣徒Philip,在公元80年在此牺牲,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终于到公元4世纪,基督教势力在这里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前的宗教被替代了,后来6世纪的时候拜占庭的查士丁尼大帝在这里任命了主教。从那时起,洗浴活动逐渐减少,部分罗马浴室被转为基督教堂,但城市仍然在拜占庭控制时期保持了繁荣
公元7世纪波斯入侵小亚细亚,Hierapolis开始衰落,到12世纪突厥人进入,与十字军在此混战,人民无法在此安居乐业,到14世纪城市就彻底被遗弃了。加上多次地震,曾经的见证了辉煌的高大建筑,逐渐被荒草覆盖。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Carl Humann发现了这里,他的笔记影响到其它西欧国家的考古、探险家,于是20世纪有西欧各国考古队分批来此发掘,同时也把很多文物带走了。到20世纪后期,旅游业兴旺起来,这里作为Cotton Castle(棉花堡)广为世界各地游客所知
从山顶门进入,更有利于了解古城的布局规划,首先来到Necropolis墓葬区,沿着由北向南的公路前行,这里其实在曾经的城墙以外,大大小小的坟墓满山坡散在分布着,最早的是公元前2-3世纪Hellenistic时代的,晚的有公元后2-3世纪的。大部分因为年代太久加上地震的损毁,都坍塌破碎了,但也有一些保存相对完整的,显示出不同的构造,例如有些布置得像住宅的tomb,有些还有花园的痕迹,当然这都是富人的墓葬,普通民众的墓葬都十分简单
与众多墓葬相隔开的是建在山坡顶上(西侧)钙化池边的墓葬,明显每处墓葬占地更多,且俯视山坡的钙化池和远处的山峦峰谷,可以算是风景如画了,就像是活着时候要住景观优美的别墅,这些达官贵人在死后都要选更惬意的地方安葬
沿着平整的主路从necropolis穿过,再往南走,就到遗址内古城的核心部分,一般叫做agora,先看到的是城北侧,在城门之外的basilica,罗马人在公元3世纪修建的浴池,在6世纪被改造为教堂,罗马人的传统是进城之前先沐浴,所以bath都在城门外
北侧城门叫做Frontinus Gate,3座拱形大门并列排开与街道等宽,气势宏伟,是早期罗马城池的遗留,有鲜明的Hellenistic时代风格
走进Frontinus大门,城市的主街就展现在眼前,这也是公元3世纪小城最繁荣的时候修建的,当时街道两侧有很多高大建筑,但地震和其它损毁使这里只剩下残存的柱廊
加载更多
走过这个岔路口就到了剧院所在的山坡脚下了,于是迫不及待地绕着剧院旁的铁丝拦网上山,去一窥剧院的全貌。Hierapolis最早的剧院建于公元17年,但后来的地震中损毁殆尽,公元60年后又以原先的建材重建了,但地址有所不同,建好后历代皇帝多有维修、增补,改变最大的一次是129年哈德良皇帝造访时候维修的。这些皇帝与皇后的名字、图像多被镌刻在剧院里
从顶层的小门进入剧院,这里竟然没有其他任何游客,周遭十分安静,一条看门的大狗懒洋洋地趴在地上睡觉。从最高层座位往下看,气势不同凡响,是整个行程里见到的最大气的剧场,个人感觉胜过后来在以弗所、米利都见到的。据研究这里曾可容纳15000观众(一般是城邦人口数的十分之一),观众席由一条沿成排座位走向的走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有25排,下部有20排,上下纵向的走廊把剧院分隔为9个部分,这种结构至今仍清晰可见。座位的石板已经严重磨损了,但仍可看到一些石板上印刻着座位主人的名字,在罗马时代这就代表着此人购买了一年或多年的通票。半圆形剧场舞台背侧是后台(演出区域是最下层的半圆里,半圆之后的高台就是后台,这和现代剧场里舞台都垫高是不同的),其上有Apollo等神明的雕像,但被铁丝网隔开,也架了脚手架,显然正在维修。和后来几天见到的剧场比,这里的后台部分保存得十分完好(也可能是人工维修的结果)
在剧院里停留了很久,因为这样的景点如果不是天气原因、淡季,一定会有很多游客,就是在我们后来离开的时候,也看到有旅行团爬山上到剧院顶层了。难得这时候除了我和一位旅伴没有任何其他访客,刚进剧院的时候浓雾缭绕看不清舞台和后台,后来雾散了,就看得很清晰了。不过另几位旅伴打来电话催我们下山了,他们在山下博物馆附近等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剧场,原路下山去。就在剧场西侧相邻的地方,是阿波罗神庙和Plutonium神庙的遗迹。因为Hellenistic时代阿波罗是这里的主神,所以那时修建了阿波罗神庙,但如今只剩下石柱和墙垣的基座可见,Pluto是本城邦供奉的另一尊神
从阿波罗神庙的遗址再往西就是保存完好的Nymphaeum,和Agora的北拜占庭门旁边的Nymphaeum of Triton比这里面积大很多,是公元2世纪的建筑,在5世纪重修过,在6世纪添加了拜占庭大门,修建的时候用了很多坍塌下来的阿波罗神庙的石料
在Nymphaeum门前,其实也是从North Byzantine Gate延续出来的主街,但已经很难看出来了。在Nymphaeum西侧,和景区博物馆之间,是著名的Spa浴场Antique Pool,建于7世纪,从古罗马时代医生们就相信,在这里洗浴可以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眼科和皮肤科疾患、关节炎,等等,如果喝了其中的水,还能治疗肠胃不适!
其中的浴池叫做Cleopatra Pool,据说埃及艳后在这里泡过澡(但历史文献没有记载艳后到这片地区来过)。今天这里仍然是个洗浴中心,大堂里也有咖啡厅、餐馆、纪念品店,在景区里逛累了,在这里休息一下也不错,我们正好在这里找到了免费的洗手间
如果不是因为周一关门,博物馆也应该进去好好转转,这里收藏了从Hierapolis发掘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文物,现在关门了,只能从铁栏外看看院子里的雕塑。博物馆西边就是Sinter Terraces钙化池了,这里游客陡然增多,很远就看到很多团队游客或在岸上或在池子里,并且十分喧闹,走近看才发现有中国团队正在这里。类似地貌典型的在中国四川黄龙、云南白水滩、美国黄石公园都有,可惜我都还没去过,我印象里只到过墨西哥瓦哈卡的Hierve El Agua是类似的地貌。形成的原理都是一致的,这些地方都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泉水从高于平原处的岩石中流出,因为富含钙质,所到之处就沉积下来,历经千百年钙化沉淀,就在岩石表层形成层层叠叠的白色阶梯(也有些地方的沉积是其它颜色,但大部分是白色)。各地的人们发挥想象力为这些地点命名,土耳其人因为这里远看像大朵大朵棉花矗立在山丘上,就命名为“棉花堡”,pamuk意为cotton,kale意为castle,所以就成了Pamukkale了。在山坡之上,温泉将表面冲刷成阶梯状,就形成了平台,泉水在平台里蓄积成塘,从上往下看,就好像一面面镜子一般,如果晴天就能映照出蓝天白云,人们也可坐在池子边泡温泉
在水池边找到了另外几位旅伴,这里有警卫看管,从岸上下到钙化池区域都不能穿鞋,有一位旅伴刚从台阶走下去没几步就跌跤了,另外也偶然会看到其他游客跌跤。据她说是光脚上去很滑,但我穿棉袜子下去觉得还好,一方面不滑了,另外脚底不用直接踩在冰凉的岩石上(岩石是凉的但池子里的水是温的),也舒服了很多。不过袜子肯定会湿掉,我事先准备了一双备用的干袜子,所以不担心。原计划是从这里一直沿钙化池走下去,就是镇子的大门了,大概20-30分钟。
这条线如果从镇子大门走进来,光脚爬上山,估计就没有体力参观Hierapolis了,也可能这就是我们在遗址区看到游客很少的原因,所以还是建议从山顶门进场,先看Hierapolis,再来走钙化池。但冬天的坏处是水少,很多平台的池子都干了,往下走了4、5级,觉得怎么也看不到很多摄影宣传作品里那种景观,本来该是碧蓝的水池,却干到只剩白色的钙沉积了。另外跌跤的旅伴和另一个女生无论如何都不下来了,也就没有坚持往下走
从博物馆这里,我们就考虑如何回到镇子去,大概下午2点,从Hierapolis加上钙化池景区一共游玩了3小时左右。公园一共有三个门,镇子上的门,我们进来的山顶门,以及南门(就是沿着古城的主街一直走到南边尽头),山顶门可以在Antique Pool之前坐shuttle回去,而南门要自己步行,没有shuttle,并且从南门出去也只能打车回镇子上。我们就打算坐shuttle仍回山顶门再坐本地小巴回到镇子上。景区内到山顶门的shuttle是在山顶门停车场外,1TL票价,班次非常频繁。到山顶门出了公园,走到停车场外在路边等小巴,等了10分钟左右,从山上下来一辆,仍然是2TL/人拉下山,从山路上看钙化池,只见整片山坡都被覆盖成白色,很壮观
在metro办公室门口下车,到屋子里找上午卖票给我们的伙计,却找不到了,另外的两个伙计问明我们是来取票的,问了我们住在哪个hotel,就说那位同事和他们打过招呼了,让我们稍等。看来他们的网络仍然没有修复,就找了张收据样子的表格,写了我们的人数,乘车时间,标记了“车费已付”,交给我们,就当是车票了,嘱咐我们第二天9点在这里等车。我们后来才发现表格上日期写错了,又返回去找他们修改
买了车票后就到Metro办公室旁边的一家餐馆吃午饭,叫做Kayas,这里特意提供了一些东亚游客喜欢的食品,例如吉野家肥牛饭、辛拉面、中餐的一些炒菜。但我们仍然点了寻常的西餐和土耳其烤肉,还有rice pudding
饭后穿过镇子回到Sinter Terrace旅店,发现这里除了Hierapolis-Pamukkale公园外没有任何娱乐场所,如果想过夜生活的要去Denizli城里。所以回到酒店我简单收拾一下行李就又睡了,再醒来天色已黑,几个旅伴正在隔壁吃晚饭,可以找老板按菜单点菜,不过价格不便宜。周围的guest house也都有餐厅,如果觉得本家的不好吃可以去附近找。我不是特别想吃正餐,就自己到附近的小商店买了些零食点心、饮料,走出guest house走了几条街,冷冷清清看到为数不多的行人,连过往车辆都很少,路边还有几处正停工的工地,野狗在其间欢快游荡。回来后,就在餐厅兼客厅一边吃喝一边看书
老板的儿子放学回家了,先是玩我旅伴的ipad,然后又坐在地板上看电视,很活跃的样子,老板两口子坐在沙发上看儿子玩,满脸都是幸福。其实整个行程直到棉花堡,才第一次感觉到‘淡季’的含义,走在帕姆卡莱镇冷清的街道上,走在希拉波利斯空无一人的废墟之间,众多Guest House也只有寥寥无几的客人,但各家的老板却似乎看不出丝毫忧容,从老板儿子的嬉笑声中,我想到也许他们也需要这样的季节,不再把全部心血投入游客身上,而更多地享受家庭生活的快乐,免得Guest House开久了,他们自己反倒成了Guest
我也没在客厅多待很长时间,就回房洗漱又睡了,这一天睡了几次,就把前一晚没睡成的觉补回来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闹铃闹醒后赶快起床洗漱收拾,就去隔壁吃早点,前一天已经和老板娘交代了8点吃饭,到隔壁的时候老板已经把准备好的早餐和茶、面包都端上来了。虽然我和另一位同住的旅伴及时吃完饭了,并且找老板结了账,可是等5个人都吃完、收拾完行李已经到8点50了,我估计无法按照Metro的伙计要求的9点到镇中心等车了,只好让老板娘帮忙给Metro打电话,电话号码在前一日拿到的收据条上有写。回复是让我们从guest house走到大路上来,在路口等着,就是我们从Denizli坐小巴到镇子后下车的路口。于是拖着、提着行李背着包往路口走,天气一扫昨日的阴霾,是个大晴天,万里无云
大巴是该9点15从镇中心车站发出,但直到9点20才看到车过来,悬着的心才放下。大巴前有一辆Metro小车引路,下来一位metro的大叔,说因为卖给我们的是pamukkale公司的车票,要交接一下,看了我们的收据纸条,找大巴车司机拿来事先准备好的5张车票交给我们。P家的这辆bus比前些天坐的Metro-class小一些,我们刚上车的时候每个人占了两个座位,但很快到了Denizli车站就是前一日清晨我们被大巴车扔下的车站,上了一些乘客,我们只好按车票的座位每人坐一个座位了,背包放在座位底下,竟然很困难才塞进去。这样就离开棉花堡,奔向塞尔丘克而去
坐大巴到塞尔丘克,途径库萨达斯 - 塞尔丘克第一印象 - 打车前往以弗所山顶门 - 以弗所和爱奥尼亚的历史 - Upper Agora - Domitian纪念碑 - “香榭丽舍大道” - 遭遇大雨,在Celsus图书馆躲雨 - 大剧场 - 从山下门出来,没有车 - 打车回镇子 - 报名PMD tour
从Denizli地界出发,一路上都在猜测几点能到Selcuk,我在Selcuk的安排是这一天下午,下一天全天,和再下一天的半天或大半天,之后要到Izmir住宿。这样安排考虑的就是万一第一天没有时间游玩以弗所,那还可以往后调节
我们这班车的路线不是如寻常的先到Selcuk再到海滨城镇Kusadasi,而是在路上停了几次休息后,就转向海滨公路,先开往Kusadasi,沿途都在爱琴海边的山丘上,可以俯瞰大海,天气晴朗,海水碧蓝,加上远近都有连绵的岛屿点缀着,这样的景色也就不觉得乘坐大巴的无聊,到Kusadasi附近就多了不少沿海的公寓、别墅,这里作为度假胜地已经开发多年了。在Kusadasi绝大部分客人都下车了,大巴随后才又前往Selcuk,到Selcuk的时间1点半左右
我不得不称赞Selcuk的大巴站,当土耳其其它城镇的大巴站otogar都修在城郊,导致你不得不乘坐shuttle或者taxi进城,而这里的大巴站就在城中心,也许是Selcuk本来就不大的缘故吧。从大巴上下来,本想打车,但出租司机告诉我们预定的酒店步行就可以走到。我们事先预定的urkmez hotel,在大巴站旁边有一栋橙色大楼,走过这栋楼就有一条斜街,走进斜街第一个路口左转走到尽头,就是酒店的背面,绕到正面进门就是前台。步行5分钟就到了。
这座城虽然不在海边,但距离海也不远,(实际上在两千年前这里就是海港,)清风吹过都能闻到海水的气息,城里到处都看到海鸟在飞翔,发出欢快的叫声,街道也都很干净也很别致,让人一下子就喜欢上这座小城
[酒店门口的罗马时代的Aqueduct,古时为从邻近山上取水修的]
在酒店check-in,取了钥匙到房间。为了赶时间去以弗所,把行李放在房间只带了相机和其它随身物品,就和旅伴到前台,找伙计帮忙叫了出租车,没时间吃中饭了,就在出租车来之前掏出昨天剩下的点心吃掉了。和希拉波利斯-帕姆卡莱的地形一样,以弗所遗址也是在山坡上,山上有一座门,山下有一座,我们的策略也和前一天一样,乘车到山上去,走下来路上游玩景点,从山下门出来。没有公交可以从镇子到山上门,只能打车,统一价格,20TL
出门的时候天气转阴,因为从早上离开帕姆卡莱到经过kusadasi,天气都十分晴朗,这时虽然阴云积聚,也没想到后来会转为非常恶劣,所以既没有带伞也没有穿厚衣服。5个人挤在一辆出租车,开出镇子,走上山路,10分钟后到了以弗所的售票处。下车的时候付车费,司机塞给我一张他的名片,说游玩之后如果需要回镇子可以call他。幸好我没有随手扔掉,后来多亏了这张名片了。
售票处买票,25TL/人,有10TL的audio,没有租。进大门后就开始下小雨了。和我们一起进园的还有几批旅行团的游客,导游很尽职,从一进大门就开始讲解,我们也在路上蹭着听了一些,除了英语的,还有法语的。在还没仔细看遗址的时候,就先看到很多喵星人围了过来。后来听说这里游客多,喂猫的游客也多,所以野猫就越来越喜欢在这里游荡
以弗所在古代希腊、罗马世界就已经声明远播,在今天的土耳其更是旅游业的招牌,我在纽约申请土耳其签证,签证大厅墙壁上挂的宣传画就有以弗所;在北京看到电视台播放的土耳其旅游局宣传片,也有以弗所;乃至到了土耳其,发现有一种全国流行的啤酒,也叫Efes
提到以弗所的历史就不得不先说爱奥尼亚,古希腊人有四个主要宗族:多利亚人,爱奥利亚人,阿开亚人和爱奥尼亚人(Dorian, Aeolian, Achaean, Ionian),根据古老的传说,爱奥尼亚人原本居住在希腊本土伯罗奔尼撒地区,后来以善战、穷兵黩武著称的多利亚人征服了阿开亚人,阿开亚人就占据了爱奥尼亚人当时的地盘,爱奥尼亚人爱好和平、哲学和艺术,在军事上无法与其它宗族抗衡,就只得迁移到亚狄加(今天雅典附近),从那里又横渡爱琴海来到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和当地原先的土著融合后建立了爱奥尼亚的城邦,随后按希罗多德的记载,12座爱奥尼亚城邦组成了爱奥尼亚联盟,包括以弗所、米利都、普林尼等陆地上的城邦,以及萨摩斯等附近的岛国
以弗所这座城邦是在公元前10世纪的时候建立的,传说中建立者是雅典的一位王子Androklos,因为父王去世,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带着部分族人根据德尔斐神庙的指示来到小亚细亚西海岸定居,那时和现在的地理状态不一样,以弗所是临海的,是个港口。他的统治也使得以弗所很快繁荣强大起来,成为爱奥尼亚联盟的中坚力量。在公元前7世纪开始,以弗所先后被多位僭主和民主议会轮流管辖,直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被利底亚国王Croesus占领。在随后利底亚与波斯的战争中站在利底亚一边,利底亚战败,以弗所和其它爱奥尼亚城邦被迫无条件投降,于是整片地区都归入波斯阿契美尼亚王朝领土
波斯在冈比西斯和大流士时期对这一地区收取繁重税赋,终于导致爱奥尼亚叛乱,这也成了希罗多德著述中希腊-波斯战争的导火索。虽然在希波战争中雅典-斯巴达联合领导的希腊联军获胜,波斯势力被暂时驱逐出爱奥尼亚,但波斯人仍一直觊觎此地,在稍后爆发的希腊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以弗所跟从雅典同盟,与斯巴达开战,但斯巴达最终占据上风,于是波斯介入,和雅典开战并战败雅典,爱奥尼亚又一次落入波斯统治,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击败了波斯,将波斯势力彻底撵出小亚细亚。亚历山大死后,以弗所归他的将军管辖,Hellenistic时代开始,以弗所原本是爱琴海的良港,此时期港口开始淤塞,沼泽地形成,由此导致流行病尤其是疟疾流行,当地居民大量死亡,被迫迁移到2公里外的地方重建新城,这才是今天大家看到的以弗所遗迹所在地。后来统治权几经易手,包括叙利亚人、美索不达米亚人、埃及人、Pergamon人,最终归于罗马共和国。到屋大维称帝后,将以弗所设置为Proconsular Asia省(小亚细亚西部)的省府,这里再次兴盛起来。以弗所最繁荣的时代是罗马治下的公元1-2世纪,在公元100年的时候,人口达到40-50万,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比罗马还大。
不过好景不长,在公元263年这里被哥特人损毁,城市由此衰落。随后到了东罗马、拜占庭时期,君士坦丁大帝重修了很多神庙建筑,到5-6世纪成为拜占庭帝国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大城市。但港口的淤塞继续加剧,原本的良港终于被淤泥彻底封死了,丧失了爱琴海的运输优势,以弗所的商业逐渐凋敝,同时被淤塞的还有相邻的普林尼、米利都等港口,这些依赖海运兴旺的城邦也和以弗所一样处境艰难。再加上7-8世纪的地震,阿拉伯人的入侵,更加速了城市的衰落,到1
[efes古城地图]
[basilica stoa]
上城的左手边(山坡的对侧)是necropolis,墓葬群,不像前一日在Hierapolis看到精美的石棺和达官富人的复杂墓葬建筑,这片碎石场似乎所有墓葬建筑都彻底坍塌毁坏了,看不出什么特殊的物件来。在Upper Agora的右手边一进门就是小剧场Odeon,150AD的建筑,有1500座位,22排,举行小型演出使用。小剧场紧贴着"town hall" (Prytaneum),是以举行政治会议为主要功能的场所。从Prytaneum继续往前,在agora的同一侧,是Temple of Isis,不过今天只剩下一堆散碎石头,不看文字说明根本不会注意到它
[odeon]
[town hall]
加载更多
我们就在图书馆边一直等雨势小一些,我却没有一直待在角落里,而是冒雨把这个华丽的图书馆facade看了个够。其实来到塞尔丘克,来到以弗所,似乎现代的“土耳其”的概念就逐渐隐退了,让位于那些文献史册中响亮的名字:英雄儿女的丰功伟业,城垣邦国的繁荣富足,都无比清晰地镌刻在残石断柱之间,不容置疑地提醒着人们那些曾经真实的存在。当“今天”以极其谦卑的姿态被排挤到无足轻重的角落里,“昨天”就在感知的阈限中理直气壮地膨胀起来,爱奥尼亚的气场,至今仍属于神灵眷顾的希腊、荣光万代的罗马!
后来还是冒雨离开,天色已经很暗,遗址内布置的几盏路灯都亮起来了,保安也已经开始打伞巡逻了。从Curetes Way走到图书馆门前右拐,就是Marble street,我们就沿这条街往山下出口方向走,marble street路西边(图书馆同一侧)就是Lower Agora,
110平方米的小广场,罗马时代是餐馆、丝绸店集中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一堆碎石,区分不出什么建筑结构了。Marble街走到尽头右手边(东边)就是大剧场,虽然下雨但是雨势不大了,我们还是进去看了一下。这是罗马人在41-117AD重建的,有25000座位(比前一日看到的希拉波利斯的大剧院多10000个),这里有个精巧的设计,每两排之间的高度差是逐渐增加的,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观演和声响效果。遗憾的是这里的后台只剩一堆碎石了
正对着大剧场的是古城的第4条主街(除了Sacred street, Curetes St和Marble St之外),海港街Harbour Street,前面提到这里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是紧邻爱琴海的,是个天然良港,只是后来才逐渐被淤塞的。顾名思义海港街就是连结剧院和码头的,实际上古时在剧院的观众席上就能看到大海的!我们朝着“码头”的方向走去,实际上走不远右手边就是小路,是通向公园大门的,如果直接走到海港街尽头是死胡同的
出门后就遇到难题了,这里距离Selcuk镇子其实不远,沿着公路步行30分钟,但我之前听说的建议是不要步行,有很长一段路没有步行道,只能在机动车道边缘行走,很危险。后来我们坐车回镇子看到确实如此。本来山下门这里应该很多出租车,并且有本地公交到镇上,但因为躲雨耽误时间,公园其实早就关门了,现在诺大的停车场除了几只猫在游荡外,空荡荡的,什么车也没有,旁边的小摊贩都早就关门了。幸好我在进山顶门的时候留了送我们过来的出租司机名片,于是打电话给他,他很快就赶来了。回到酒店门口,下车的时候收了和去程一样的价格,20TL,本来从山下门到镇子上近一些,但天气原因,所以多收了钱
回到房间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到了晚饭时间,酒店老板推荐了隔壁的一家餐厅,酒店房客可以9折优惠,我们就在那里吃饭了。吃完饭就在附近溜达,这酒店地理位置真好,周围有邮局有超市有餐厅还有很多卖零食点心的小摊,需要现金还有ATM机。我们买了些第二天吃的零食,然后找travel agency问第二天报tour的事,却没想到这个镇中心地段travel agency只有一家,冷冷清清也没有别的客人
因为价格问题,我们没有直接在travel agency报名tour,还是回到酒店去报名了,通过前台报PMD tour(三个古迹的一日游),45欧,老板抹去了零头,就100TL/人(酒店老板听说我们要去PMD,就提供了参团之外的一种可能,说他可以开车带我们到这三个地方,不包中餐、不包门票、没有导游,价格25欧/人,我们想了想参观古迹还是找个guide比较好,所以还是坚持原来的计划,报团了)。酒店老板先给travel agency打电话,估计就是我们刚拜访的那一家,确认了可以出团,才收我们的钱
再说说这家Urkmez酒店,在tripadvisor和很多订房网站排名都比较高,但我第一印象并不好,因为我曾经给他们发email确认预定,等了好多天才回复我。这里似乎是一对兄弟开的,他们的老爸爸也住在这里...房间很小,除了两张单人床就只有过道的空间,卫生间更挤,马桶和水池距离太近,洗浴空间也小,还经常有下水道的味。不过在Selcuk镇中心的酒店里,这里算是相对便宜的了,100TL/晚标准间。晚上睡觉之前在客厅里看书,旅伴都在抽水烟,没有耗到很晚就睡了,第二天还要早起床
PMD古迹一日游:沧海变桑田的爱奥尼亚历史 - 普林尼的历史与遗迹 - 米利都的历史与遗迹 - 迪迪姆与迪迪马的历史 - 古人如何求神谕 - 迪迪马遗址 -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阿忒米斯神庙
早上8点多没等闹钟响起自己就醒来了,洗漱后到顶层吃早点,这家酒店的早点是自助式,依然是没有肉,但煎蛋想吃多少都有,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平复我对没有肉的不满,果汁、点心、水果和蔬菜也很丰富
如约9点到前台,导游已经在那里等待了,看上去是个中年男子,后来才知道才26岁,很让人吃惊。我问到是否还有除我们外的其他客人,他就连着说我们有多么幸运,没有其他人sign up这天的PMD tour,等于我们花了普通tour的价格,得到了private tour的服务!我想这何尝不是淡季的好处呢
等同伴中2位女士收拾整齐出发,已经9点15了,幸好tour里没有其他游客,导游也不担心等着。其实他是司机兼导游,先步行带我们到前一晚我们去的travel agency,不用我们再进去了,他进去登记一下。然后就在门前的停车场上了一辆小车,坐4个人刚好不挤。我抬头看看天气,多云,但未下雨,这一天都没有下雨,到下午就逐渐出太阳了
开出城先是走前一日到Ephesus山顶门的路,但从岔路口继续开,我们这位司机开车很crazy,明显没有限速的概念,而且属于见车就超的类型,无论是什么路况,所以路上我一直提心吊胆。不过竟然也没看到警车。后来想想在整个行程中似乎在土耳其的公路上就没见过警车。路上也看到不少大巴,都是旅行团的,后来在PMD每处遗址的停车场都有看到,毕竟是热门路线,但这些团估计是全土耳其××日游那种,不是Selcuk本地出的团
因为一直在聊天说话,所以1个小时的路程也不觉得长,转眼间就到了Priene的停车场了,下车后导游先去售票处取票,然后带我们进遗址参观。这处遗址在半山腰,在停车场就可以俯瞰周围的田野,进门前导游对照遗址地图先简单介绍了一下这里的地势地形,竟然说这里在两千年前山下就是爱琴海!如果不了解背景这是很难想像的,虽然明白沧海桑田的道理,但怎么也难以想像地势的变化竟然如此之快
不幸的是,新城建立后,仍然无法减缓海港淤塞的速度,据说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统治时期海港已经被废弃了,居民开始迁移到距离不远的另一处港口城市米利都(后来那里也被淤塞了),到公元3-4世纪拜占庭时期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小了,但一直仍维持了一个小村落的规模,直到阿拉伯人入侵。或许是因为城市规模始终太小,也就是4-5千人居住,政治上一直微不足道,加上港口逐渐淤塞,经济上没有地位,所以战乱也少。除了地震,没有其它的破坏因素,因此今天人们能在这里看到相对完整的希腊时期遗留。对Priene有更多兴趣的可以参考这个网站 http://www.priene.net/
[priene老城的地图,让人惊奇的是这里方方正正的街区布局,这在爱奥尼亚很少见]
我们从停车场所在的东门进入遗址,进门后逐渐往山上走,俯瞰四周田野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沿途的老城墙遗迹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巨大的石块上下被削平,再堆垒成墙,不用任何水泥等涂料粘结,但竟然毫无缝隙。路上还见到半掩埋在泥土下的陶制水道,古时这里的城邦都从山上取水,通过水道运到山下使用。我想到在Selcuk城里高架起来的aqueduct,应该也是从山上取水下来用的
Priene剧场复原图]
离开雅典娜神庙后从神庙东边的土路走出,这条路叫做Athena Street,路南边的碎石堆曾经是公元前2世纪建的Sacred Stoa,可能是城市的档案馆,从Sacred Stoa再往南的碎石堆曾经是Agora,公元前3世纪所建,在Hellenistic时代是集市,也就是城市的商业中心。导游没有带我们往那个方向走
[Athena street]
[Sacred Stoa]
看完Prytaneion,就继续沿Athena Street往东走出遗址,沿途的土路依稀可见排污水道,这也是两千年前城镇的遗留, 回到停车场,看了一下时间,在Priene停留了40多分钟,上车赶往下一处目的地米利都
距离不远,导游一直在超速,15分钟就开到了,从米利都停车场下车,如果看到成群的猫我一定不会惊奇,但这里看不到野猫,却看到成群的野狗,真想不出汪星人是怎么在喵星人占据的国度里拼出这样一块根据地的!停车场就在剧场前方,巨大规模的剧场一下子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导游取了票带我们走向剧场,在剧场的石阶上他给我们上了关于米利都的历史课
米利都最早定居的痕迹已经被掩埋在地下了,因为如前所述,这里曾是天然良港,后来港口被淤塞,海域就成了陆地。赫梯的文献和荷马史诗记载,公元前13世纪安那托利亚南部的Carian人在此定居,并与试图控制本地区的赫梯国征战,城市在公元前12世纪在战火中被毁。到公元前10世纪由爱奥尼亚希腊人占据重建,希腊人杀死了当时米利都原住民中的所有男性!
公元前7世纪米利都加入爱奥尼亚同盟,那时是希腊最富足的城市,开拓了90多个境外殖民地,具有相当强的海上实力,与安那托利亚西部的利底亚帝国连年征战。那时的米利都也成为希腊文化中心之一,出了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米尼等著名哲学家(后来还开始出建筑师,例如拜占庭时期设计Hagia Sophia的米利都人Isidore等)
公元前6世纪,Miletus与lydia一起被波斯吞并,之后曾与爱奥尼亚其它城邦一起反叛,被波斯残酷镇压,城市毁灭殆尽,以致雅典人专门写了悲剧《米利都的陷落》,直到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赶走波斯,爱奥尼亚整体解放,米利都才自由。随后的罗马时代,基督教在这里留下活动的印迹,公元1世纪圣徒保罗曾在此旅行,随后前往以弗所等其它爱奥尼亚城邦。但和其它爱奥尼亚城邦一样,随着港口的淤塞,经济贸易骤减,城市也日渐萎缩了
导游讲完历史,给我们留了重足的时间在大剧场里拍照,这个剧场是公元前4世纪建的,罗马皇帝Trajan时期又维修扩建,能容纳25000观众,和以弗所的一样大,并且当时加了第三层观众区,在这一层前几排设置了皇帝专座,就是今天看到的四根石柱围成的区域。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初这座剧场就建在海滨上(其实以弗所的剧院也一样),观众席上往下看是舞台,往远处看就是大海,可如今海滨已经在5英里之外了
从剧场看台东侧的通道穿过,就来到米利都古城的街道上,路上一直有野狗跟着,虽然我们并没有喂食。街道两旁的建筑早已坍塌只剩下碎石,但街道的格局还能清晰看出,米利都在公元前5世纪曾经出过一位著名的城市规划学家Hippodamus,他负责了米利都的街区规划,后来也影响到其它希腊城邦。回头看能看到依山而建的剧场后方,山坡上有拜占庭时期的城堡遗址。走到高处的一个文字说明牌前,可以远观米利都的雅典娜神庙,不过已经很残破了
接着导游把我们带到保存完好的Faustina浴场遗迹,是罗马皇帝Marcus Aurelius的皇后在164AD下令修建的,和其它罗马浴场一样,这里也分为几重院落,进门后可以看到厕所、换衣间、冷水浴、热水浴、烧水室等,在罗马人的生活中,在公共浴场洗浴也是社交的一部分。这里还有很多保存完好的神像、浮雕、刻有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石碑,可以想到当初这里也是很有文化、宗教氛围的场所
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导游没有带我们到米利都更多的遗址参观,不到1个小时就离开了,实际上米利都遗址比普林尼大很多
从米利都开车15分钟,到了一个叫Didim的镇子,因为我们这一天的最后一个遗址Didyma就在镇子上,镇子也以这处遗址命名了。在镇子上吃中饭,也是个团队定点餐厅,我们来到的时候已经很多大巴停在停车场,餐厅里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餐费是包含在团费里的,常规的冷、热菜、主食和水果是自助餐,冷菜种类非常多,另外每人可以要一盘烤鱼,不过饮料要点的话另付费。也许是因为烤鱼的缘故,餐厅里到处都是野猫,游客也总忍不住随手丢一些鱼肉或其它食物到地上,猫咪也不挑食,扔什么吃什么,好在它们不会上桌子。导游也和我们一起吃饭,所以一边吃一边聊天
吃完饭也不用开车,就步行到镇子另一端的Didyma遗址,到遗址门口,导游去取票,我们在围栏外就能清晰地看到神庙
[Didyma复原图]
迪迪马其实不是个完整功能的城邦,而是个sanctuary,或者叫oracle,有Apollo的神庙,附近城邦的政府或民众都到这里来请求神谕。神庙的历史如果按照某些史料所言,要早于爱奥尼亚,但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建材是公元前8世纪的。这里在公元前6世纪的爱奥尼亚已经广为人知了,那时Lydia国王Croesus贡献了很多神像。但公元前5世纪波斯人焚毁了这里的神庙,赶走了虔诚的祭祀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击退波斯,来到这里,据说干涸的泉眼立即冒出清水来。于是神庙在Hellenistic时代又重建了,并且被划归米利都城邦管辖,很快就成了当时仅次于德尔斐的第二著名的oracle,那时人们要从米利都出发,步行20公里的Sacred Way来到这里,沿途有神像、小型庙堂。迪迪马的主神庙,从公元前3-4世纪开始重建,一直修到罗马时代,始终没有完工,可能是因为设计规模太大了,有人假想如果这个建筑完工了,那一定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公元4世纪初由于迪迪马的神谕建议Diocletian皇帝迫害基督徒,而拜占庭帝国随后建立了,基督徒很快就主宰了政局,迪迪马神庙就被关闭了,僧侣祭祀反而遭到迫害,不过石刻碑文证明还是有很多神谕由此发出,并且在公元5世纪这里还建了基督教堂。直到15世纪这里才毁于地震。是德国的考古队在20世纪初期发掘了这里,后来土耳其政府又和一些考古机构联合,根据文献记载有步骤地复原这座神庙,另外的考古发现和didyma这个名字有关,在希腊和罗马语汇中didyma意为twin,最近果然在附近的山中发掘出另一处oracle,是Artemis的神庙
这里入口狭小,又赶上很多团队凑在一起了,导游耗了一些时间才从售票窗口拿到票,沿木台阶下到神庙范围,导游先讲解了神谕是怎么发出的:神谕是不能频繁发出的,至少要间隔4天(但经常隔很久),祭祀提前3天就要住进神庙并且禁食,求神谕当天一早沐浴,随后进入Naiskos(中央小chapel),求神谕的人就在门口宰牲行祭礼,有唱诗班的在周围唱圣歌,随后祭祀坐在Naiskos神泉旁边,把脚或衣服泡进水中,求神谕的问题就有答案了,答案一般以散文诗的形式给到求神谕者手中,内容经常很隐晦并且模棱两可,就是希腊、罗马史书里常读到的那种
游览从美杜莎的石像开始,就在入口阶梯下来右手边的棚子里。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原本是凡身,是一位美丽而傲慢的少女,为海神波塞冬所爱。她在雅典娜的神庙里说自己更美丽,激怒了雅典娜,于是施展法术,把美杜莎的头发都变成了毒蛇,美女因此就成了妖怪。更可怕的是,她的两眼闪着骇人的光,据说任何人哪怕只看她一眼,也会立刻变成一块大石头。神庙中放置美杜莎头像往往是辟邪所用
随后就来到一处水井跟前,大概也是神圣的所在,涌出水的井口已经锁住,但水从井口溢出来,流到神庙的台阶之下。水里有小鱼,也有蝌蚪
绕过圣泉就走上阿波罗神庙的台阶,这里石柱林立,据说最早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立了122根60 feet高直径6feet的大石柱,现在只有3根还完整无损,但即使断裂的石柱也能看到基座上完好的雕饰
从石柱阵列穿过,走一条巷道就来到祭祀僧侣向阿波罗求神谕的地点,这是一座三面围墙的广场,没有围墙的一面是高台阶,通向小平台,平台上有Naiskos小神庙,以及圣泉,这个平台只有祭祀僧侣可以上来,在这里发出神谕,即使在今天,小神庙也被封锁了,不允许游客入内
迪迪马遗址很小,很快就转了一遍,于是休息的时间就多了,在石柱旁也拍了很多照片,之后原路返回,又穿过镇子回到中午吃饭的餐馆,车还停在这里。从Didim回到Selcuk镇子,又是1个多小时的车程,路上看到夕阳西下,余光映照在原野上,山峦间
回到Selcuk后,天色还没有全黑,早上出发的时候我和导游商量能否带我们去看一下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Artemis神庙,因为就在镇子里面。导游当时说没问题,但很多游客从PMD回来就很累了,所以这时导游问我们是否还要去,我们都还有精力,就一致要去了。这个神庙就在镇子边缘,一日游的线路一般会把它和以弗所捆绑在一起,所以我们的导游也是可以讲解一下的。这里不收门票,也没人看护,整个遗址除了少量碎石、地基,就只剩一根石柱子了
不过历史上这里可是大大地有名气。在以弗所人到达小亚细亚之前,Artemis神庙已经建立了,从这里出土了多乳房的Lady of Ephesus雕像,已经成为爱奥尼亚地区的标志。后来因为规模巨大气势磅礴,被古罗马旅行家Pausanias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他认为是古代河神Caystrus的儿子Ephesus建立的这座神庙,可能以弗所也是由此得名,但也有不同的说法
和爱奥尼亚城邦的命运一样,这里也是在公元前6世纪安那托利亚的Lydia国王统治中,当时对神庙有多次增补维护,但在公元前4世纪被波斯人毁坏,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大帝解放爱奥尼亚,要求出自己私人经费重建Artemis神庙,条件是把自己名字镌刻在神庙正中,当地人婉拒了他的要求,后来也没有像以弗所、米利都等古迹那样重修。神庙今天仅剩下的这一根石柱,导游竟然能说出它是复原图中的哪一根,后来才知道是根据神庙地基的长宽,以及石柱排列方式的文献算出来的。导游也说到这片神庙之所以一直没有维修重建,是因为大部分石料都被搬到伊斯坦布尔用于修建索菲亚大教堂、地下水宫等建筑了,但考古学家相信在神庙周围的地下,一定仍沉睡着一些大规模的古希腊建筑,因为有考古队在附近挖掘到零散的古物
导游又把我们的目光引向神庙背后的山上,在仅剩一根石柱的阿忒米斯神庙背后的山丘上,还有不少重要的建筑,如拜占庭时期的圣约翰教堂,是圣徒约翰创作福音书的地方,还有十四世纪晚期奥斯曼的伊萨贝清真寺,以及十七世纪的Ayasuluk城堡,加上阿忒米斯神庙,凑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标!不亲眼所见,怎么也想不到历史也能如此简单,从爱奥尼亚到土耳其,两千多年就被如此简化地概括在一座小丘之上了
阿忒米斯神庙的遗址可以走下去看,到仅剩的石柱跟前去,不过天色已经暗下来,况且导游带我们来这里已经是额外的工作了,我们就重新上车回到镇子酒店去,因为这一天导游的讲解很有娱乐性,后来还带我们去Artemis,就多给了小费作报酬,后来晚上几个旅伴去酒吧还碰到他,看来他的日程就是白天导游晚上喝酒。回到酒店后,因为中午buffet吃的太多,并不很饿,就周围的几条街转了转,随意挑了一家小餐馆,吃了一碗rice pudding,后来把白天剩下的点心吃了,到洗漱睡觉也没吃别的东西。专注于希腊罗马城邦的考古游,也该结束了
塞尔丘克乘火车前往伊兹密尔 - 伊兹密尔的历史与现状 - Konak Pier购物中心 - 爱琴海边 - Konak广场 - Kemeralti集市 - Agora of Smyrna遗址 - 从伊兹密尔市区到机场 - 飞回伊斯坦布尔
回到伊斯坦布尔前的最后一天,在Selcuk,早上才决定具体行程。本来有计划先去Selcuk镇子上的以弗所博物馆,那里收藏了以弗所遗址的文物,但可惜在我来之前一个月暂时关门了,还没有重新开放。也还想如果有人一起,就去Kusadasi海滨,但没有人响应,我也就放弃了。考虑再三,决定直接去Izmir了,同行的还有另一位旅伴,还有另外三位旅伴各有不同计划
天气不错,虽然外面很冷,酒店的窗子上水汽结成雾,但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后来到Izmir也是一直天气很好。伊兹密尔距离塞尔丘克只有60公里的路程,可以坐大巴,而酒店老板建议我们坐火车去,我正想体验一下土耳其的火车。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吃早餐就耗到10点多了,上午还剩下的一班火车就是11点28的,我和旅伴收拾行李、付房费、退了房,就在酒店lobby等到时间差不多才拎着行李去火车站。火车站就在酒店门口小广场的另一侧,绕过罗马水渠就到了,很近
Selcuk火车站很小,门口和站内都有明显TCDD(土耳其铁路客运网)的标志,进门后有遮阳篷的站台上,有个售票的小窗口,到Izmir的车票单程5.75TL,超级便宜,除了这班11点28的,还有早上9点的,下午3:53, 5:58, 7:32. 8:44pm,大部分都是DMU Ekspresi (express)路线,联通Denizli和Izmir
火车准点进站,外观看起来很新,车内也很干净,短途车不按座位号售票,自己找空座位坐下。座位也很宽大,比Metro的大巴舒服很多。上车后大家都坐好了,就有个大叔来检票
火车准点进站,外观看起来很新,车内也很干净,短途车不按座位号售票,自己找空座位坐下。座位也很宽大,比Metro的大巴舒服很多。上车后大家都坐好了,就有个大叔来检票
行程安排到Izmir,本来纯粹因为第二天要从这里乘飞机飞回istanbul,否则如果坐overnight bus,可以从Selcuk上车,直接到Istanbul了,但不想一直坐过夜大巴,土航的国内航班又便宜,就决定这一段坐飞机,而Selcuk没有机场,只能到Izmir来坐,所以就干脆安排Izmir转一下
伊兹密尔是土耳其西海岸最大的城市,全国人口第三大的城市,有278万多人口,是重要的出口港。分为11个区,其中Konak区是历史城区,而这些区每一个在历史上都是独立的(Selcuk不算11个区之内,算作某种特殊的行政单位,也归属Izmir)。今天伊兹密尔的人口以年轻白领为主,被认为是土耳其最有活力、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它周围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古城以弗所、帕加蒙、萨迪斯等,也有库萨达斯这样的海滨度假胜地。但它本身的尴尬,是不像邻近的欧亚贸易通路上的伊斯坦布尔或阿勒坡(叙利亚)那样遗留、保存了本城市的历史
实际上伊兹密尔这里也有悠久的人类社会历史,从发现的墓葬可以推溯到公元前3000年,大概和特洛伊城在同个年代,而公元前1500年,赫梯人的文献也提到这里。在公元前13世纪,巴尔干方向来的海盗毁灭了这附近的文明,使得整个地区进入dark ages,青铜时代也随之结束。到公元前11世纪的希腊Archaic时期(铁器时代),Smyrna城建立(这个称呼的希腊语的变体成为Izmir),据希罗多德说,最初是由希腊的Aeolian人建立,随后被爱奥尼亚人占据
到公元前7世纪中期,这里逐渐兴旺,成为city state,城中有雅典娜神庙,1000多居民,城外还有更多居民,靠农业和渔业为经济来源,也属于爱奥尼亚联盟12座城邦之一,是地中海沿岸的文化、商业重镇。虽然随后被安那托利亚中部的lydia王国占据,但破坏不大,仍然继续繁荣着,直到公元前545年,波斯占领爱奥尼亚,将这里焚毁殆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赶走波斯人,像重建其它爱奥尼亚城邦一样重建了这里,但除了old smyrna所在区域,还选择了一个更大的区域,在Pagos山山坡上(或叫Kadifekale)建立了新城
公元前133年,在亚历山大大帝后统治爱奥尼亚的Pergamon王国整体遗赠给了罗马共和国,Smyrna也随之归属罗马。这期间的重大事件是,公元178年曾经历一次大地震,很多地面结构陷进地下(本文后面参观城内遗址的时候会看到),罗马帝国不得不资助城市重建,马可奥勒留皇帝贡献了不少私人资财。后来到东罗马-拜占庭时期,这里更多的成为宗教中心,作为城市,人口逐渐减少,再也没有恢复到罗马时代的规模,不过难得的是它从来没有像爱奥尼亚其它城邦那样彻底衰败成小村镇的规模,大家都看到了,从历史直到今天,这里始终都是个大城市!
中世纪,特别是从10世纪开始,爱奥尼亚地区逐渐由突厥人控制,直到彻底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在奥斯曼的统治下,Smyrna从16世纪晚期作为地中海港口又兴盛起来,当时棉花等贸易十分兴隆,和法国、英国、荷兰、威尼斯等地商人往来频繁。这里很快就成了整个奥斯曼帝国最重要的港口,外国领事馆纷纷在此设立,西欧各国商人与突厥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在此混居。有趣的是,和爱奥尼亚众多古老港口类似,这里从19世纪也开始经受淤泥阻塞港口的考验,但现代水利工程通过使河流改道等技术,解决了这一困难
20世纪初希腊土耳其交战,土耳其军队在城里杀害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焚毁了他们的房屋和街区,之后伊兹密尔城内各民族一直关系紧张,直到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重建了被战火毁坏的建筑,并力图调解民族矛盾
从Basmane火车站出来后,沿着正对火车站的大街Fevzi Pasa Blvd走,步行5分钟就到了预定的guzel izmir hotel,这里提供4人间,我们就通过它家email直接联系的,正好我们4个人,订一间4人间合适(有一位旅伴一直没决定是否前来izmir,所以只有4个人事先确定的)
到前台check-in,出示护照,缴付房费,40TL/人,一共4人所以160。前台提供市中心地区的地图,附近的景点都标在上面了,可英文的竟然只剩下一份了,而且破破烂烂的。伙计在这张图上标明了推荐的景点,酒店距离海滨很近,也有附近的广场、市场、古迹可以去逛
酒店房间很宽敞,放下四张单人床后还有地方放了两张桌子,卫生间也不狭小,只是晚上没有足够热的热水。试用了免费的wifi,速度很快,每个人的帐号和密码是不同的,前台登机了护照号后专门给每个人开设的
行李放在房间,带了随身物品就出门了,按照酒店伙计的建议,沿着火车站前正对着的主路Fevzi Pasa Blvd,步行10几分钟就到了海边。这条街可能算这里最热闹的街道了,人多车多,路边店铺也多,还有地铁站
这条大街往海的方向走到尽头,从人行天桥过马路,就到了一个mall,叫做konak pier shopping center,因为这里在Konak区的中心,不远处就是Konak广场。我们进门的时候遇到件奇事,竟然需要安检!这里有不少商店也有电影院,但我们还是先找了家餐馆吃午饭,虽然已经下午2点多了。这里面各种档次的餐厅和咖啡厅都有,也有快餐店,我们挑了一家KFC,店员英语还不太好,连说带比划好久才讲明白
吃完饭就沿着海岸步行,走到Konak Meydani广场去,海滨的步行道很宽敞气派,这里其实是个内港的感觉(很像巴尔的摩,但比巴尔的摩的水域更宽),可以看到两边隔海相望的沿岸,可惜这里没有沙滩,只有堆垒的礁石。不想走太快,就找路边长椅坐下,从未期望平生第一次看到爱琴海是什么样子,而今天它就在眼前了,你呢,是否也在这里徜徉过,与我见过同一道夕阳?耳畔传来渡轮的汽笛声,我知道你是从这里启程的,而我今天,就来追寻你的足迹
到Konak广场上,人就多起来了,这座广场是Izmir的中心广场,很多本地人在这里遛弯、闲坐。比人更多的是鸽子,所以有不少小贩在售卖鸽子饲料
在广场东南方,有指示牌指向Kemeralti Bazaar方向,就是伊兹密尔的Grand Bazaar了,其实是和广场紧邻着。不过这里的bazaar并非是在室内,而是露天的。从市场里走了3-4条街,人山人海,但本地人占大多数,相比于伊斯坦布尔的bazaar只卖旅游纪念品,这里的bazaar卖的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首饰、衣服、山寨水货),也有菜市场,卖蔬菜水果、海鲜肉类,想买旅游纪念品在这里几乎找不到
在bazaar里一直循着"Agora"的标识牌,穿出菜市场,就看到一条马路,马路对面就是铁丝网围起的遗址,就是Agora of Smyrna了。但是这里过马路有些麻烦,要到人行道路口要走几百米,干脆和本地人一样,横穿马路了,但车流不少,要小心。过马路后右转,就是朝上山方向走,沿着铁丝网外围走,到路口左转继续沿铁丝网走二、三百米距离,才看到入口。不是免费的,门票5TL/人
前面已经介绍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纪驱逐波斯人,解放了爱奥尼亚众多城邦,也包括这里Smyrna古城。据说是听从了神谕,他在原来Smyrna城区基础上又另选地址建立新城,这个Agora就是这座Smyrna新城的行政、商业中心区。本来完好的城垣之所以成了今天这样七零八落,就是因为公元100多年的那次大地震
地震加上后来地理变化,原先的建筑就都被掩埋了,到了20世纪才逐渐挖掘出来,已经挖出很大一部分了,考古工作者还在继续挖。我们进入遗址后,除了在地面看到一排石柱,其它内容都要沿木板阶梯走到地下才能看到。伊兹密尔本来也不是游客集中的地方,这个遗址不在Konak广场周围,就更没有其他游客了,只我们两个人四处转悠,也没有见到其它遗址常见的安保人员,倒是碰到了施工队的几位工人,真像是走进了挖掘现场一样。这里另一件需要称赞的事,是配有详尽的文字解说牌子,并且配了土语、英语和法语,虽然没有audio,但游客可以在每个探访的角落了解建筑的功能
遗址开放的部分转了20分钟就都看完了,但Agora本身面积比开放的面积大很多,在铁丝网外面看到很大部分挖掘中的遗址,都是不对游客开放的。我们从Agora遗址原路返回Konak广场,这一天剩下的时间就到shopping center里找了家咖啡厅,一边看海一边喝咖啡吃冰淇淋,在闲聊中度过,直到差不多晚饭时间,另几位旅伴从Selcuk坐火车赶来了
大家在shopping center汇合后,简单聊了一下路上的情况,就离开shopping center,沿着海滨大道往北走,因为酒店伙计说这边有不少海鲜餐馆。天色已经黑了,路灯亮起来,来到一处广场,虽然人气不足,但灯饰还是很漂亮的
这条路上的确很多海鲜餐馆,沿途看了一些餐厅的价格,都不便宜,比一般的餐馆贵出2-3倍,看来看去,我们觉得还是回到酒店附近的街区里找个便宜的烤肉店。于是往酒店方向折回去,伊兹密尔路上的野狗数量远远多于野猫,耳朵上都有防疫标记。有几条狗竟然从这里开始一直跟随我们,无论是过大马路,还是走小巷子,都甩不开,跟着走了10几条街。直到我们找到一家烤肉店,吃完饭出来,发现还有一只没离开,又继续跟我们走回了酒店。似乎也不是为了要吃的,路上给它面饼、肉,它都不喜欢,后来我觉得还是我们的衣物或者某件随身物品有它们喜好的气味
在酒店附近找的烤肉店很便宜,其实类似街边小摊,但有个二楼的室内用餐区,5TL一份,有烤肉、面饼、汽水
回到酒店后收拾了一下行李就睡了,热水温度不够,无法洗澡。第二天早上依然是8点自动醒来,洗漱后就到顶层吃早点,是包括在房费里的,但是too basic,虽然有肉片和煮鸡蛋,但任何热菜都没有,饮料只有茶,果汁也没有
这一天的计划是我一个人坐飞机飞到Istanbul,吃晚饭就还是到Basmane火车站坐火车去机场,有从这里到Adnan Menderes机场的短途火车,大概半小时一班,车票2.5TL/人
20多分钟就到了Havalimani站(土耳其语airport的意思),不过机场站不是这列车的终点。下车后就看到机场方向的指示标识,没想到走了10几分钟才到机场大厅门前,这还是走传送带的速度。一层是到达厅,要上到二层才是出发厅,进大厅的时候就要过安检,后来才知道这是土耳其机场普遍的程序。进了大厅就来到土航的柜台,有一处写着no baggage check-in,我没有托运行李,就在这里办,人少不用排队,地勤查看了护照,立刻给我办了登机牌
从大厅进gate又安检了一遍,到登机口的时候还没开始放人,坐下休息了一会儿,比起飞时间提前15分钟放人上飞机了,准点起飞。因为是短途航班,只50分钟就到了IST机场,好像刚起飞就落地了似的。途中发了一份餐饮,一块三明治,一块小点心,一塑料杯饮料,三明治没吃,后来带到伊斯坦布尔也一直没吃最后扔了,点心很不错
于是就再次降落到IST机场,十一天之前降落的地方,到我三天后又从这里乘坐土航返回美国,整个行程一共在这里进出了三次
评论(13)
写评论...